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2考研311教育学统考:中国教育史荀子教育思想
荀子,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主义者都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关心教育改革,提出了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理论。他们的教育理论虽不成熟,却闪烁着人文主义进步思想的光芒,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改革的进程。这一时期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维多利诺、拉伯雷、蒙旦、伊拉斯莫、莫尔等。
中世纪后期,约公元12世纪~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得一些以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为主的区域得到发展壮大,从而形成了新兴城市。从事生产和交易活动的手工业者、商人成为了第一批新兴市民。中世纪的城市市民成为了资产阶级的前身,他们有着本阶级的特殊经济利益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从而也有了自己的教育需求。而以往教会创办的学校由于教授的知识过于频发且不合实际,渐渐没落。
中世纪的特征首先是文化教育的衰落,文化教育渗透着神学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它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荀子
教育实践
口口相传”六经“,
教育作用
对个人:性恶论-人性恶端说
性伪之分:性{先天素质,自然状态)伪(泛指一切通过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 人的本性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若听任本能不加节制,则人性会向恶的方向发展。
性伪之和:人可以通过教育向善
化性起伪:教育可以帮助人改变恶性,化恶为善(教育作用)
对社会:使每个人化性起伪,进而达到国泰民安
教育目的
大儒(主张的):知识广博,可以有已知推未知,自如的应对新事物,自如的治理国家
雅儒:敢于承认自己无知
俗儒:盲目吹嘘,不承认自己无知
教育内容
儒经、不重视《易》、重视《礼》
教育方法
闻、见:学习的起点
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性认识
虚壹而静:学生的思维广则能兼,专则能伸,亦动亦静
兼陈万物而中悬横:全面认识事物,综合分析
行:实践,认识的最高阶段
论教师:最为提倡尊师
地位:治国之本
对教师应当师云亦云,无条件服从,不能反驳
条件
有尊严而令人起敬
德高望重
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诵说有条理而不为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