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肾病综合征
超全肾病综合征的相关知识点来啦!一份思维导图带你了解与肾病综合征有关的知识,下图从病因 、病因 、 并发症 、 治疗 等方面进行了知识点的概括与总结,十分详细全面,学起来轻松,考试拿高分!
编辑于2021-04-17 16:32:52这是一篇关于尿路感染的思维导图。尿路感染又称泌尿系统感染,是尿路上皮对细菌侵入导致的炎症反应,通常伴随有菌尿和脓尿。尿路感染根据感染部位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根据两次感染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孤立或散发性感染和复发性感染,后者又可分为再感染和细菌持续存在,细菌持续存在也称为复发;根据感染发作时的尿路状态又可分为单纯性尿路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及尿脓毒血症。尿路感染常多发于女性,尤其多发于性生活活跃期及绝经后女性。
IgA肾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指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或IgA沉积为主,伴或不伴有其他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的原发性肾小球病。病变类型包括局灶节段性病变、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病变、系膜增生性病变、新月体病变及硬化性病变等。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部分患者可以出现严重高血压或者肾功能不全。
超全肾病综合征的相关知识点来啦!一份思维导图带你了解与肾病综合征有关的知识,下图从病因 、病因 、 并发症 、 治疗 等方面进行了知识点的概括与总结,十分详细全面,学起来轻松,考试拿高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尿路感染的思维导图。尿路感染又称泌尿系统感染,是尿路上皮对细菌侵入导致的炎症反应,通常伴随有菌尿和脓尿。尿路感染根据感染部位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根据两次感染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孤立或散发性感染和复发性感染,后者又可分为再感染和细菌持续存在,细菌持续存在也称为复发;根据感染发作时的尿路状态又可分为单纯性尿路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及尿脓毒血症。尿路感染常多发于女性,尤其多发于性生活活跃期及绝经后女性。
IgA肾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指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或IgA沉积为主,伴或不伴有其他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的原发性肾小球病。病变类型包括局灶节段性病变、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病变、系膜增生性病变、新月体病变及硬化性病变等。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部分患者可以出现严重高血压或者肾功能不全。
超全肾病综合征的相关知识点来啦!一份思维导图带你了解与肾病综合征有关的知识,下图从病因 、病因 、 并发症 、 治疗 等方面进行了知识点的概括与总结,十分详细全面,学起来轻松,考试拿高分!
肾病综合征
病因分类
原发性
继发性
只有排除继发才可以诊断原发,临床常见原因有感染、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及药物
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
大量蛋白尿(>3.5g/1.73m²,儿童50mg/kg)
增加蛋白饮食
增加肾小球压力
减少蛋白饮食
减少蛋白尿,但是也减少了蛋白合成率
长远看可能增加负氮平衡的风险
血浆蛋白浓度的改变
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 30g/L)
低白蛋白血症主要由尿液丢失所致。除此之外,低蛋白血症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肝脏白蛋白合成代偿性增加,但这代偿机制似乎被肾病综合征削弱。
肾小管分解白蛋白的能力增加
严重的水肿导致胃肠道吸收能力下降
胃肠道白蛋白的丢失增加,可能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其他蛋白浓度的改变
血清蛋白电泳中 a,和β球蛋白升高,而α 球蛋白正常或降低;IgG 下降,而 IgA 和 IgE 升高。
蛋白浓度的改变导致了肾病综合征患者其他临床症状,如B因子的缺失,使肾病综合征患者容易感染;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Ⅶ升高,抗凝血因子减少加重了血栓形成的可能。
水钠潴留
组织间液增加超过5kg,即可出现水肿
发病机制(不太明确)
低充盈学说
可解释:尿中大量蛋白质丢失,导致血浆白蛋白下降,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根据starling定律使水分从血管渗透到细胞外间隙的体液增加所致
但是“低充盈学说”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所有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肾病综合征患者会出现低血容量的表现如低血压、脉压小、脉搏细弱等症状。但是在临床上,低血容量患者只见于 7%~38%的患者,成人肾病综合征患者中血容量大多为正常甚至增加。这些肾病综合征患者,肾脏钠水排泄障碍可能才是其水肿的主要原因,低蛋白血症只是加重的原因。
单独使用白蛋白并不能增加患者的尿量。相反,单独使用利尿剂却可以使患者利尿。
螺内酯或者 ACEI 等药物能抑制肾素-醛固酮轴的活性,但是使用这些药物并不能增加钠的排泄。
很多肾病综合征患者病情缓解时最初的表现即尿量增加,此时血浆白蛋白并未增加。
很多血浆白蛋白减少的患者并未出现水肿。
高充盈学说
肾脏集合管与肾病综合征的水钠潴留密切相关,并且发现集合管上皮细胞的钠离子通道(ENaC)是钠离子重吸收的关键通路。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水肿是由于尿蛋白增加,同时尿液中各种蛋白酶增加,导致集合管系统的 ENaC 被激活,导致钠水重吸收增加,从而导致钠水潴留。
仍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如部分肾病综合征患者尤其是小儿患者容易出现低血容量症状:低血压、心跳加速、四肢冰冷及血液浓缩
仅根据其中一种学说来治疗水肿,而不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对患者来说都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高脂血症
肾病综合征的一个主要特征
脂蛋白成分均增高,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增高;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冠心病死亡风险增加了5倍,但微小病变型肾病患者除外,这可能是因为微小病变型肾病不会存在长期的高脂血症。
肾病综合征的血脂异常可能的机制包括肝脏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增加,缺陷的外周脂蛋白脂肪酶的激活导致 VLDL 增加,及尿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丢失
实验证据表明,通过降脂治疗可以延缓各种机制导致的肾脏疾病的进展,然而,支持他汀类药物延缓 CKD 进展的临床证据并不太明确,在这个问题上仍需要做充分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并发症
感染
尿中丢失大量免疫球蛋白
免疫抑制剂的大量长期使用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IgG和补体因子B在尿路中丢失,削弱了机体对细菌免疫调理作用
长期营养不良
大量转铁蛋白和锌从尿中丢失
常见感染部位: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腹腔。一般不主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一旦感染应积极抗感染治疗
高凝状态和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刚凝状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肾静脉血栓及肺静脉栓塞
急性肾损伤
有效循环不足,利尿剂,ACEI/ARB药物使用过量
感染至急性肾小管坏死
肾静脉血栓形成
肾毒性药物如甘露醇,非甾体类消炎药
激素抵抗引起的肾功能不全
慢性肾损伤
大量蛋白尿是导致肾功能进行性损伤主要风险
骨和钙的代谢异常
维生素D结合在尿液中丢失,导致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下
内分泌及代谢异常
肾病综合征患者甲状腺结合球蛋白在尿液中丢失,导致总结合甲状腺素减少,但游离的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却又是正常的,且没有临床甲状腺状态的改变。
治疗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休息
卧床休息为主,有利于增加肾脏血流量,利尿及减少蛋白尿
饮食
水,钠摄入
继发性高醛固酮学政的重要原因,尿钠排泄会下降到极低水平,这严重导致水钠潴留。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3g
蛋白质摄入
低蛋白饮食治疗,小于0.8g/(kg·d)
脂肪摄入
并发高脂血症,因此需要控制摄入量,尤其是饱和脂肪酸。
其它营养成分
尿中丢失的铁,锌等微量元素正常饮食补充,建议补充钙和维生素D₃
蛋白尿的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
免疫抑制药(霉酚酸酯,环孢素A,他克莫司及来氟米特)
细胞毒素类药物(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和血管紧张素I型受体拮抗药ARB:肾素-血管紧张系统RAS
RAS减少尿蛋白,ACEI,ARB类对肾脏有保护作用,但需定期检查血肌酐,血压和血钾水平
其他药物
非类固醇抗炎药
吲哚美锌:减少蛋白尿,降低肾小球滤过率
免疫球蛋白
可治疗膜性肾病大量蛋白尿
免疫刺激药
左旋咪唑:刺激T细胞,调节免疫
醛固酮受体拮抗药
螺内酯:利尿,抗蛋白尿
肾素抑制剂
抑制肾素活性物质
雷公藤
治疗效果不错,一般不首选,治疗量≈中毒量
利妥昔单抗
目前以用于难治疗的肾病综合征,但是相关数据不足
肾脏切除
少数顽固性大量蛋白尿,常规治疗无效,预后不良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切除减轻蛋白尿对人体危害
症状及并发症的治疗
水肿
限制水,钠摄入及利尿剂
预防和控制感染
抗生素,激素治疗
降脂治疗
他汀类药物及抑制胆汁酸药物
抗凝治疗
口服华法林,检测凝血酶原,或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降压治疗
血压控制在130mm/80mmHg一下,避免过度降压
保护肾脏功能
实时监测肾功能
治疗策略
综合治疗
减少蛋白尿同时维护机体平衡
合理选择药物
注意药物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规范化于个体相结合
根据患者实施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儿童和成人肾病综合征
儿童首选激素治疗,若治疗效果不良,反复发作可肾活检,。成人主张肾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