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药概述完整版
中药学十三五教材,总论部分,最全自制,综合张廷模教授授课笔记。
编辑于2021-01-21 16:26:59中药概述
炮制
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增强疗效或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便与贮存和和制剂
纯净药材,便于使用
方法
修制
纯净处理
粉碎处理
切制处理
水制
做法: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目的:清洁药材、软化药材、以便切制和调增药性
操作
洗
淋
泡
润
漂
水飞
借助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常用于矿物(非水溶性)类、贝甲类药物或动植物浸水难以粉粹的药物
火制
用火加热处理药物,使用最为广泛
操作
炒
清炒
炒黄: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黄
炒焦:用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有焦香气味
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
炒炭
用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黑,部分炭化,内部焦黄,但仍保留药材固有气味(即存性)
能缓和药物的烈性、副反应或增强疗效
辅料炒
拌固体辅料如土、麸、米炒,可减少药物刺激性,增强疗效
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药物均匀受热酥脆,增强煎出有效成分或便于服用
炙
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反应
常用蜜、酒、醋、姜汁、盐水、盐、童便等,只说炙没说辅料的一般用的是蜂蜜
如蜜制黄芪、蜜制甘草、酒炙川芎(有时称作酒炒)、醋炙香附,盐水炙杜仲(有时称盐杜仲)
煅
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或去除某些土类药物中的有机物
明煅:直接放在炉火上或容器内而不密闭加热,多用于矿物药或动物甲壳类药
密闭/焖煅:将药材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煅烧,适用于质地轻松、可炭化的药物
煨
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水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药材饮片隔层分放加热
面糊包裹:面裹煨; 湿草纸:纸裹煨; 草纸分层隔开:隔纸煨
直接煨:将药材直接埋入火灰中,使其高热发泡
烘焙
将药材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
z
煮
蒸
氵单(火单)
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常用于种子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药物的干燥处理
淬
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
易于粉碎,且辅料被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
其他制法
制霜
发酵
发芽
制剂
应用
应用
配伍
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组合使用
目的
增强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全面适应病情的需要
降低毒副反应
七情
单行
单味药使用
另说:两个药配伍在一个方里面互不影响,互相不影响,双方既不增强作用,也不降低作用;既不增加毒性,也不降低毒性
李时珍:单方不用辅——单方≠单行,大多由两三味药组成
相须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两种药物配伍使用——同类不可离
本经中相须强调增效,往往不同类,增强某种或者几种治疗效应,即疗效。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李时珍
判断相须关键在于不可离:可能作用明显增强1+1>2or产生了单味药不具备的新功效
相使
在性能功效方面或某些共性的两个药配伍在一起,以一味药为主而以另一味药为辅,用辅药来提高主药的疗效
同:增效 异:主辅关系是否明显、增效是否可离 相使的药往往可用其他的代替,相须很难
相畏/相杀
一味药物的毒副效应会被另一味药物降低或消除,主要针对有毒的药——相畏,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主动句则为相杀,相杀者,制彼之毒
半夏和天南星生用时,有明显毒副作用,生姜可以降低这种毒副作用、即半夏/天南星畏生姜、生姜杀他俩
注意
相畏和相杀两味药之间,绝大多数毒副降低是一方有毒一方无毒 但是中药中,确实也存在双方都有毒性或者副作用,配伍在一起以后,互相能够降低对方的毒副作用,互相畏/杀
黄芪和防风,黄芪是能够固表止汗,防风是能够发汗解表, 就发汗与止汗,它们互相降低对方的作用。如果把这个作为一种功效,就是相恶了;作为一个不良反应,就是相畏
而相畏与相杀本是同一种功效的两个方面本应数量相同 因相恶归属于相畏,因此相畏其实多于相杀
相恶
相恶就是一种药的某一种功效或者某几种功效(不一定是全部功效),被另外一个药削弱或消除。所以两味药相恶也不是一定不能同时使用
一般说来,凡是它的药性相反,而作用部位又相同,可能会出现相恶
祛邪的药和扶正的药一起,则扶正的补虚药的补虚作用可能会受祛邪药影响而降低,也可能相恶。如人参恶莱菔子
有些相恶的两个药同用时,有时两败俱伤;有时一味疗效降低,另一味药不降反升。如牛黄恶龙骨,龙骨得牛黄者良 临床上是以牛黄为主,用于清泻肝热,或息风止痉、开窍,若同用龙骨,则牛黄疗效降低,即牛黄恶龙骨 龙骨在临床上常作为镇静安神的药。如果加一点牛黄,牛黄的其他作用可能都减弱了,不能开窍、息风止痉,但仍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刚好就增强了龙骨的安神的效果
相恶的两个药并不完全都是两败俱伤,其中一方面疗效降低了,另一方面不一定。那比如说人参和莱菔子。 人参恶莱菔子:人参:益气救脱 莱菔子:耗气,会加重气虚:治疗元气虚脱证不能同用 莱菔子得人参其功更神:莱菔子作消食用时,如果脾气虚弱,饮食积滞,单纯的用莱菔子可能要更一步耗伤脾胃的气。加一点人参,在消食的同时,既考虑到了脾气虚,又不至于进一步的耗伤脾气。发挥一部分人参的补气作用对于有脾气虚的饮食积滞,在用莱菔子来消食的时候,用了人参比不用人参好,
相反
两个药合用以后,它新产生或更增强了毒副反应
相须、相使是增效的;相畏、相杀是减毒
禁忌:掌握
剂量:熟悉
用法:熟悉
性能
中药的功效
定义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物保健与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达形式
注意
中药功效是在传统的给药途径:汤剂、口服时总结而得,新的途径如注射则不一定相同
中药功效是直接的治疗作用或保健作用,不能把间接作用作为功效,且指单味药的作用,非复方的功效
功效属于作用,功效依词有许多称谓,实际指代内容相同
性能
性质与功能,实际上中药学的性能已经发生 内涵的缩小,只描述性质特征,没有再提及功效
中药性能可称为药性吗
可以,但历朝历代药性一词内涵不尽相同,本书指出可以指代
中药的性能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药的偏性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中药作用特点的高度概括
中药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其中毒性不是功效,属于性能
古代解释性能时常根据 法象药理学 :以药物的性状特征来解释药物奏效的原理——不可取,完全的执果索因。现代理论完全基于药效学
性状:中药的性状、颜色、气臭、滋味、质地、轻重、疏密、软硬、坚脆等
中药的作用
祛邪去因;扶正固本;恢复和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四气
中药性能中最重要的一种性能,评判依据是治疗效应而非不良反应
含义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和凉只是程度的差异,是属于同一类的药性,温和热也是程度的差异,是另一类的药性,实际上是寒热两分。前人为了更加细致的区别这个药性的层次或者等级,还引入了大热、大寒、微寒、微温等概念
按照阴阳的属性来分的话,温热的是属阳性的,寒凉的是属阴性的;除此以外有的药物寒热的倾向不明显,习惯上标以平性
四性与四气
涉及到中国古代哲学这个(气的)本源和它的外象的问题有本质上的区别
四气它更多的是强调的药性的物质基础
四性是从物质基础的外在功能的表现来表述的,因此更加准确
寇宗奭提出气应该是香臭之气,嗅觉器官能够闻到的,寒热温凉是药物的性,如果把它称为气可能要产生一些误解或者混乱,所以想改成“四性”。崇古尊经而二者并行使用
称四性的原因
前人以四时之气为喻,好像药物对人体的影响就像四季的气候一样有寒热温凉这样的影响
气就是哲学当中的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在《内经》当中经常气味并称,即,食物、药物中的精微物质——营养成分、有效成分,古人称其为精微之气,通过气味而表现。
把寒热温凉用气来表示就说它有它的【功能的外在表现,四性】,是有效成分所表现出来的对人体有这样的寒热温凉不同的影响【物质基础,四气】
“物生之初,气基形立”,药有了气这种物质为基础,然后不同的药材才有它的形状特征,才有它的性状的特征
“气味者性味之本,性味者气味之末”功能的外在表现及物质基础的关系。从药理,就是我们中药性能的内容的四性五味,因为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它才产生不同的性味
“专性味而失气体之求,是未尽阴阳之道者也”:研究药物只是注重了它的外在的功能,没有搞清产生这种功能的物质基础,是不足的
四气与三气
三气:寒性、温性、平性,再往下分凉热
寒热温凉本质上是二气说,就是药性两分,就是寒热两分,本经中平性药有三分之一,而无凉性药,分类法遵循子项不相容原则,温热相互包容其实也不科学
四气的确定
在患者服药以后以中医寒热辨证为基础,从药物对所治疾病的病因病性或者症状寒热性质的影响中而得以认识。
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
一般来讲,寒性: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峻下药、平肝潜阳药、利尿通淋、利湿、攻下、补阴、止血
温性:温里散风寒、温经止血、补阳,祛风湿、化湿、行气、开窍、回阳救逆、补气
评判依据有时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有不同的结果,抓住两端特征最明显的即可 干姜一般是标的热性,它的温热性质最强,在把干姜炒成炭即炮姜以后,热性有所缓和,一般标温性,生姜的温热性质又不及炮姜,所以相对于炮姜,生姜是微温了。 干姜是热性,炮姜是温性,生姜自然就是微温 紫苏有紫苏叶和紫苏梗,一个是叶片,一个是茎,苏梗标的是微温,紫苏叶的温性比紫苏梗的温性要强一点,所以就相对紫苏梗而言,它就是温性了 所以教材把生姜和紫苏都改为温性,但生姜的温性和紫苏的温性显然是不能完全相等
除了大热大寒,微热微寒的药分歧很多,中间可以直接记成比较温。对药物功效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现代某些药物也有品种上的变化,所以对四气的认识是在修正中前进的
临床意义
为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种治疗原则提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的基础
五味
历史悠久,实际上并不全面,只概括了很少一部分
1.淡为甘之余(甜味慢慢嚼着就变淡了) 涩为酸之变味
2.五行思想
解决办法:合并衍生 淡为甘之余,酸为涩之变
含义
本义:辛甘苦酸咸五种口尝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
作为中药性能中的五味不一定是用于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于反映药物作用在补泻敛散等方面的特征性
五味纳入阴阳学说中是人为的归类,没有必要过多的去探讨划分的一些理由。实际上临床价值并不大,了解即可
阴阳
辛、甘、淡属阳,苦、酸、涩、咸属阴
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即功效的某些性质和特征
课本称为作用
任何一个性能的理论,包括五味,本身不是具体的作用和具体的功效
要把性能和功效这两个层次明确的区别开来。 一个是具体的作用、功效 性能是对功效的抽象与概括,所以它不是代表的具体作用,也不能标示具体的功效,只能反映作用或者功效的某些特征性,是高于功效一个层次的一个药性理论
辛
能行能散,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等作用
所以一般解表的药往往有辛味,或者说都可以定辛味
凡是看到药的味里面有辛的,不能直接认为它都能行、都能散--有的辛味药指的是真实滋味
我们今后学的行气药、活血药和解表药一样,其实绝大多数本身也是芳香的。 如行气药中的柑桔类:橘皮、青皮、香椽、佛手、枳实、枳壳或沉香、木香、乌药 活血化瘀药:郁金、姜黄、川芎 自古以来对于一些芳香类的药物还有化湿药、温里、开窍药 比如开窍药中的麝香、冰片、苏合香:使闭阻于清窍的邪气能够开通 化湿药中的藿香、砂仁、豆蔻。使凝结于中焦的湿浊或者水湿能够散,能够行散 温里药中的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胡椒。使寒邪能够消散 祛风湿药可向外散风邪,使凝聚的一些寒湿邪气能够通行、能够消散 他们不管从滋味、气味来或是从作用的实质特征来讲,都可以标辛味。
甘
能补、缓、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补
补虚,包括补气血阴阳
具有温阳、助阳、健脾、生津、润燥的功效亦可称为补虚
缓:缓急止痛,缓和药。甘能缓实际上都是补虚药,已经包含在补里
和(除消食药大多都是补药)
和味,有甜味会好吃一
和中:通过补虚、化湿、行气、消食
调和药性,降低药物偏性,更好地发挥整体疗效
酸和涩
能泄、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简称收涩——增强对气血津液的约束力,防止过分耗散
凡是能够减少气血津液的耗散的,比如说止血药、止泻药、敛肺止咳平喘药、固精、缩尿的、止带的,这些药往往都可以加酸味或涩味
一般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尿、尿频遗尿等症
酸涩区别
口尝有酸味则定为酸,有收涩作用却无酸之口感则为涩
能生津止渴则为酸,反之涩——甘酸化阴,这个是涩味所没有的
苦
“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 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泄
降泄:使壅遏上逆之气能够下降
如肺气上逆——很多止咳平喘药有苦味
胃气上逆——止呕药 肝阳上亢——潜阳
通泄:泻下通便
泻下药
攻下药
峻下药,峻下逐水药
清泄
寒性:清热泻火
燥:燥湿——苦温燥湿药(清热燥湿药):苦为火之味,烧焦炭化后吸湿性会增强
内经中记载,苦能坚,苦能坚阴(泻火存阴),和苦能清泄没有本质区别,消除了火热的邪气,避免其继续的耗伤津液,有利于津液的保存和恢复
而传统上清泄与坚阴有一定区别,坚阴较为局限,主要针对于肾阴虚而虚火亢旺引起肾阴或者肾精不能封藏的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症状,阴虚火旺的症状么加上知母、黄柏这样的一些药物,来滋阴降火,和滋阴的药配伍使用,其中的知母、黄柏这一类的药就叫做苦以坚阴
咸
能软、能下,即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软:软坚散结,针对癥瘕、积聚 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人体的癥瘕、积聚或者瘰疬、痰核生成的最主要的病因是瘀血和痰浊,所以前人说无形之邪不能结块,凡结块者必有形之痰和瘀。能够软坚散结的药,应该大量的是活血化瘀的药,尤其是活血消癥和消痰散结的药,然而这部分药不一定标咸味
在实际当中只是对那少部分的药,既不能够活血化瘀,又不能消散痰结,但是它对癥瘕结块又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它的功效才叫软坚散结,这一类药主要才标咸味,实际上比较局限,所指的药物并不多
下:泻下
而苦能够通泄,即泻下通便。所以泻下主要应用苦味标示,此处咸味又能泻下,实际上是一种重复、交叉。咸能下在这个五味理论当中是最局限的一种药
实际上在我们要学的药当中,主要是指芒硝这样极少数的药
淡
能渗、能利,即渗湿利水——利尿,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渗:把分散的湿邪集中起来再来排除,较缓慢
利:直接排除水湿,即利尿
习惯上大量的利尿的药并没有淡味,而是用其他的味
习惯上只是对于猪苓、泽泻、薏仁、茯苓这样少数的几味药,认为是淡能渗能利,同时往往还把甘加在一起。因为淡是甘之余味,甘淡并提。所以那些药不但有淡味还有甘味,这个也是有相当局限性的
五味的确定
为了学习各论时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真实滋味:初期——性状
作用的性质特征:功效——性能
二者相统一的较多——考核重点
临床意义
增强用药准确性:治疗咳嗽气喘有很多方式,宣肺平喘、补益肺气等,通过对药物五味的归类,可以清楚了解到具体功效,如何治疗宣肺平喘的
五味的局限性
很多中药的功效比如说驱虫、杀虫,安神、平肝、化痰、截疟、逐水、回阳救逆、升阳举陷,通阳、涌吐、蚀疮、去腐、排脓生肌等等。这么多的功效其实和五味从古到今都没有联系。实际上五味代表药物的作用特征,只表示了很少的一部分药物的作用,还有大部分药物的作用特征它表示不了
归经
用于表示药物作用趋向性
归经概括药物作用的部位; 四气是药物作用对于寒热或者阴阳盛衰的影响 五味是作用在补泻敛散方面的一些特征
含义
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性能,一种选择性的体现
对于某经或某几经有作用,对其他经络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全无的很少
部位
藏象学说与经络中的部位,如归肝经的药物可能主要治疗眼科病,与肝脏本身可能没有直接关系
疗效的体现不一定是治疗部位有效成分含量高
确定
以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理论,以药物所治的病证为依据而确定
藏象见上,经络:头疼的不同部位:循行路线 凉血药等作用于血分的药:心主血脉、肝藏血等功效或所主的问题
古代文献对归经表述都是经络,或者以经络为绝对的主体;现代多为脏腑,只有少部分解表药、祛风湿药是经络
临床意义
增强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除具体入某经,也应考虑人的整体性,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
补充
引经(报使)
前人认为有的药物和其他的一些药物应用,能够使其他药物对于机体的某一个部位的疗效明显的增加,就把这个药物就叫做其他药物或者脏腑的这一个部位的引经药,这个作用就叫做引经
如石膏,前人认为加一点白芷,能够明显的增强对牙龈肿痛的消肿止痛的效果。那么就把白芷就叫做引经药,因为牙龈属于阳明,白芷就是阳明经的引经药,这个作用就叫做引经的作用
引经可能是在部分药物、部分方剂对于部分病证,可能会有这样的作用
药引
归经这个理论在中药的性能理论里面相对来说是比较规范,但是它也有分歧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这个辨证的理论体系不同,有脏腑辨证、有经络辨证,还有其他辨证。立足于不同的辨证,对于归经的定位呢就会有不同的表述,这个造成了很多书上归经不一致
每一味药有很多的功效,不同的功效它都有相应的归经,就是用同一种辨证的理论体系,这个归经也会出现取舍不同,而有多少的差异
颜色来推导归经,往往并不可靠;有一部分药物很难确定归经
升降浮沉
哲学中升降出入在中药学中的体现,升降浮沉。其中沉与降对应。本义应为收贮闭藏,不应为泄利
需从法象药理学转化成药效学的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的确定
根据功效
升浮
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涌吐
沉降
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呕、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止血
很多药物无法确定升降浮沉,有的药物兼具升浮或沉降
影响因素
人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控制药物的升降浮沉,
炮制
通常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醋炒收敛、盐水炒下行
配伍
临床意义
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的性能纠正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使之恢复正常
顺应气机的趋向,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毒性
含义
药物对于机体的伤害性,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个性能
广义: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广义的毒药就是所有药物
狭义:容易造成人体的伤害,发挥治疗的量和产生毒性的量非常接近,稍微不注意就引起中毒反应
隐患
过于强调狭义毒性造成没有写明有毒的药用量越来越大;写明了的用量越来越小
影响毒性的因素
用量:毒性很大的药,控制在一定的用量范围内也是安全的
使用药物的时候是否对证,辨证是不是准确,该不该用这个药物,如附子,如果是虚寒证,那就不容易中毒,那么实热证、热证同样的量那很可能造成心脏的毒性反应,比如说引起这个传导阻滞
药材的品种;储存、保存的不合理;炮制方法;剂型和给药途径;配伍及配伍用量
不良反应
常用剂量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的疾病或用于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时,产生的非预期反应,核心是药物在常用的剂量下,产生的非预期反应
副作用:在正常用法和用量的情况下,伴随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另一些作用可能引起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
毒性作用:药物引起人体生理、生化的异常变化,或器官、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的危害作用
变态反应经过某种药物治疗以后,就出现了过敏,以后再接触到这个药的时候,它(原)有的这个抗原体,和这个药物再结合就造成这个组织的损伤或生理功能的紊乱
特异质反应:较为特殊,就不能吃牛肉,吃了牛肉胃就痉挛性疼痛
药物依赖性:长期服用某种药物以后,虽然治疗目的已经达到,但总还有继续服用该药的愿望,产生心理的依赖性
致癌作用:有的药物长期应用过后,引起机体某些器官、组织细胞的过度增生,可能形成良性的或恶性的肿瘤
致畸作用:引起婴儿畸形,孕妇用了药后透过胎盘,干扰了胎儿的生长发育,引起婴儿的先天性畸形
致突变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它引起了基因的突变,或根本的变异,使这个细胞的结构或功能发生了变化,导致了遗传的缺陷
中药急性中毒的治疗原则
第一步:清除毒药
吸入性:离开现场,清洁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畅通,或者吸氧
皮肤接触性:迅速地去掉衣服,然后用清水反复地冲洗污染部位
食入性:立即催吐、洗胃、导泻
第二步:阻止毒物吸收:主要针对食入的:催吐洗胃以后,灌服蛋清、牛奶、活性炭,或花生油,以保护胃黏膜、减少毒物通过胃肠的吸收
第三步:促进已经吸收的毒物的排泄:大量的饮水,最有效的就是输液,同时用一点利尿剂,通过尿液迅速地排出
第四步:应用解毒药:煎服甘草、绿豆、金银花、土茯苓
小结
楼上五种性能只是主要的而非全部,都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药物的特征,用药时应综合考虑,性味合参,性能之间互相是平等的,任何性能都不能作为对另外一个性能的确定依据,它的确定依据都是功效
药物的性能和药物的功效,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不能混淆:同一热药,附子之热和干姜之热迥乎不同;同一寒药,石膏之寒和黄连之寒迥乎不同
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功效,而不是性能,很多方剂解释的时候,常常用性能来代替了功效,比如说小清龙汤里面有五味子,那么解释五味子因为它酸能收敛,就能防止辛散太过,实际上就是用性能来取代了功效
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