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基建分析思维导图
宏观数据分析手册 读书笔记,包含基建投资的口径和内涵、观察基建投资的三个维度、基建投融资史等。
编辑于2023-11-14 19:17:10基建分析
基建投资的口径和内涵
广义(全口径)(见表5.1)
WIND标准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水利、环境与公共设施管理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官方标准
少了仓储业,增加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2个子行业
狭义(窄口径)
官方口径中不含电力的部分,统计局公布的基建投资数据
一般Wind的全口径与官方的窄口径都可以用
主要组成部分(见图5.1)
公共设施管理业(39%)
市政设施管理业
排水、路灯、道路、桥梁、隧道、广场...
一般政府主导投资,报送时行业划分跟着项目走
道路运输业(23%)
城市公共交通运输
公交、出租、轨道交通(76%左右)
公路旅客运输
主要是购置各类车辆
道路货物运输
主要是购置各类车辆
道路运输辅助活动
公路管理与养护(71%),这里特指城市外的道路,包括各类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等,归交通运输部和公路局管
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
电力生产业(65%)
火电、风电、水电、核电、太阳能
火电、水电占比下降,太阳能占比上升(目前最高)
电力供应业(24%)
电网工程
热力供应业(11%)
锅炉、工业管网等
水利管理
防洪排涝及水资源调配工程
财政拨款
铁路运输业
修建铁路、购置火车车辆、建造火车站
新基建
特点
挂钩科技创新,对未来经济效率提升帮助更大
项目运作更加市场化,降低政府财政压力
占基建总体比例不高,其中大头还是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
划分方法
5G基建
特高压
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大数据中心
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
观察基建投资的三个维度
政府意愿
两会及政府工作报告
全年财政政策定调
什么叫提效增效?要求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于实体经济的传导作用,效果高于总量,向三农、民生及创新驱动方面倾斜,挤占传统基建投资
历年报告见表5.2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每月月底,经济方面关注4、7、10、12月)
各季度经济工作和经济形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经济下行往往财政政策更积极,经济过热/财政困难往往适度从紧或者稳健
几个视角
财政
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
地方债务监管
两类数据
发改委项目批复数据
发改基础XX号
地方政府重大项目计划
资金来源
基建资金来源于基建投资完成额差别不大(只是经验数据,并且主要只存在于基建行业),增速基本一致,2015年后偏差增大
基建投资天花板(本年实际到位资金【即基建资金来源数据】+上年末结余资金+新增应付款【主体为乙方垫付工程款】)
利用本年度资金以外,还透支了结余资金,应付款规模有所扩大。基建投资下不来,又面临融资约束,只好拖欠乙方工程款
资金来源
20-30%项目资本金
非债务型资金,投资人之后不能抽回这笔资金,不能拿固定本息(也可能存在明股实债)
公益性项目可以不需要资本金,但是界定不清晰,多数一并采取资本金制度
来源
政府、城投、其他企事业单位、PPP(三者兼有)
穿透原则,如果出资钱来自于贷款或者债券,那就按贷款和债券记录但企业未必填报相关信息
70-80%投资款(图5.8)
国家预算基金
中央/地方
包括四本账的钱: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
国内贷款
向银行和非银机构借入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各类借款,包括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
实际上企业可能将部分银行贷款算作自筹资金,国内贷款比例被低估
利用外资
自筹资金
自有资金
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发行股票融资
股东投入资金
不包括股东从金融机构贷款、财政资金、债券、外资等
借入资金
从其他单位筹集的资金,剔除银行贷款、债券、外资和财政
被高估了
其他资金
社会集资、个人资金、无偿捐赠、债券(2006后)
财政资金
一般公共财政
节能环保、交通运输、城乡社区(45-50%为基建)、农林水事务等支出基建占比较高
稳定在总支出10%左右
预算收入
80-90%为税收,顺周期变量
赤字
赤字越高往往意味着更加积极的财政意愿
政府性基金(见表5.3)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是最重要来源,70%以上,与房地产市场景气程度密切挂钩
专项债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债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上年结转收入
以收定支,不列赤字,专款专用(表5.4)
土地出让金支出(多数用于征地补助补偿,不到20%用于基建)【图5.12】
专项债
分类
新增专项债
置换专项债
普通专项债
项目收益专项债
土地储备专项债
棚改专项债
收费公路专项债
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轨交专项债等
用途
棚改(34%),土储(32%),其他(25%)
2020年专项债对基建支持力度加大
其他部分基金
国内贷款
银行贷款
央行按季发布基础设施贷款需求指数
央行公布《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
非标
信托贷款(13%左右流向基建)
委托贷款
城投债
城投公司所发行的债券
受融资环境、城投监管政策影响较大,波动较大
并非全部用于当年基建投资
其他债券如铁道债、发改委专项债、基建行业企业内部信用债等
项目建设指标
建筑业上市公司新签订单额
中建、中铁建、交建、中铁等等上市公司新签订单数据
一般披露晚于统计局数据
与基建投资同比有之后,但是方向上基本一致
建筑业PMI
不仅包括基建也包括地产投资房建活动
挖掘机销量
同向变动但相对滞后,只有确定景气才会新购入设备
水泥价格指数
水泥价格上涨反映基建投资加速,西北地区水泥用于基建比例相对更高
环保整治、错峰限产等因素也会对水泥供给产生影响影响价格
螺纹钢价格
螺纹钢更多用于地产
石油沥青表观消费量、装置开工率
基建投融资史
94-09:基建狂潮
芜湖模式
分税制改革与四万亿
城投债和土地出让金(土地财政)
划拨土地资产建立融资平台,抵押土地换取贷款,用于基建
BOT(产生一定运营收益的项目)与BT(收益较少的公益项目)新模式
BT的招投标腐败、预算软约束
政府担保函被用于增信获得更多贷款,变相扩大政府债务
10-13:危机出现
限制地方债
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存量债务,推动市场化
限制银行贷款;限制城投债发行规模
地方债务摸底调查(表5.6)
非标融资兴起
银信合作
券商基金开放资管业务
银行与券商基金的合作
银证信、银基信(引进券商基金作为过桥机构打掩护)
A银行委托B券商成立资管计划,将理财基金注入,B券商吧资金委托给C信托,最终发给D城投企业
14-16:除旧布新
堵暗道
对城投限制政策来回摇摆;启动地方债务置换缓解债务压力
修明渠
允许地方发债
一般债
没收益的公益项目
一般公共预算管理
专项债
有收益的公益项目
政府性基金管理
额度有约束,国务院定,以低息政府债券置换高息存量债务
PPP,吸引社会资本(不再包括BT)
政府资本金出资比例低于50%,花小钱办大事
引入社会资本,公开透明,发挥专业效率
明股实债,资本金债务化(图5.23)
政府购买服务的盛行,不需要严格论证,又变成违规融资
产业基金崛起,保障金融机构回报
加剧地方债务扩张
17-20:监管余波
叫停明股实债类项目,禁止地方政府为城投债担保,强调地方债是唯一正规途径
PPP监管力度加大
限制政府购买服务,倒逼其使用PPP
限制产业基金,要求地方政府不得以借贷资金出资设立各类投资基金,去杠杆
掐断城投平台融资:贷款、非标、城投债。城投债不得用于政府筹资,严禁政府担保或承担偿债责任
专项债成为新抓手,19年6后允许作为资本金使用,不过投向基建的实际比例不高,项目掺水无法上马资金闲置
基建疲软
一部分钱融不到,一部分钱花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