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2考研311教育学:中国教育史隋唐时期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
隋唐统治者根据儒、佛、道三者的关系,制定了以儒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同时根据政治的需要和统治者主观的爱好,不断调整三者的关系,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主义者都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关心教育改革,提出了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理论。他们的教育理论虽不成熟,却闪烁着人文主义进步思想的光芒,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改革的进程。这一时期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维多利诺、拉伯雷、蒙旦、伊拉斯莫、莫尔等。
中世纪后期,约公元12世纪~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得一些以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为主的区域得到发展壮大,从而形成了新兴城市。从事生产和交易活动的手工业者、商人成为了第一批新兴市民。中世纪的城市市民成为了资产阶级的前身,他们有着本阶级的特殊经济利益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从而也有了自己的教育需求。而以往教会创办的学校由于教授的知识过于频发且不合实际,渐渐没落。
中世纪的特征首先是文化教育的衰落,文化教育渗透着神学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它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隋唐
文教政策
重振儒术,兼容佛道
内容
1.崇儒兴学,提高地位
2.兼用佛道,但发展不均衡
3.发展科举
4.任立私学
影响
教育制度:出现宗教形式的学校【崇玄馆}
教育组织形式:为书院奠定基础
教育思想:不断融合
教育管理制度
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
简介:隋朝出现的教育管理结构,历朝历代沿用
隋文帝设国子寺,并设国子祭酒一人,我国首次有了由政府设立的教育管理机构与首长,标志教育发展成为独立的教育部门
后改名为国子监,沿用至清朝,主要管理中央官学
教育管理体制
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
中央-国子监
地方-地方长官长史(是人)
统一和对口管理
统一:统一由国子监管理
对口:专科学校有对口部门管理(太医署-太医院管理)
学校教育
六学一馆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级不同、内容相同) 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进士科备考场所,无年龄限制)
特点
1.学校类型、内容多样化
2.体现较强的等级性
3.均由国总监管理
4.完备的管理制度-《唐六典》
专科学校:太医署-医药学、太乐署-乐舞学
地方官学:州县二级制
1.简介:隋唐时期地方官学,各级单位根据大小设立
2.内容:经学、医学、崇玄学
学生出路:升入四门学;参加科举‘担任本地官吏;自由职业
私学
兴盛原因
1.鼓励私人创办学校
2.处于太平年代
3.科举考试
4.私学本身多样,具有活力
5.经济基础繁荣
类别
初等:初级私学,识字+基本的生活技能+伦理道德
高等:高级私学,以教师为中心,较为自由,是书院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