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效学
关于药效学的思维导图,其副反应(副作用)是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出现的与治疗目的相对的反应。
编辑于2023-10-21 20:46:27药效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具有两重性
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
副反应(副作用)
定义: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出现的与治疗目的相对的反应
特点:与治疗作用相对,与药物选择性有关(药物选择性越低,副作用越大)
毒性反应
定义: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
分类:急性毒性:用药立刻出现,造成呼吸,神经,循环系统损伤;慢性作用:长期用药出现,造成肝肾骨髓内分泌损伤;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
继发反应
定义:药物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例如:广谱抗生素所引起的二重感染
特应质反应
定义:先天遗传所引起的特异质反应
例如蚕豆病就是红细胞缺乏G-6-P酶,易发生溶血
变态反应
定义:少数的免疫异常患者受某种药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特点:过敏体质易发生、首次用量很少发生、过敏性终生不退、结构相似药物有交叉感染
停药反应
定义:长时间用药突然停止导致原有疾病突然出现或加剧,又称为停药症状或反跳现象
依赖性
心理依赖型:觅药反应;生理依赖性:戒断综合征
后遗反应
停止用药后,血药浓度在阈浓度之下,残存的反应
三、药效学概述
作用与受体的药物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
内在活性
药物激动受体产生的最大效应能力
内在活性用a表示,根据a可进行药物分类
a=1有内在活性
a<1无内在活性
0<a<1有部分内在活性
药物分类
激动剂
激动剂
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部分激动剂
有亲和力,有部分内在活性
拮抗剂
竞争性拮抗剂
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非竞争性拮抗剂
不与激动剂争夺相同位点,与其他位点的激动剂争夺从而影响与受体的结合
竞争性拮抗剂和非竞争性拮抗剂作用特点的比较
激动剂+竞争性拮抗剂=影响亲和力,不影响内在活性
竞争性拮抗剂和激动剂对激动药效量的影响
激动剂+非竞争性拮抗剂=影响亲和力,影响内在活性
激动剂和非竞争性拮抗剂对激动药效量的影响
效价:亲和力的指标;效能:内在活性的指标
亲和力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不同药物亲和力不一样
药物的作用机制
非特异性药物作用
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通过改变药物周围的理化条件而发挥作用
改变ph
抗酸药治疗胃溃疡
改变渗透压
甘露醇脱水,硫酸镁导泻
络合作用
二巯基丁二钠等络合剂治疗重金属中毒
特异性药物作用
结构特异性药物与集体生物大分子功能基团结合而发挥作用,大多数药物具有此作用
药物的构效关系与量效关系
构效关系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系
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看懂量效曲线
横坐标
常数
药物剂量
纵坐标
药物效应
量反应
最大效应:效能,继续增加药物剂量使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Emax,反应药物内在活性;效价强度:效价,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或浓度,值越小,效价浓度越强,反应要无亲和力;半价浓度EC50,达到50%最大效应时的药物剂量或浓度,药物浓度在50%左右变化,药效变化最敏感;斜率,在效应大约16%至84%区域内,量效曲线几乎呈一直线,其与横坐标夹角的正切值称为斜率,斜率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临床用药的安全范围
质反应
半数有效量ED50:能使群体中半数个体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半数致死量LD50:能使群体中半数个体出现死亡的剂量;治疗指数TI=LD50/ED50;LD50越大TI越大药物越稳定
影响药效的因素
机体方面的因素
年龄,性别,病理因素,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种属差异
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反复给药,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相互作用
配伍禁忌
药动学相互作用
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泻
与血红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合用,作用增强,毒性增强
阿依水,抢蛋白;格林类,华法林,被抢劫,被游离;易过量,易中毒,低血糖,低凝血
游离类:发挥药理作用,跨膜转运,代谢排泄;结合型:没有活性,暂时储库
药效学相互作用
协同作用
相加作用
两药合用作用=单用时作用之和
增强作用
两药合用作用>单用时作用之和
增敏作用
药物1可使组织或受体对药物2的敏感性增强
拮抗作用
相减作用
抵消作用
生理性拮抗
物理性拮抗
化学性拮抗
二、受体理论
受体
定义:存在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核酸,脂质)能与特异性配体(药物,递质,激素等)结合并产生效应
特性:饱和性(受体被饱和时,即药物的最大剂量)、特异性(特定的受体与特定的配体结合产生的特定的效应)、可逆性(配体与受体可以结合也可以解离)、高亲和性(极低的配体可以引起显著的效应)、结构专一性(受体只与结构相适应的配体结合)、立体选择性(同一药物的光学异构体与受体的亲和力相差很大)、区域分布性(决定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亚细胞或分子特征(同类受体不同亚型的分子量,亚细胞或分子特征不同)、配体结合强度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结合能力越强药物活性越强)、内源性配体(如内源性递质,激素)
类型
按受体所在位置不同
细胞膜受体
如胆碱,肾上腺素,多巴胺受体
细胞浆受体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受体
细胞核受体
如甲状腺激素受体
按受体蛋白结构和信号转导的机制不同
含离子通道的受体
GABA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
M-受体,多巴胺受体,肾上腺素受体
酪氨酸激酶受体
胰岛素,生长因子
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
甲状腺激素
调节
向上调节(受体增敏)
长期使用拮抗剂使受体数目增多,表现为反跳现象
向下调节(受体脱敏)
长期使用激动剂使受体数目减少,表现为耐药性
受体作用的信号传导
第一信使
指多肽类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使物质
大多第一信使不能进细胞内,而是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激活受体而引起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改变
第二信使
最早发现的第二信使是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腺苷,二酰基甘油、一氧化氮等,其中一氧化氮既有第一信使特征,也有第二信使特征
第三信使
负责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的物质,生长因子,转化因子等
配体
能与受体结合的物质
受点
能与配体结合的活性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