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8.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8.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的思维导图,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表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
编辑于2023-10-22 21:29:18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第一讲 建设中国特使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表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核心的观点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基础
公开宣称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学的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内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条原理、每一个观点之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或事实,“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进行探究。
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和历史观之中
第一,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首先肯定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在人脑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人们认识和研究问题的出发点
第二,实事求是体现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第三,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第五,实事求是包含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第四讲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系统思维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是普遍的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并不是否认事物的相对独立性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固有的属性,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事物的联系有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等等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
只有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才能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深刻地而不是表面地揭示事物的联系,从而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
二、联系的系统性
三、提高系统思维能力
第五讲 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一、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指的是事物上升的运动,是事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二、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
渐进性指量变
飞跃性指质变
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是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体现
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
作为哲学范畴,质是指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质是一定事物的质,离开特定事物的质是不存在的
任何事物都有量的规定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例: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在高于0℃和低于100℃之间变化,不会改变谁的液体状态这种物理的质。 低于0结冰,高于100汽化。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当在高山上,就不是标准气压了,可能到80/90度就会汽化。 量的积累要想达到质变,必须突破某个临界点,比如要把水煮沸,需要达到沸点,在这之前,不管你烧了多少柴火,付出多少努力,只要没达到沸点,就不会产生质变。 同样,要把纸张点燃,也需要达到着火点。 临界点 边界条件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这个范畴中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
量变在度的范围内是连续渐变的,表现为渐进性
古人说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小胜为大胜”这个“积”的过程就是渐进性
质变表现为飞跃性
事物发展过程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实际工作中
首先,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抽象地谈论量变与质变孰优孰劣
其次,要把握适度原则,“注意分寸” “掌握火候” “底线思维”
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这里体现的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引起否定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在矛盾。
扬弃。 作为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辩证否定扬弃。扬弃是指既克服、变革,又保留、继承。 一方面是新事物克服旧事物,是质变,是渐进过程的中断,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另一方面是新事物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并加以改造,这是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
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简单采取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态度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前进中的困难与曲折。
反正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勇于直面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和挑战,不为问题所困,不为艰难所阻,以百折不挠的信心和无坚不摧的勇气推动发展。
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人类社会创新的基本形式
科技创新
制度创新
理论创新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把握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有诸多具体形式
联想思维
逆向思维
发散思维
超前思维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把握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辩证关系,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引导实践创新。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不唯书、不唯书、只唯实
一要破除迷信“经验”的惯性思维
二要破除迷信“本本”的惯性思维
三要破除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
五、战略思维是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统一
战略思维是一种综合能力,既需要系统思维,又需要创新思维。
系统思维侧重于事物的普遍联系
创新思维侧重于事物的发展变化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
运用战略思维,必须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毛主席说: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
邓小平同志说: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大局。
不可陷入事务主义,不可因小失大
运用战略思维,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毛主席说: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因此,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
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所谓预见,不是指某种东西已经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上出现了,在眼前出现了,这时才预见;而常常是要求看得更远,就是说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
古语说“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运用战略思维,必须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眉毛胡子一把抓”
运用战略思维,必须把握好发展过程中挑战与机遇的关系
在看到机遇时,不能忽视其中蕴含的挑战;在看到挑战时,也不能忘记其中蕴含的机遇。
运用战略思维,必须处理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战略定力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没有战略定力,就容易心理上患得患失、行动上犹豫不决、战略上摇摆不定,容易举棋不定、随波逐流、进退失据
第六讲、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矛盾分析方法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一阴一阳谓之道
一阖一辟谓之变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即统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属性。
有无相生,难以向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机械运动中的吸引与排斥
物理运动中的正电与负电
生物运动中的遗传与变异等
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不同属性,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
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同时又在破坏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但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趋势。
矛盾双方的斗争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以及事物的质变进行量的准备和创造条件。
矛盾的斗争性直接推动着事物的质变
矛盾系统中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并不相同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同一与斗争是内部矛盾,事物之间的同一与斗争是外部矛盾。
前者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后者是事物发展的外因。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杜牧《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说的就是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道理。
内因与外因辩证法是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哲学基础。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从空间上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
从时间上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但现实中的矛盾各不相同,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每一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
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事物的特殊本质。
认识事物,最主要的是认识事物的特殊性
研究问题,最主要的是研究问题的特殊性
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矛盾解决方法的特殊性。
毛主席说: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不同阶段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
可以借鉴,但借鉴不等于照抄照搬
每一事物中的矛盾及其不同方面的地位都有特殊性
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着次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次要矛盾也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在每一个矛盾中,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
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毛主席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万千的学问家和实干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两点论”是有重点的,“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为前提的
“工作要做到点子上”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体现但就是抓关键、抓重点、抓主要矛盾的道理
"齐步走“,搞绝对平衡,“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分主次、不论轻重、不顾缓急。表面上面面俱到,实际上顾此失彼
在社会领域,矛盾的表现形态有特殊性。
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区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敌我之间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敌我之间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因此解决两类矛盾的方法也就不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世界观和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原理运用于实际活动中的生动体现
只分析共性,不分析个性,势必导致教条主义
只分析个性,不分析共性,容易滑向经验主义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时间、地点、条件构成“具体问题”的诸方面。
具体分析要求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来认识事物,时间不同了,地点不同了,条件不同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必然不同。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绝对不变的事物,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事物总会呈现出新的特点。
看似相同的矛盾,出现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解决的办法不尽相同;
看似有效的方法,置于不同的时空环境下,不一定能发挥同等效用;
看似已经解决了的矛盾,在变换了的时空中,有可能“复活”
社会领域的矛盾和问题,既可能是新的矛盾和问题,也可能是重复出现的老矛盾和问题。
但这种重复往往是形式上的重复,内容上则是新的,因而其解决方法也往往是不可重复的。
比如,“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总是不断地解决又不断地以新的具体的形式“复活”,不断地“复活”就必须不断地采取新的具体的办法来解决。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牢牢扭住矛盾的特殊性
邓小平同志在批判“两个凡是”时说:“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
《孙子兵法》中讲:“投之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 同是根据《孙子兵法》,但因具体条件不同,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方法不同,结果也截然不同。
避免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不能用抽象的概念和原则代替对事物的具体分析。
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从抽象的概念和原则出发,以此代替对事物的具体分析。
不是概念应当和对象适应,而是对象应当和概念适应;
不应从现实出发推出观念,而应从观念出发推出现实;
不是从对具体事物本身认识的过程中去把握事物的特性,而是从抽象的概念逻辑地推导事物的特性。
正如列宁所说,用抽象的东西偷换具体的东西,这是工作中“一个最主要最危险的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从事实出发,反对用抽象的概念和原则代替对事物本身的具体分析,
事物的特性不是从抽象的概念逻辑推导出来的,而是具体事物本身具有的;
不应从思想出发去裁剪现实,而是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
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不是说社会活动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时,不能从自我感觉出发,不能从抽象原则出发,必须从具体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也不是唯一的。
正如列宁所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各个民族的走法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同样,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