导图社区 公基---哲学(三)
公基---哲学,介绍了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如实践是指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编辑于2023-10-16 02:29:46哲学
认识论
(一)实践
一、概念
实践是指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由主体、客体、中介构成
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中介:是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二、基本特征
⑴客观物质性:主体、对象、手段、结果等过程都是客观的
⑵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把头脑中观念转变为现实存在)
⑶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蜜蜂筑巢、蜘蛛结网)的区别
⑷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社会性:①人的分工和配合②在社会中获得原材料或物质支持 历史性:阶段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三、基本形式
⑴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农民种粮,工人做工)
⑵ 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 (革命、阶级斗争)
⑶ 精神文化的创造实践 (科学实验)
(二) 认识
一、认识的本质
概念: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区分:实践VS认识 物质VS意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 实践➡️认识
唯心: 认识➡️实践 ❌
二、认识的两大规律
❶认识的发展规律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借助于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苹果落地
理性认识:是借助于抽象思维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苹果为什么落地
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
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通过第二次飞跃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可以使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
❷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来源≠途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头脑中的观念—-现实存在—-直接现实性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一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二是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三)真理
概念
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应。
特征
⑴客观性
A. 真理中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⑵具体性
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例如:在平面内(条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⑴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⑵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
历史唯物主义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⑴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应
特征: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不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⑶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类比:物质VS意识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⑴ 生产力
概念——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要素
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中介)、劳动者
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教育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者是最活跃的主导因素
(2)生产关系
概念——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属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领域、生产领域非政治文化
要素
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②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体系以及全部社会关系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⑴经济基础
概念: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具有阶级性)
⑵上层建筑
❶上层建筑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❷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复杂庞大的体系,由该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组成 观念上层建筑(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 政治上层建筑(军队、法庭、警察、监狱)
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❷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五)群众史观
⑴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② 个人(反面人物、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人物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但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
③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六)人的本质和价值
⑴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⑵ 人的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七)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⑴ 经济社会形态的两种划分方法
❶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❷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也可以叫人的依赖性社会即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即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即产品经济社会
⑵ 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