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尿液检查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尿液检查思维导图,包含尿液理学检验、尿气味、尿颜色和透明度、尿比密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11-03 22:03:15尿液检查
尿液理学检验
尿量:一般是指24h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尿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和浓缩与稀释功能)
参考区间:成人:1~2L/24h,约为1mL/(h.kg); 儿童:按每千克体重计算尿量,为成人的3~4倍。
临床意义
多尿:成人24h尿量大于2.5L,儿童24h尿量大于3L时称为多尿。
生理性多尿:肾脏功能正常,因生理性或外源性因素所导致的多尿。(可见于:饮水过多;天冷出汗少;精神紧张;静脉输注液体过多;应用咖啡因、脱水剂、利尿剂等)
病理性多尿:常因肾小球重吸收功能和浓缩功能减退所致。
少尿:成人24h尿量小于0.4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17mL (儿童小于0.8mL/kg)时称为少尿。
生理学少尿:见于机体缺水或出汗过多。
病理学少尿:
无尿:成人24h尿量小于0.1L或12h内完全无尿排出;儿童24h尿量小于50mL,称为无尿,进一步发展至排不出尿液称为尿闭。(汞、四氯化碳、二乙烯乙二醇等肾毒性物质所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常可突然引起少尿和尿闭。)
尿气味
参考区间:新鲜尿液有微弱的芳香气味。
临床意义:健康人新鲜尿液的气味由肾脏产生的酯类和尿内含有的挥发性酸共同组成,受食物或药物影响明显。
新鲜尿液出现的异常气味及原因
氨味——慢性膀胱炎、慢性尿潴留
腐臭味——泌尿系统感染、晚期膀胱癌
烂苹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大蒜味——有机磷农药中毒
鼠臭味——苯丙酮尿症
甜的枫糖浆气味——枫糖尿症
尿颜色和透明度
正常新鲜尿液:多呈淡黄色至黄色,清晰透明。
尿液透明度分为
清晰透明——无肉眼可见的颗粒物质
轻微浑浊(雾状)——有少数可见的颗粒物质,但透过尿液能看清报纸上的字
浑浊(云雾状)——有可见的颗粒物质,透过尿液见报纸上的字模糊
明显浑浊——透过尿液不能看见报纸上的字
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
1)尿色与尿量多少有关:尿量多则尿色浅淡;尿量少则尿色偏深。
2)尿色与食物有关:如大量食用胡萝卜、木瓜等可使尿液呈深黄色,大量食用芦荟可使尿液呈红色。
3)经血污染可使女性尿液呈浅红色或红色。
4)各种药物对尿液颜色的影响。
病理变化
红色
1)血尿: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为血尿。
由于尿中含血量的不同,可呈淡红色、血红色、洗肉水样;
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尿液外观就会呈淡红色或红色,称为肉眼血尿;
若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而离心尿沉渣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平均不低于3个红细胞,则称为镜下血尿。
在排除女性月经血污染后,引起血尿的原因见于:
①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核、肾或尿道结石、先天性畸形、肾肿瘤等。
②生殖系统疾病,如前列腺炎、输卵管炎、宫颈癌等。
③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
④药物的影响,如服用抗结核药利福霉素类可使尿液呈砖红色,应注意与肉眼血尿区别。
⑤其他,如心血管疾病等;健康人剧烈运动偶可致一过性血尿。
2)血红蛋白尿:尿液呈暗红色、棕红色甚至酱油色
原因:血管内溶血时,破碎的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超过珠蛋白的结合能力时,导致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又因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可通过肾小球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阈值而形成血红蛋白尿。
见于: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3)肌红蛋白尿:尿液呈粉红色或暗红色
原因:因肌细胞损伤、破裂,肌红蛋白释出,其相对分子质量仅为17000,极易从肾小球滤过而致肌红蛋白尿。
见于:肌肉组织广泛损伤、变性,如急性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创伤等。(健康人剧烈运动后可偶见)
4) 卟啉尿: 尿液呈红葡萄酒色
见于:先天性卟啉代谢异常。(也见于药物、食物等亦可使尿液外观呈现红色) 卟啉、药物、食物等导致尿液外观呈现红色,称为假性血尿。
不同原因所致红色尿液的鉴别:
深黄色
最常见于胆红素尿,为含有大量结合胆红素的尿液,该尿液振荡后泡沫亦呈黄色。(此点可与药物性深黄色尿液相鉴别。药物性深黄色尿液振荡后泡沫呈乳白色,胆红素定性试验呈阴性)
胆红素尿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疽。(久置后尿中胆红素被氧化为胆绿素,使尿液呈棕绿色)
白色
1)乳糜尿和脂肪尿
乳糜尿: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淋巴液进入尿液中,尿液呈乳白色浑浊。
脂肪尿:尿中出现脂肪小滴。(因脂防细胞受损导致血和尿中出现脂肪小滴)
乳糜尿:见于丝虫病,还见于腹腔淋巴管结核、肿瘤压迫胸导管和腹腔淋巴管、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变性、胸腹部创伤或其他原因引起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等。 脂肪尿:见于脂肪组织挤压损伤、骨折、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变性坏死等。
2)脓尿和菌尿
常见于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及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脓尿外观呈黄白色或白色浑浊,因尿中含有大量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所致。
脓尿中的脓细胞与炎性渗出物,静置后可下沉,形成白色云雾状沉淀。菌尿中含 有大量细菌,呈云雾状浑浊,静置后不下沉。
3)结晶尿
呈黄白色,灰白色或淡粉红色浑浊状
原因:主要是由于尿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盐类,尿液刚排出体外时透明,当外界度下降后,盐类溶解度降低,盐类结晶很快析出使尿液混浊。(如果患者长期排出盐类结晶尿,易导致感染或结石形成)
在炎症性疾病时,可通过尿三杯实验初步了解炎症部位,协助临床鉴别诊断
黑褐色:常见于重症血尿、变性血红蛋白尿,也可见于酪氨酸病、酚中毒黑尿酸症或黑色素瘤等。
蓝色:主要见于尿布蓝染综合征,常因尿中过多的尿蓝母衍生物蓝所致。(也可见于尿蓝母、青生成过多的某些胃肠疾病,以及某些药物或食物的影响)
淡绿色:常见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尿中胆绿素增多,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后,如吲哚美辛、亚甲蓝、阿米替林等。
近于无色:常见于尿崩症、糖尿病等尿量增多性疾病。
尿比密
指在4℃时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俗称比重)。(因尿液中含有3%~5%的固体物质,故尿比密常大于纯水。)
参考区间
成人:随机尿1.003-1.030,晨尿>1.020
新生儿:1.002-1.004
临床意义:可粗略反映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功能
高比密尿:晨尿比密一般高于1.025。(一般晨尿比密在 1.025 以上,而尿中无糖和蛋白时,表示肾功能健全。)
病理性高比密尿见于:①尿量减少,尿比密增高:见于急性肾炎、肝脏疾病、心力衰竭、休克、高热、脱水或大量排汗等。 ②尿量增多,尿比密增高:常见于糖尿病和使用放射造影剂等。
低比密尿(低渗尿,指晨尿比密持续低于1.015)
若尿比密固定在1.010±0.003(与肾小球滤过液比密接近),则称为等渗尿,提示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低比密尿见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等。
尿崩症常出现严重低比密尿(SG <1.003)
尿比密测定有助于多尿的糖尿病(高比密尿)和多尿的尿崩症的鉴别。
药物影响
可致尿比密增高的药物有右旋糖酐、造影剂、蔗糖等。
可致尿比密降低的药物有氨基糖苷类、锂、甲氧氟烷等。
尿渗量:尿渗透量,指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分子或离子等)的总数量。
尿渗量确切地反映了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是评价肾胜浓缩功能的较好指标。
参考区间:600~1000 mOsm/(kg.H2O)。24h内最大范围40~1400 m0sm/(kg.H2O)。
临床意义
判断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
鉴别肾性和肾前性少尿
方法学评价:尿比密和尿渗量均能反映尿中溶质的含量。 1)尿比密测定比尿渗量测定操作简便、成本低,但尿比密测定易受溶质性质的影响;而尿渗量不受标本中大分子物质影响,只与溶质微粒的数量有关,在评价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上,更优于尿比密。 2)尿渗量检测步骤繁琐,不如尿比密简单、快速和经济,目前临床应用不如尿比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