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思维导图,马克思强调,对物质(对象、现实、感性)不仅应当从客体方面、受动的方面去理解,而且应当从主体方面、能动方面去理解,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即从主客体的统一去理解
编辑于2023-10-20 15:50:2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一、 物质观的发展
1. 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把物质看作具体物质(或物质的具体形态)
具有直观性、朴素性、猜测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把物质看作具体、个别的物质形态
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具有自然科学依据
(1) 机械性
把物质世界看作机械运动,把原子的个性错看作物质的共性
(2) 形而上学性
认为原子是不变的和物质的最终层次
(3) 不彻底性
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
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推翻了原子不变性、不可分性和质量不变等观点
2.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马克思强调,对物质(对象、现实、感性)不仅应当从客体方面、受动的方面去理解,而且应当从主体方面、能动方面去理解,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即从主客体的统一去理解
恩格斯把“物质”和“实物”加以区别,认为“物质”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实物”是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物质不同于实物又与其有内在关系,就如同水果与苹果,人与张三的关系一样
列宁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内容
(1) 物质具有一般性或共性
(2)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属性
(3) 物质具有可知性
对物质的认识不是通过感官来完成的,因为可以被感官感知的是感性个别的实物,但是借助抽象思维,感性认识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作为万物最大共性的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意义
(1)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对关系来进行定义的,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肯定了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即物质
(2) 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划清了界限
人们不但可以通过感觉感知世界的现象,还能通过思维去把握世界的本质
受科技发展影响,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人的感觉(意识)和客观世界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3)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分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二、 物质的存在方式
1.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存在方式
运动概念的把握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不是物质外面加之于其上的,而在于事物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即“自己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这一隐藏于万物内部的、看不见的共性和本质是通过运动显现出来的
哲学上的运动主要不是指个别的、感性的运动形态,而是指一般的、共性的东西,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哲学上的运动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是“运动一般”,不能把它归结为某种具体的运动形式
(1)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现实生活和科学都证实,宇宙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一直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如思维运动的主体是人脑,唯心主义认为运动的主体是精神是错误的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同物质不可分割,说明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静止是指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一定空间范围内没发生变化
一定时间范围内没发生变化
相对于这个参照系没有运动,但相对于其他参照系可能就处于运动中;此时性质暂时未变,但将来会变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
相对静止是完成空间变化计算的必要条件,同时,现存的任何事物,其相对静止的状态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构成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只有了解了事物相对静止的现状,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进而科学地预测它未来可能发生的运动
2||| 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在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总会有新东西不断出现。如果新东西不能稳定下来、随生随灭,新东西就不能巩固发展,因而也就没有世界的分化,没有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3|||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事物只有具有稳定性,我们才能进行分析研究,如果瞬息万变,则无法认识和利用事物
2.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与空间,任何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并占据一定的空间
(1)时间和空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间隔性
时间的特点: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即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位置,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空间的特点: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相联系,就是四维时空
(2)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旧唯物主义认为时空是物质之外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
列宁: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3)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绝对性表现为时空的客观性及其无条件性
相对性指时空具体特征的可变性和有条件性
事物的时空特征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征制约,会因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会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已被几何学的发展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证明)
(4)时间和空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
时间和空间具有无限性
时间的无限性:指物质运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即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
空间的无限性:指物质世界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即整个世界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
时间和空间具有有限性
时间的有限性:每个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的,即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
空间的有限性:每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
时空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 无限由有限构成,无限包含有限
无限不在有限之外,用过有限而存在,无数有限事物构成无限
2||| 有限包含无限,有限体现无限
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限的,但它具有能够不断超出自身、打破自身,转化为别的事物的运动本性,从而由有限趋向无限
意义
理论意义: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必要条件
否认无限会引出超时空的神灵世界,给宗教唯心主义留下地盘;否认有限会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陷入不可知论,也会为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大开方便之门
现实意义:对我们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客观性、绝对性要求我们做事要有时空观念,相对性要求我们注意事物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空间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 意识的起源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有了人,有了人脑,才有了人的意识
意识经历的三个决定性发展环节
(1) 由一切物质的普遍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反应特性:指物质世界普遍的相互作用在物质形态上的表现
如石头受到空气、阳光、水的作用会风化,一物碰到另一物会发生位置和速度变化等
随着环境的变化,地球上从最初只有机械运动和物理运动,到出现化学运动,造成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发展,有机物自身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则导致原始生命物质的诞生
刺激感应性:指低等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
如植物的枝叶会伸向有阳光的地方,根会扎到有水肥多的地方等
(2) 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进化出动物。动物具有新的更高级的反映外界刺激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和大脑
有了神经系统这种物质基础,动物有了感觉这样的反映形式
高等动物有了由神经系统进化而来的大脑,因而有了心理这种反映形式
低等动物没有专门的感觉器官
(3) 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
意识是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出现的
有了人脑,从此出现了人所具有的高级反映形式——人类意识
2.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从根本上说,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劳动
劳动推动了思维物质外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进而推动了思维的产生和发展
劳动和语言促进了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的形成和发展
劳动促进意识的发展
意识的起源表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到人类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物质,而是物质决定意识
二、 意识的本质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人脑的绝对脑重量和相对脑重量均大大超过其他动物
人脑是高度发达、高度复杂、组织严密的物质系统
(2) 意识是人脑在反射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活动
反射
无条件反射
动物对某种现实的外界刺激的直接回应,是动物本能性的一种反射活动,通过遗传而来,不需要后天进行“学习”。如:看见食物分泌唾液等
条件反射
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由动物自身的经验建立起来的,是动物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能力,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即大脑皮层的一种活动,是具有可变性的心理过程。如:狗通过训练听到哨声会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
第一信号系统
对具体刺激所作出的条件反射(人与其他高等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系统
对抽象的信号,即语言和文字的刺激作出的反射(人所独有)
动物只能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感性形象的反映,而不能形成抽象思维,因而不能形成意识活动。人不仅能再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在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形成抽象概括的理性反映,从而形成人类的精神活动
2.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人脑是思维的器官,但不是思维的源泉
只有当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中,同外在的物质世界打交道,让外在的物质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以信息的形式通过感觉器官传入大脑,由大脑进行加工制作,才能产生意识
这种加工不是对外界信息的机械反映,而是用主观的形式对外界的信息进行的能动的改造,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性
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包括感觉、直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形式和感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体现了意识的主观性
所以意识一经产生,就打了上人类的主观烙印,即具有鲜明的民族、阶级、阶层等主观特征
意识的主观形式并不是独立自在的,它们不仅依赖于存在的物质的生理机制,而且就其反映对象来说,感性形式是关于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理性形式是关于事物内在本质的反映
(2) 意识具有主观差异性,主观差异具有客观根源
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反映,会形成不同的认识、观念,这种差异性体现出意识的主观性
造成意识主观差异的根源是客观的
(3) 意识具有主观特征,主观特征具有客观基础
人的意识可以超越现存事物进行自由创造,可以脱离实际进行虚构,这是主观特性
所以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
各种意识无论对错,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歪曲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正确的反映
三、 意识的能动作用
1. 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的辩证统一
物质决定论
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意识依赖于物质
意识能动论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积极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动地反作用于世界
唯心主义
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坚持意识决定论和精神万能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不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论构成意识能动论的前提
意识能动论内在地要求遵循物质决定论
因为意识如果不反映、遵循物质的客观规律,意识能动性就不能正确得到发挥。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对立统一主要指矛盾中对立统一规律,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性(通常被说成一分为二);辩证统一主要指事物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即联系和发展的来分析问题
2. 意识的能动作用
指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表现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活动是意识活动,总是基于某种实践的需要产生,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从而表现出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看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1||| 意识对象的确立是一个自觉能动的过程
人的意识对象主要是依据人自己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的,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影响主体作出判断,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认识什么
2||| 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主动创造性的过程
人的意识不仅能采取感性形式反映事物的现象或外部特征,还能运用理性形式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的感性意识和动物不同,它为理性认识所渗透、指导,因而人的意识不仅可以描摹、“复制”现在,而且可以依据事物规律性去追溯过去、预见未来,创造现在世界没有的理想或幻想的世界
3||| 意识活动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起改造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限于人类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性的东西,即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用观念性的东西指导实践,把观念的东西转变为现实的东西,即实现精神变物质,这是意识最突出的表现
意识通过实践改造世界,使“自在自然”变成“人化自然”
4||| 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如现代科学和医学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
(3)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1||| 要对意识的能动作用有恰当的估计
对意识作用估计过高会导致唯意志论,估计过低会导致宿命论
2||| 关键是尊重客观规律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符合规律才能取得成功,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就发挥得愈充分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规律隐藏在现象中,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
3||| 必须明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实践
4||| 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没有现成的物质材料,人的意识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有了可供改造的物质材料,人还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如:认识天体需要望远镜、修路需要水泥等
四、 意识和人工智能
1. 人工智能的本质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人工智能在信息量的贮存和信息的处理等功能上远远超越和突破了人脑生理的局限,能代替人完成许多操作性工作,如宇宙、深海等探测活动
人工智能是人脑的扩大, 有效地延伸了人脑
人工智能的意义
1||| 突破和弥补了人脑在意识方面的局限性
2||| 也是人类实践的器官,极大地发展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3||| 造成了人类意识的新的存在形态和进化方式
同人的思维的本质区别
1||| 不具备人的全部意识形式
不具备主观世界、心理过程等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
2||| 没有社会性
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不探求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不考虑社会后果
3||| 没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目的性、计划性和能动的创造性,且受命于人。如:没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不能提出问题
2. 认识人工智能的意义
1||| 进一步证明了思维、意识并不神秘,不是寄居在肉体之中的脱离人脑的灵魂,它深化了意识对物质能动把握的原理
2||| 人工智能的出现,说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把意识活动部分地从人脑中分化出来,物化为及其的物理的运动,延长意识器官。这是意识对人脑的一种巨大的反作用
世界物质统一性
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
1. 宇宙中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拥有共同的本质和基础,客观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多”,物质在具体形态上是无限多样的
“一”,物质世界有着共同的本原,即千差万别的事物又有其共性,这就是世界的统一性
2.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统一于物质
不仅是自然界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统一、物质和意识的统一,而且是社会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看来,世界上除了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立场)
3. 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统一性离不开多样性;多样性是具有统一性的多样性,受统一性规范,多样性离不开统一性。即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个别中有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1. 感觉证明
列宁说:“接受或者抛弃物质概念这一问题,是人对他的感官的提示是否相信的问题。”如:我的感官感觉火是热的,我相信感官提示,就会承认火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
“相信”是个态度问题,所以对世界本质是物质的思想也同“态度”“信念”有关
2. 实践证明
在实践中按外部对象的本性、结构和规律办事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证明外部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 科学证明
(1) 现代科学揭示宇宙天体是物质
天体和起源和演化理论说明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客体,它们有自己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绝不是上帝意志的产物
(2) 物理学揭示微观粒子是物质的
(3) 生命科学证明生命、人是从无生命的物质发展而来的,精神是人脑的机能
生命起源和生命进化理论表明,生命是通过化学的途径,从无生命物质演化而来的;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理论表明,人类不是上帝的创造物,而是经过进化从动物界转变来的
(4) 唯物史观证明社会历史的本质是物质的
历史唯物主义证明,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生产方式和人口、自然环境等物质条件构成的复杂物质体系,精神生活不能脱离物质生活而存在,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其中的一部分
4. 哲学证明
科学是面对局部世界的,科学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指具有部分的、特殊意义,因而需要进行哲学证明
哲学证明的主要工具是辩证法
辩证思维能将科学方法发现的有限的、相对的、部分的、特殊的上升为无限的、绝对的、整体的、普遍的
唯物论依赖于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要解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必须依靠科学,但还要对科学材料进行哲学综合;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论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二、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2. 实践意义
(1) 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 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实践中就要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对僵化和无序
(3) 既然物质是运动的,实践中就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4) 既然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实践中就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就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好工作
(5) 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