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312全国统考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思维导图知识精讲框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学习
特点
动机,兴趣,态度;低→高
障碍
基本特征:差、缺、集、排、可、贯
症状:心理+生理+遗传,尤其阅读
矫正(4)
言语
书面言语:高级阶段;顺序(识、阅、写);二、三年级书面追口头,4年级优势
内部言语:小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内语不发达;内化3阶段(出声思维-过度-无声思维)
认知
思维
总特点:具象→抽象;过渡
关键期:四年级,10-11岁
有待完善,9-11岁辩证萌芽
不平衡性(概括、比较、分类)
元认知
概述
定义:对认知的认知
成分:知识、体验、监控
能力发展
元记忆
元记忆知识:水平较低,容易高估
元记忆监控:12&15岁→两个高峰
元理解:年龄+个体 差异
元学习能力:随年龄↑
规律:年龄↑而↑,外控→内控,无意识→有意识→自动化,局部→整体
个性、社会发展
自我意识
定义:客观化时期,社会自我,两个高峰(1-3年级/5-6年级)
自我概念:具体性、绝对性;“做什么样的人”
自我评价:独立性↑,原则性形成,批判性发展;“我是个好孩子”
自我体验:较大发展,自尊心
社&交
社会认知
发展趋势:低→高,变好;6个具体变化
观点采择
定义:用 他人观点→理解 他人思想&情感;7岁克服自我中心性
阶段
塞尔曼(两难故事)
0:3-6岁,自我中心性、无差别
1:6-8岁,社会信息角色采择,不能理解
2:8-10岁,自我反省角色采择,考虑他人√,同时 他人+自己×
3:10-12岁,相互性角色采择,同时√
4:12-15岁,社会&习俗系统角色替换,利用 社会标准&信息
弗拉维尔(4)
存在,需要,推断,应用
社会关系的认知(达蒙)
水平0:4-7岁,不能区分愿望&权威要求
水平1:7-9岁,重视服从权威,道德定向
水平2:>9岁,对权威服从自愿/被迫
相互社会化:儿童↔父母
交往技能
亲子关系
时间&内容
日常问题类型
冲突↓
控制模式:父母→父母+儿童→儿童
同伴&团体
友谊特点:亲密、稳定、选择
同伴交往特点:时间多,形式复杂
团体特点:一定的规则、标准
塞尔曼五阶段
一:3-7岁,无友谊概念,暂时游戏同伴
二:4-9岁,单向帮助阶段
三:6-12岁,双向,功利性
四:9-15岁,亲密共享,强烈 排他&独占
五:>12岁,最高,相互信任&尊敬
师生关系:绝对服从→辩证批判,教师期望,罗森塔尔效应
品德
基本特点:协调性
自觉运用道德
比较协调→逐渐分化
自觉纪律
关键期:三年级前后,9岁左右
道德动机发展:动机斗争
道德意识发展:皮亚杰,6-7岁 结果;9岁 效果→(过度)→动机;10-12岁 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