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检查的思维导图,内容包含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形态学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欢迎交流!
编辑于2023-10-21 14:28:52中心主题
分类
粒细胞(GRAN)
中性粒细胞(N)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
嗜酸性粒细胞(E):作用:抑制并清除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的活性物质如组胺,从而起到限制变态反应的作用;另外,还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B):作用:形态与功能均与肥大细胞相似,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参与变态反应。
单核细胞(M):作用: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作用,可吞噬某些病原体如病毒,原虫,真菌,结核分支杆菌等,参与杀菌作用;还可吞噬组织碎片,衰老细胞,凝血因子,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多种物质,并可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激活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单核细胞还有细胞毒作用,可抑制,破坏肿瘤细胞的生成,参与抗肿瘤作用。
淋巴细胞(L)
T淋巴细胞:被抗原致敏后可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参与细胞免疫,其寿命较长,可达数月至数年。
B淋巴细胞:经抗原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其寿命较短,一般三至四天。
白细胞计数
显微镜计数法
原理:用白细胞稀释液(破坏溶解红细胞)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后,充入计数池,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白细胞数量,经换算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计算:
血液分析仪法
原理
进行白细胞三分群五分类
电阻抗法
通过白细胞大小不同,电阻不同,进而形成的脉冲大小不同进行分群
由小到大(溶血剂处理)
淋巴群,嗜酸嗜碱单核群,中性粒群
运用范围
电阻抗原理
单独运用于分群或联合运用于五分类
射频电导原理
不单独使用,联合运用于五分类
激光散射原理
联合运用于五分类
参考区间
显微镜计数法:成人: (4~10)x10^9/L 儿童: (5~12)x10^9/L 6月~2岁:(11~12)x10^9/L 初生儿: (15~20)x10^9/L
血细胞分析仪法: 成人:(3.5~9.5)x10^9/L
临床意义
传统上:将白细胞总数高于参考区间上限(10x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参考区间下限(4x109/L)称白细胞减少。
一般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也减少。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基本一致。(但是二者数量的变化也有不一致的情况,需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纠正有核红细胞的影响:当血液中出现较多的有核红细胞时,须按下列公式校正,校正公式如下:校正后白细胞数/L=Xx 100/ 100+Y 式中: X:未校正前白细胞数 ; Y:在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时,计数100个白细胞的同时计数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
计数的目的: ①观察白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减少症、感染、中毒、恶性肿瘤、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白细胞变化情况。②评估红细胞和血小板形态。
显微镜分类计数法:血涂片经Wright或Wright- Giemsa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根据白细胞形态学特点与染色差异进行分类计数,通常分类计数100~200个白细胞,得到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或所占的百分率。根据白细胞计数的结果,计算得出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绝对值。
血液分析仪法:综合运用电学,光学,化学原理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变化的临床意义与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
生理性变化(白血病数量在30%内波动多无意义)
1)年龄: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书均增高,可达70%左右,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减低,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到4~5岁两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了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期时与成人基本相同。 2)日间变化:在安静和放松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可增高; 早晨较低,午后较高; 一日之间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但个别人的变化较小)。 3)运动,疼痛,情绪变化。 4)妊娠和分娩:经期及排卵期可略增多; 妊娠期白细胞数常轻度增高,分娩时更高。此后如再次升高,有产后感染的可能性。 5)吸烟:吸烟者平均白细胞总数高于非吸烟者30%。
病理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炎症;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 2)急性中毒: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铅苯汞中毒; 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慢性肾炎尿毒症。 3)急性大出血:大出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重要依据之一。 4)组织损伤 5)白血病 6)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增多:系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增多的粒细胞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或未成熟粒细胞,常伴其他细胞改变,主要见于:(1)白血病 (2)骨髓增殖性疾病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②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③骨髓纤维化
病理性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嗜碱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1)过敏性和严重性疾病;2)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3)骨髓增生性疾病;4)内分泌疾病 病理性减少:由于嗜碱性粒细胞所占百分率很低,故其减少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午后和晚上比早晨高。 病理性增多:1)感染性疾病:典型急性细菌感染恢复期 ;2)肿瘤性疾病;3)组织移植术后;4)某些血液病 病理性减少:1)流行性感冒恢复期;2)HIV感染;3)结核病;4)药物治疗;5)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单核细胞: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减少
白细胞形态学检查
正常白细胞形态:
异常中性粒细胞形态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常见于一些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与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于骨髓内早期中性粒细胞,使其发生不规则分裂、增殖有关。
中毒颗粒: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均匀、随机分布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中毒颗粒。
空泡变性: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也可在细胞核上出现。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等。
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1-2μm,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是细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麻疹、败血症和烧伤等。(也可在单核细胞中出现)
退行性变和核变性
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的细胞。
核变性:是细胞核发生固缩、溶解及碎裂现象。核固缩即细胞核固缩为均匀深紫色的块状;核溶解即细胞核膨胀、着色变浅和核轮廓不清;核碎裂即细胞核碎裂成若干小块。
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紫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μm,称为棒状小体,棒状小体对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有重要价值,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分叶核以2-3叶多见,分叶核与杆状核的比值约为13:1,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可发生核左移或核右移。
核左移:外周血液中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旱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是机体的一种反应性改变。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
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和急性失血等。
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等。
核右移
外周血液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核右移严重者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是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与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
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肿瘤时也会出现核右移。
中性粒细胞胞核形态异常:
中性粒细胞质颗粒减少或消失:成熟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内颗粒减少或消失,多见于MDS和粒细胞白血病。
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
异常淋巴细胞形态
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量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
I型(空泡型):又称泡沫型或浆细胞型,其胞体较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核呈圆形、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呈粗网状或不规则聚集呈粗糙的块状;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无颗粒,含大小不等的空泡或呈泡沫状。
II型(不规则型):又称单核细胞型。胞体较I型细胞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似单核细胞;核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较I型细致;胞质丰富,淡蓝或蓝色,有透明感,着色不均匀,边缘处蓝色较深,呈裙边样,可有少许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
III型(幼稚型):又称未成熟细胞型或幼淋巴细胞样型。胞体较大,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呈细致网状,可有1~2个核仁;胞质量较少,呈深蓝色,多无颗粒,偶有小空泡。
●正常人外周血液偶见异型淋巴细胞。病毒和微生物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β-链球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和接种疫苗都可引起外周血液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临床上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 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等病毒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卫星核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的主核旁边有一个游离的小核称为卫星核淋巴细胞。常见于接受较大剂量的电离辐射、核辐射之后或其他理化因素、抗癌药物等对细胞造成损伤时,常作为致畸、致突变的客观指标之一。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检测原理
显微镜计数法:采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如伊红-丙酮)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 后,红细胞和大部分其他白细胞被破坏,嗜酸性粒细胞则着色。将稀释的血液充入改良牛鲍血细胞计数板,在低倍镜下计数2个计数室共10个大方格内的嗜酸性粒细胞,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
血液分析仪法:综合运用电学,光学,化学原理
方法学评价: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法所用的稀释液种类繁多,其作用大同小异,主要有:保护嗜酸性粒细胞;破坏红细胞和中性粒;使嗜酸性粒细胞颗粒着色
参考区间:(0.05-0.50)×109/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
日间变化: 健康人早晨的嗜酸性粒细胞较低,夜间较高; 上午波动大,波动可达40%,下午较恒定。
运动和刺激: 劳动、运动、饥饿、冷热及精神刺激等,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指成人外周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5x109/L。 ①轻度增多: (0.5~1.5) x109/L。 ②中度增多:(1.5~5.0) x109/L。③重度增多:大于5.0x109/L。
原因: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都减少);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猩红热感染期,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指成人外周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 0.05x109/L
临床意义
1)用于观察急性传染病的病情及预后判断:传染病急性期,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增多。如果临床症状严重,而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下降,甚至消失,说明病情严重。
2)作为观察预后的指标。严重组织损伤,如手术后4h,嗜酸性粒细胞常显著减低,24~48h后逐渐增多;大面积烧伤病人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消失,且持续较长时间。若大手术或大面积烧伤后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或减少不明显,表明预后不良。
3)判断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因此,可通过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刺激试验,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以判断垂体或肾上腺皮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