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动学
药动学的思维导图,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其中吸收分布排泄是药物在体内通过生物膜的过程,代谢是药物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代谢和排泄是血药浓度下降的过程,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编辑于2023-10-19 18:16:28药动学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其中吸收分布排泄是药物在体内通过生物膜的过程,代谢是药物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代谢和排泄是血药浓度下降的过程,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药物的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
易化扩散
单纯扩散
是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
概念
药物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以浓度梯度为动力
特点
不需要能量
不需要载体
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当膜两侧浓度达平衡时转运停止
影响单纯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量
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溶解性
脂溶性大的极性小的易扩散
解离性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药物分为离子型,非离子型,其中离子型的药物不宜穿透细胞膜,因为有离子障(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体液pu值对弱酸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
pka解离常数的含义
解离和不解离的药物相等时,即药物解离一半时,溶液的ph值;ph的微小变化会显著的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体液ph对药物解离度的规律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酸性药物-在酸性溶液解离少,易发生跨膜转运,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碱性药物同理
膜孔滤过
膜动转运
出胞和入胞
主动转运
特点
需要载体
有特异性选择性
需要能量
不同药物对同一载体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有饱和现象
与膜两侧的浓度无关
主动转运可是药物集中于某一器官或组织
总结
分子小,脂溶性高,非离子型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易于跨膜转运,穿过血脑屏障,胎盘屏障,乳汁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影响因素
药物的吸收
概念
药物从用药部位到血液循环的过程
方式
多数为被动转运
意义
吸收快,吸收多
影响因素
理化因素
脂溶性,分子量
给药途径
消化道吸收
方式
被动转运
口服给药
主要吸收部位
小肠(面积大,血流量大,肠腔内ph4.8~8.2)
吸收途径
肠粘膜-毛细血管-肝门静脉-肝-肝静脉-体循环
首过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药效减少
舌下给药
吸收途径
通过口腔粘膜吸收
特点
吸收快,无首过效应
直肠给药
吸收途径
经疮静脉吸收入血
优点
血流丰富,吸收快
缺点
吸收分布不均匀,药物对直肠黏膜有刺激
影响因素
胃内的ph
肠内容物多少
胃排空,肠蠕动速度
注射给药
特点
吸收迅速,完全
方式
简单扩散
影响因素
注射部位血流越丰富,注射越快,越完全
疾病状态影响注射部位血流,药物吸收
药物剂型,水溶液易吸收,而油剂,混悬剂在局部滞留吸收慢
呼吸道吸收
特点
速度快,无首过效应
缺点
剂量难控制,药物可能对肺泡上皮有刺激性
适用物质
小分子脂溶性,易挥发性药物或气体
皮肤和粘膜的吸收
作用
局部吸收和吸收作用
剂型
溶液>散剂>片剂
吸收环境
ph值
药物的分布
分布
概念
药物从血液到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
特点
药物分布不均匀,不同步
方式
大多被动转运
影响因素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概述
血浆蛋白有游离型,结合型,游离型离开血液,结合型转运成游离型
有哪些
清蛋白,b球蛋白,酸性白蛋白
一般规律
碱性药物多与清蛋白结合,酸性药物与a1糖蛋白结合
特点
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
华林类,格林类不与阿司匹林类共用,会导致华林类,格林类变为游离类从而中毒,上一节有顺口溜
体内特殊屏障
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
组织亲和力
碘-甲状腺;四环素与钙-络合沉积于骨骼和牙齿等
药物脓积器官不一定是作用的靶器官
局部器官血流量
肝肾脑心这些器官血流丰富,血流量大,药物吸收后往往在这些器官迅速达到较高浓度
体液的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弱酸性的药物主要在细胞外液
弱碱性的药物主要在细胞内浓度较高
药物的代谢
代谢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
代谢部位
肝脏
过程
i相反应
氧化还原水解
ii相反应
结合(与葡萄糖醛酸,乙酰基,甘氨酸,硫酸等结合)
代谢的转归
失活
药物活性下降或消失,极性增加,易于排除
活化
前体激活
无活性-有活性
代谢激活
母体和转化均有活性
仍保持活性
强度保持
药物代谢酶
专一性酶
AchE,COMT,MAO
非专一性酶
肝药酶-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主要为细胞色素P450(CYP450)
肝药酶的特性
选择性低
针对各种药物均有作用
变异性大
个体差异,先天,年龄等均可影响其含量和活性
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被诱导或被抑制
肝药酶诱导剂
使肝药酶数量增加,或活性提高的药物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地塞米松,卡导西平等
肝药酶抑制剂
使肝药酶数量减少或活性降低的药物
氯霉素,红霉素,异烟肼,西米替丁等
药物的排泄
概念
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不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使药物作用彻底清除的过程
排泄器官
主要是肾脏
过程及影响因素
过程
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重吸收
一些由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的弱酸性,弱碱性药物
弱酸性药物,如阿司匹林,头孢噻啶,呋塞米,青霉素,噻嗪类利尿剂,丙磺舒;弱碱性药物,如吗啡,哌替啶,氨苯喋啶,多巴胺
消化道
肝肠循环
自胆汁排进十二指肠的结合型在肠中经水解后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药动学基本概念和相关参数
药物时量关系
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为纵坐标,绘制曲线
子主题 2
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
指血管外给药后药物在血浆中的最高浓度值Cmax及其出现的时间Tmax,达峰时间是反应药物吸收快慢的指标
血管外途径给药的3期
潜伏期
用药后到开始出现疗效的一段时间
持续期
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其长短与药物吸收及消除速率有关
残留期
药物降到有效浓度以下至完全清除的时间
药动学参数计算
表观分布容积Vc
概念
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占有体液容积
单位
L或L/Kg
公式
Vc=D(体内药物总量mg)/C0(血浆药物浓度mg/l)
意义
可以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若Vd为5L-药物分布与血浆
若Vd为10~20L-药物分布于细胞外液
若Vd为40L-全身体液
若Vd为100L-全身+某一器官或组织中蓄积
可以进行血药浓度与药量的换算
Ca=Da/Vda
可以推断药物排泄速度
Vd越大-药物体内分布越广-排泄越慢;Vd越小-药物体内分布越小-排泄越快
曲线下面积AUC
概念
反应一次给药后一段时间药物在体内的总量,是衡量药物吸收程度的指标
注意
剂量越大,体内药量越大,AUC越大,可反应药物吸收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F
概念
血管外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分量及速度
公式
F=A(吸收入学的药量)/D(给药量)x100%
消除速率常数K
概念
单位时间内消除药物的分数
注意
k越大,机体对药物消除速率越大
半衰期t1/2
概念
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注意
t1/2降低,消除速率增大
清除率C1
概念
单位时间内集体能降多少溶剂血浆中药物清除
意义
反应肝肾功能
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动力学消除
别称
线性消除,恒比消除
定义
消除速度(单位时间消除药量)与当时药量成正比,停药后,经5个半衰期药物基本消除
半衰期
恒定半衰期=0.693/k
重要性
多见是绝大多数药物在治疗量时的消除方式
图
药物消除速率越来越慢,血药浓度增大,消除速率增大
零级动力学消除
别称
非线性消除,恒量消除
定义
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是一个固定的值
半衰期
没有固定的值
重要性
少见只有少数药物,或当机体消除能力低下,或用药量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的时候
图
子主题 1
多次给药血药浓度的特点
连续给药5个半衰期后,血浆中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浓度-坪值
达到Css时,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
图
子主题 1
坪值Css高低与单位时间内每日药量成正比=重复给药,给药间隔小于1个半衰期,增加每次给药量而不改变给药间隔时
图
药量越大,坪值越高反之亦然=稳态浓度水平提高,但达稳态浓度时间不变
血药浓度的波动幅度取决于给药间隔=重复给药,不改变给药剂量,缩短给药间隔时
图
给药间隔越小,波动越小,反之亦然==波动度减少
单位时间内每日给药量不变,则坪值不变=重复给药,给药间隔大于1个半衰期,不改变给药量
图
同上=时量曲线波动幅度加大,呈脉冲式变化
首剂加倍
定义
第一次用药量是常规剂量的两倍
特点
可是血药浓度迅速达到坪值
相对生物利用度F‘=AUC(供试药)/AUC(对照药)x100%,意义:比较两种制剂的吸收情况,评价制剂质量
绝对生物利用度F=AUC(血管外给药)/AUC(血管内给药),意义:评价药物吸收程度和速度
F=口服给药的AUC/注射给药的AUCx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