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心理学
这是一份生理心理学的复习大纲。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祝大家考试顺利~
编辑于2021-04-21 16:25:09生理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06057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〇一七年五月 指定用书:《生理心理学》,沈政、林蔗芝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3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之一。《生理心理学》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学习其他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也是教育学、医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
《生理心理学》教材分2部分12章,第1章导论和第2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部分,第3-12章分别为感觉、知觉、注意、学习、记忆、言语和思维、本能和动机、情绪与情感、运动和意志、人际交往和执行控制、人格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设置《生理心理学》课程的目的要求是:使学生在了解课程学科性质、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掌握心理活动的基本生理心理知识,尤其是神经系统活动规律的知识;了解常用的生理心理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同时着重掌握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心理机制,包括感觉、知觉、注意、学习、记忆、言语和思维、本能和动机、情绪与情感、运动和意志、人际交往和执行控制、人格的生理心理机制。
二、考核目标
第一章 导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生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心理与脑研究历史,掌握神经解剖学知识、神经细胞及其电活动知识、神经信息的化学传递知识,熟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1.生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科学与社会价值
1.心理生理学与生理心理学研究任务和学科性质完全一致,两者的差异是,在____上略有不同。(D) ; A.研究对象 ;B.研究方法 ;C.研究水平 ;D.研究对象和方法
2.心理与脑功能关系研究的六种理论体系
一、脑机能定位论与等位论的统一性原理
简述学习脑机制中的脑等位论与机能定位论的统一。 ; (1)脑等位论的思想认为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①美国学者拉施里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大脑的等位性、整体性机能原则。②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赖以形成的暂时联系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③大量的实验证明,暂时联系的接通是神经系统的普遍特性,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 ; (2)脑机能定位论认为因学习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完成学习过程的脑网络组成也就有所不同。如①简单运动条件反射最必要的中枢位于小脑②简单空间辨别学习的中枢位于海马③伴 ;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快速条件反射形成的中枢位于杏仁核④复杂空间关系或视觉认 ;知学习, ;是由下颞叶或题顶材联络区 ;皮层实现复杂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由前额叶皮层完成。 ; (3)由此可见,尽管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符合脑等位论思想,但因学习 ;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完成学习过程的脑网络组成也就有所不同,这又符合机能定位的思想。 ;脑机能的整体性和等位性与机能定位性同时存在于学习过程,是脑功能对立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试述脑等位论与机能定位论的统一。89 ;(1)脑等位论的思想认为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 ①美国学者拉施里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大脑的等位性、整体性机能原则。不论损毁或切除的皮层部位有何不同,只要10%-50%的大脑皮层损坏,动物学习行为就受到影响。其动物学习障碍与损毁皮层部位的大小成正比。损毁50%皮层就使动物完全丧失学习能力。 ②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赖以形成的暂时联系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暂时性联系只能发生在皮层-皮层、皮层-皮层下或皮层下-皮层的中枢之间。所以,他提出健康的、功能正常的大脑皮层是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重要前提。 ③大量的实验证明,没有大脑皮层的动物,甚至低等软体动物都能建立条件反射。切除大脑的动物仍可建立经典瞬眼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建立的重要脑结构是小脑。因此,现在公认的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是,暂时联系的接通是神经系统的普遍特性,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 ;(2)脑机能定位论认为因学习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完成学习过程的脑网络组成也就有所不同。如 ①简单运动条件反射最必要的中枢位于小脑 ②简单空间辨别学习的中枢位于海马 ③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快速条件反射形成的中枢位于杏仁核 ④复杂空间关系或视觉认知学习,是由下颞叶或颞顶枕联络区皮层实现复杂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由前额叶皮层完成。 ;(3)由此可见,尽管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符合脑等位论思想,但因学习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完成学习过程的脑网络组成也就有所不同,这又符合机能定位的思想。脑机能的整体性和等位性与机能定位性同时存在于学习过程,是脑功能对立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二、经典特异神经通路和非特异弥散网络共同作用的功能原理
三、数字信号处理和模拟信号处理机制并存的脑网络原理
四、多重信息加工过程和多重信息流并存的脑功能原理
五、神经信息与遗传信息的关联性原理
六、脑功能的系统(模块)性、层次性和包容性原理
3.传统生理心理学方法
试述干预脑功能和记录生理参数的传统方法有哪些? ;<br>答∶对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问题,大体通过四类方法研究∶ ;一是对正常人类受试给予精确控制的认知条件,令其完成某项任务,并记录脑功能变化的规律;二是利用大自然提供的脑损伤病人,考查脑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影响了哪些心理活动;三是利用灵长类等,采用损伤性小的实验方法研究其认知或本能行为过程中脑生理参数的变化;四是利用低等动物,给予损毁或刺激改变脑结构与功能参数,观察对其行为产生的结果。
4. 对人脑功能可逆性干预的技术-经颅磁刺激
5.无创性实验研究方法
6.实验设计
7.脑信息处理技术和常用分析方法
有哪些干预与记录脑功能的当代认知神经科学方法? ; 答∶ ;①透颅磁刺激技术; ;②无创性脑代谢成像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和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③无创性脑生理成像技术,包括∶ ;高分辨率脑电信号(脑电图)分析和脑磁信号分析技术; ;④实验设计∶ ;a ;组块实验设计; ;事件相关的实验设计。
8.脑区域性能量代谢的概念及其脑层描技术(CT)、脑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正电子发射层描术(PET)和脑核磁共振技术(NMR)的用途
三、考核要求
参照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神经形态学、神经系统功能的整体和细胞生理学基础、遗传信息和神经信息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二、考核知识点
1. 神经元及其结构和功能
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有哪些? ; 两种 ;蛋白 ;分子 ;(配 ;体 ;门控 ;受体家族---NMDA ;受体和 ;G-蛋 ;白 ;相关 ;的 ;受 ;体 ;家 ;族---5-羟 ; 色胺 ;受 ;体 ;分子)聚 ;合 ;两类刺激信 ;息(条 ;件 ;和 ;非 ;条 ;件 ;刺激)的 ;特 ;性 ;上, ;可 ;以看 ;出 ;学 ;习 ; 的分 ;子 ;生 ;物 ;学 ;基 ;础,正是 ;这类 ;蛋 ;白 ;分子在变 ;构基 ;础上 ;产 ;生 ;的聚 ;合 ;信 ;息特 ;性。
单突触反射∶ ;反射弧结构中,只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单个突触的反射,就是单突触反射。
神经递质∶ ;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的微细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个部分组成。
2. 大脑皮层
3. 大脑皮层的水平分层
据人类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排列的层次不同,可将其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 古皮层只见于位于大脑半球内侧缘的海马结构(胼胝体上回、束状回、齿状回、海马回钩 的一部分);旧皮层见于大脑内侧缘与底面的前梨状区(外侧嗅回与环周回)和内嗅区。 古皮层和旧皮层只有分辩不清的三层神经细胞。除古皮层和旧皮层,其余 90??上的 大脑皮层都是新皮层。在新皮层中,神经细胞按水平方向排列成十分清楚的六层,如图 2-5 所示。六层组织结构分别是∶ w方-=抑 V 图 2-5 大脑皮层的六层细胞结构 (Ⅰ;分子层,Ⅱ∶ 外颗粒层,Ⅲ∶外锥体细胞层,Ⅳ∶内颗粒层,V;内锥体细胞层,Ⅵ∶梭形 细胞层) 更多精彩尽在WWW.SXpdf.com30 生理心理学(第三版) (1)分子层∶含有少量的水平细胞和颗粒细胞,较多的成分是第Ⅳ 和 V层神经细胞 的顶树突的分支。 (2)外颗粒层∶主要由大量的颗粒细胞和小锥体细胞组成。 (3)外锥体细胞层∶主要由大、中型锥体细胞组成。 (4)内颗粒层∶密集的颗粒细胞。 (5)内锥体细胞层∶主要由大量的大、中型锥体细胞组成。 (6)梭形细胞层∶以梭形细胞为主,还有颗粒细胞等
4. 大脑皮层的柱状结构
(三)大脑皮层的柱状结构 最初,大脑皮层的柱状结构是在视皮层中发现的,具有相同感受野的视皮层神经元 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它们是视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称为功能柱。 功能柱内的神经元对同一感受野中图像和景物的某一特征进行信息编码,是产生主观 感觉的重要神经基础。产生某—感觉的功能柱,进—步组合成超柱,是知觉产生的细胞 学基础之一。在运动皮层中,某一运动功能柱内的所有锥体细胞,支配同一关节内执行 同一运动模式的肌肉群。无论是感知觉相关的功能柱还是运动功能柱,都贯穿于整个 六层大脑皮层,其直径大约在 0.25~1mm 之间,每个柱内约含 2500~4000 个神经元, 如图2-6 所示
5. 大脑
6. 间脑
下丘脑受着高级中枢的双重调节作用,既有兴奋性调节又有抑制性调节。
间脑 间脑(diencephalon)居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脑半球所遮盖,在脑的矢状正中切 面可以清楚见,到(图 2-17)。间脑外侧与内囊相邻,内侧面为第三脑室。间脑分 丘脑、 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四个部分。 (1)上丘脑(epithalamus)∶位于丘脑背尾侧,在两侧上丘脑之间有松果体(见图 2-17),是比较重要的内分泌腺,与发育、血糖浓度调节、生物钟现象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此外,上丘脑还是嗅觉的皮层下中枢。 (2)下丘脑(hypothalamus);位于丘脑腹侧(见图 2-17)。它包括第三脑室下部的 侧壁和底,以及底上的一些结构——视交叉、乳头体、灰结节、漏斗和垂体。下丘脑是神 经内分泌、内脏功能和本能行为的调节中枢。 丘脑 央沟 下丘脑守雇 .松果体 扣带回、 上厅2中脑 肼纸体- 下丘 底丘脑一 视交叉 垂体 桥脑延脑 髓 小脑 图2-17 脑矢状正中切面 更多精彩尽在www.sxpdf.com38 生理心理学(第三版) (3)底丘脑(subthalamus);位干丘脑的腹侧(见图 2-17)。它包括红T核和里质的顶项 部、丘脑底核、未定带和底丘脑网状核,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刺激丘脑底部可提高 肌张力,并促进反射性和皮层性运动。 (4)丘脑(thalamus);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其前端较窄,后端膨大。丘脑内 侧面第三脑室侧壁上有中央灰质(内含中线核)。丘脑外侧面有丘脑网状核与内囊相 连。丘脑内有一白质板为内髓板,将丘脑分为若干核团。根据核团之间的纤维联系,可 将丘脑诸核分为感觉中继核、皮层中继核、联络核等(见图 2-18)。感觉中继核包括外 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和腹后核,它们接受来自外周脑、脊神经传入的各种特异的感觉 冲动,经过整合后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初级区。如外侧膝状体传送视觉信息至枕 叶视皮层初级区(17 区);内侧膝状体传送听觉信息到题叶听皮层初级区(41 区);腹后 核传送躯体感觉信息至顶叶初级躯体感觉初级皮层区中央后回(3,1,2 区)。皮层中继 核包括前核、腹外核和部分腹前核,它们接受特定的皮层下结构传入的信息,经过整合 后再投射到特定的皮层区。如前核接受下丘脑与海马的信息至扣带回,与内脏活动有 关;腹外核接受苍白球和黑质的纤维至额叶和前岛叶皮层,另外还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 上行纤维以及内髓板和中线核来的纤维,这些纤维联系表现出非特异系统的特征;丘脑 腹外侧核接受小脑和苍白球的纤维至中央前回,对运动机能起重要作用。联络核只接 受丘脑其他核团的信息,通过再次整合形成复合信息,再投射至联络区皮层(题、顶、枕 联络区,额叶联络区),也有少量纤维投射至颞、枕叶。这类核位于丘脑背侧和后部,包 括背内侧核、背外侧核、后外侧核和枕核。根据丘脑诸核的特点,不难看出丘脑不仅仅 是信息传递的中继站,而且还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
7. 脑干
脑干(brain stem)自下而上,依次由延脑、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组成。脑干腹侧多 为白质,由脊髓与大脑之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占据脑干背侧面的多为灰质,上下排 更多精彩尽在WWW.SXpdf.com39 2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 列着12 对脑神经核。中脑背侧有四个凸出体组合为四叠体,包括一对上丘和一对下 丘,分别对视、听信息进行加工。脑干背、腹之间称被盖,由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和散在 纤维中的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神经细胞组成,即脑干网状结构,其上、下行纤维弥 散性投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此外,延脑分布着调节呼吸、血压、心率的调节中 枢,是维持生命必要的脑结构
8. 外周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从结构上由颅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三部分组成,从功能上分为感 觉神经(或传入神经)、运动神经(或传出神经)和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或脏传出神 经
9. 细胞神经生理学和神经信息论
神经细胞的电活动有哪几种基本的反应原则?其特点如何?分别对应于哪几种电位?21 ;细水平的胞神经生理学基本概念: ;①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无论频率加快还是减慢,每个脉冲的幅值不变。换言之,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式编码。 ;②“全或无”规则(03名)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③级量反应:级量反应与“全或无”规律相对应。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无论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还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的单位发放后电位(无论是后兴奋电位还是后超极化电位)、感受器电位都是级量反应。级量反应电位的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的频率并不发生变化,因为每个级量反应电位幅值缓慢增高后缓慢下降。 ;④去极化:每个突触后膜电位可以发生空间与时间的总和,如果总和的突触后电位超过神经元的单位发放阈值,就会导致这个神经元全部细胞膜去极化,出现整个细胞为一个单位而产生70-110毫伏的短脉冲,即快速的单位发放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它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末梢突触,经突触的化学传递环节,再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就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 ; ;⑤静息电位(极化现象——内负外正—70毫伏):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 ;⑥反极化或超射:当神经元受到刺激从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时,细胞膜首先出现去极化过程,即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的过程,然而这种过程往往超过零点,使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这个反转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 ;⑦所以,一个神经元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迅速上升部分,是由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连续的变化过程。神经脉冲的下降部分,又称细胞膜负极化过程:这个过程是矫枉过正的过程,达到兴奋前内负外正的极化电位后,继续进行,是细胞膜出现了—90毫伏的后极化电位。后极化电位是一种抑制性电位,使细胞处于短暂的抑制状态,这就决定了神经元单位发放只能是断续的脉冲,而不可能是连续恒定增高的电变化。 ;⑧峰电位的上升部分——由去极化和反极化形成,膜处于钠膜状态;下降部分——由复极化、后兴奋电位和后超极化电位过程形成,膜处于钾膜状态。
10. 脑电活动及其功能意义
脑电活动及其功能意义 脑的电现象可分为自发电活动和诱发电活动两大类,两类脑电活动变化都在大脑 直流电位的背景上发生。大脑的前部对后部,两侧对中线都有一恒定的负电位差,约为 毫伏数量级,这就是大脑直流电现象。除病理状态,一般在心理活动中,大脑直流电并 不发生相应变化,所以对其研究得较少。
11. 神经分子进化论
在分子水平上,特别是在某些生物活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演化中,阐明神经系统的 进化过程,是神经分子进化论的基本命题。尽管在 60 多年前,神经分子进化论的思想 和研究任务就已经提出,但神经分子进化论的研究领域,仅在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 几十年中发展起来。这是由干核酸和蛋白分子氨基酸顺序分析方法和 DNA重组技术 为这一命题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学基础。这两项新技术的应用,使分子遗传学的 基础知识在八十年代以来迅速增长。有关遗传信息的传递环节及其逆转录过程的知 识,有关真核细胞 DNA 由具有遗传信息意义的外显子和无意义的内隐子相间排列的 知识,有关点突变和染色体突变机制的知识,有关蛋白分子进化的知识,关于基因变异 中内插顺序(insertion sequences,IS)和转移子(transposons,Tn)并存的知识,都为神经 分子进化论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点突变 点突变(point mutation)是指在 DNA 分子中,某一对碱基发生变化的遗传变异现 象。强化学因素(如硝酸)、物理因素(如 X 射线、紫外射线)的作用可导致点突变。 DNA 分子也有天然点突变的趋势。DNA 分子的点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基础,没有 点突变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现以鸟苷酸(guanine)和胞核嘧啶(cytosine)的碱 基对为例,说明 DNA 分子自发的点突变性。在 DNA 分子长链内 C=G碱基对的重复 过程中,每隔约 10'或 10°次,就会出现一次自发的变异,由 C=G 经C*=A 到完全由 T = A 取代 C=G 碱基对。如果这种碱基对变异出现在遗传二联密码第一或第二位上, 则它对新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就很大。点突变引起具有相同物理化学性的功能基团氨基 酸间替换,如—种疏水基为另—疏水基取代,则这种变异是可以接受的,称保守性替代 (conservative substitutions);相反,点突变引起不同理化性质氨基酸功能基团间替换, 如一个疏水基为一个亲水基氨基酸取代,则称为根本性替代(radical substitutions),这 种点突变就难以被接受。所以,基因的自发性点突变发生率仅有l/10°,即亿分之一的 概率。根据四种碱基替代关系,可将点突变分为两种类型∶顺变(transition)和颠变 (transversion),前者是嘧啶取代嘧啶,嘌呤取代嘌呤的点突变,自然发生机率较高;而 后者是嘧啶与嘌呤之间的取代,自然发生率极低。除了结构基因这两种点突变外,点突 更多精彩尽在wWw.SXpdf.com56 生理心理学(第三版) 变还可能发生在内段与外段之间,或它们与调节子(regulator)之间的替代。这类点突 变发生机率更小,但它的出现却是生物界物种突变的基础。核苷酸聚合酶体系参与的 正读码和修复机制(proof reading and repair mechanisms)对点突变自然发生率进行控 制。在哺乳动物的真核细胞内存在着三种 DNA 聚合酶(α、β、y),其中核苷酸聚合酶α 和γ,具有3'→5'和 5'→3',的双向聚合活性;核苷酸聚合酶β,只具有 3'→5'单向聚合 活性。DNA聚合酶也具有外切酶活性,使 DNA 分子的多核苷酸链断裂。在点突变 时,DNA 双螺旋链中的胞核嘧啶脱氨成为尿嘧啶;DNA 葡萄糖苷酶识别出这种脱氨的 碱基,并清除糖苷键。清除后出现的无嘧啶空穴(apyrimidinic site),再由内切酶识别, 并将之切割成磷酸二酯键骨架(phosphodiester backbone),类似"硬币"(nick)。DNA 聚合酶以这种骨架中的"硬币"为模,切下一段新的核苷酸链填充空穴,将这一过程称之 为"硬币翻译"。最后,由 DNA连接酶封装新形成的磷酸二酯键。上述这一复杂过程, 就是 DNA 复制中阅读、校正和修饰机制,也是点突变的调控过程,制约于多种酶的活 性。如果在 DNA 复制过程中,某点突变出现了尿嘧啶,则 DNA 葡萄苷酶就会立即识 别并清除之。但是,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点突变还是以非常小的机率,逃过酶的识别而 进入 DNA 的复制中。 (二)染色体突变 染色体突变(chromosomal mutations)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基因复制过程。有 丝分裂及交叉发生变异造成一个子核完全不会有基因,另一个子核出现双倍基因。前 者无法生存下去,后者就蕴含着较大的进化可能性。 (三)跃变基因 无论点突变或染色体突变,最终都会导致遗传基因跃变。跃变的分子生物学过程 有两种方式;内插顺序和转移子。内插顺序跃变发生较短 DNA 链的变异,仅使同一遗 传基因组内的基因从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转移子则是较长 DNA 链的跃变,不仅可 以改变一种遗传基因组的排列顺序,还可带来新的结构基因。典型的转移子还含有转 移酶(transposase)和基因溶解酶(resolvase),可在转移过程中对转移子自行裁剪和再 插入。转移子的每—端都有可识别的核苷酸顺序(20~40 个碱基对),以便插入适当的 基因组之中。 有了上述分子遗传学知识,便可讨论神经分子进化论的基本命题,即脑内蛋白质和 特殊生物活性分子的系统发生和种属差异问题。在神经系统内存在着数以千计的蛋白 质和生物活性分子,至今神经分子进化论研究得较多的是球蛋白和神经肽,特别是 N 型乙酰胆碱受体球蛋白(nAchR)和阿片肽(opioids)的分子进化问题。 nAchR是神经组织内的球蛋白超级家族(super family of protein)。这些球蛋白分 子有相似的一级结构(氨基酸顺序相似性较高)和相似的四级结构(其分子均由 5 个亚 单元组成),它们均作为神经信息传递的重要受体而发挥其神经生物学功能。利用银环 蛇毒素(α-bungarataxin)与nAchR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对 nAchR 提纯分析,发现不同 更多精彩尽在WWW.SXpdf.com57 2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 种属的 nAchR分子虽均由 5 个亚单元组成,但在进化树上,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的亚 单元模式复杂多样化。例如美洲蟑螂(cockroach periplaneta americana)的神经组织内 的 nAchR 蛋白分子的 5 个亚单元完全相同,都是α型亚单元。大白鼠脑内 nAchR 分 子由 3 个α亚单元和两个β亚单元组成(aαs,β2)。人脑内的 nAchR则由两个α亚单元 和另外3 种亚单元(β、y、δ)所组成,即αa、β、y、δ。其中αz亚单元是受体功能基因,β、y、δ 亚单元发挥调节亚单元的功能。这说明随系统发生与生物进化,nAchR 分子的调节亚 单元种类和数量增多。个体发育研究表明,胚胎期神经组织内的 nAchR 分子也重现着 系统发生过程。从单一种5 个α亚单元组成的分子,向成熟期多种亚单元组成的分子 (α2、β、Y、δ)发展着。与 nAchR分子不同亚单元进化过程相平行,还发生着单一基因复 制的进化过程,包括简单重复或倍增、单一 DNA 链外显子的复制和外显子滑动(exon suffling)等多种方式,这些蛋白质合成基因的进化方式,造成生物体内蛋白分子的多样 性。在神经系统内,G-蛋白依存性受体蛋白家族、离子通道蛋白分子和多种神经肽分 子进化过程的研究,在近几年内都取得一些新的进展。
12. 心理、行为和人格遗传问题的研究领域
心理、行为和人格遗传问题的研究领域 (一)行为遗传学 Fuller 和 Thompson 的专著《行为遗传学》(1960)是最早的行为遗传学(behavioral genetics,BG)教科书,1972 年行为遗传学学会成立。至 2012 年底,超过 85000 对单卵 双生儿,100 000 对双卵双生儿和 45000 对普通非孪生儿的数据,用于解释大五人格特 质和 IQ 的遗传因素。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和儿童学习障碍的症状学和遗传学研究中也 取得了较大进展。 (二)脑影像行为遗传学 在传统行为遗传学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脑影像的方法学,建立环境-脑-基因相互 作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学,近年形成了脑影像行为遗传学(imaging behavioral genet ics,iBG)的科学分支。专门研究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如何通过人类大脑网络和 功能,发生多重相互作用。 (三)大脑类器官 2013 年9 月在《自然》杂志上 Lancaster 等发表了综合研究报告,详细报道了将人 脑胚胎干细胞植入含有凝胶蛋白和葡萄糖的培养液中,人工培养出一个直径 4mm 的 大脑类器官(cerebral organoids),如图 2-26 所示,它的外形和脑的基本分区与正常成 人脑相似。他们利用一切可用的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方法,分析了这种袖珍脑的 基因组、代谢和神经生理学特性。《自然》杂志评论员认为,这是研究人脑发育和疾病发 生的全新途径
三、考核要求
参照学习目的和要求
对小脑功能的传统认识和现代新认识是什么? 传统认识:小脑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肉紧张度,以便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动作。 现代新认识:小脑在程序性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程序性学习:无论是联想式学习还是非联想式学习,经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这时的学习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短潜伏期的快速反应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②其脑中枢是小脑深部核。③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兔瞬眼条件反射实验。
外抑制∶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简言之,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就是外抑制。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生理心理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
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是客观事物个别属性作用于感官,引起感受器 ; 活动而产生的主观映像;另一方面,感觉是主体对客体个别属性的觉察,且受主体高层次心 ; 理活动的制约,如知觉、情绪、心境等,均对人们的感觉发生重要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
1.视网膜上折光成像的生理心理学机制
(1)瞳孔反射(pupillary ;reflex),也称光反射(light ;reflex)。在黑暗中瞳孔扩大, 光照时瞳孔,缩小的反应,就是瞳孔,反射。在—只眼的角膜前给光或撤光引【起其瞳孔的 变化,称为直接光反射;与此同时,引起的另一只眼瞳孔变化称为间接瞳孔反射或交感 瞳孔反射,这是由两眼神经支配的交感关系所引起的反射活动。瞳孔反射的感受器是 视网膜的视杆及视锥细胞。视觉信息经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沿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和 ;上 ;丘臂到达】顶盖前区,这里是瞳孔,反射的中枢。由 ;它发出的神经冲动达到同侧及对 侧的缩瞳核,由缩瞳核发出的节前纤维仅部分交叉(经过后连合及中脑导水管腹侧),所 以是两侧性传出,至双侧睫状神经节,不但能引起受光刺激的同侧眼瞳孔收缩,也引起 对侧眼的瞳孔收缩。 (2)瞳孔-皮肤反射(pupillary-skin ;reflex)。身体任—部分的皮肤受到强刺激引起 疼痛感,就会反射性地引起瞳孔,扩大。这是—种交感神经兴奋的自主神经反射活动,也 是人的意志无法控制的。所以,常常以刺激是否足以引起瞳孔扩大,作为是否有疼痛感 的客观生理指标。 瞳孔光反射和瞳孔-皮肤反射,都是自主神经反应,它们调节瞳孔的变化,改变射入 视网膜内的光强度,以保证视网膜成像的适宜光学条件。瞳孔-皮肤反射使瞳孔散大, 射入视网膜的光强度增大,引起机体对痛刺激的密切注视,对个体生存与保护具有重要 生物学适应意义。 (3)调节反射(accommodation ;reflex)。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反射活动,既包括不 随意性自主神经反射活动,又包括眼外肌肉的随意性运动反应。人们从凝视远方景物 立即改为注视眼前很近的物体时,为使近物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首先通过两眼内直 肌收缩使视轴改变,睫状肌收缩引起晶状体曲率增大,从而使其折光率增大,瞳孔,括约 肌收缩引起瞳孔缩小。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就是调节反射,是保 证外界景物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机制。
何谓感受器的适应现象?观察复杂问题时眼球快速微颤,其生理心理学意义是什么?29 ;32 ;感受器的适应:随着刺激物长时间持续作用,感受灵敏率下降,感受阈值增高,这种现象称感受器的适应。 1)在两次扫视之间,眼球不动,称注视,其持续时间约在150-400毫秒之间。 2)注视期间,眼睛并非绝对不动;事实上此时眼睛发生快速微颤。 3)微颤运动保证视网膜不断变换感受细胞对注视目标进行反映,从而克服了每个光感受细胞由于适应机制而引起的感受性降低。
2.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
视网膜的神经层由哪些细胞组成?在信息传递中生物电反应方式上有何不同?34 ;35 ①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是色素上皮层,由色素细胞组成,由此产生和储存一些光化学物质。内层是由5种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层,从外向内依次为视感受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足细胞和神经节细胞。 ②细胞联系的一般规律:几个视感受细胞与1个双极细胞联系,几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关。因此,多个视感受细胞只引起1个神经节细胞兴奋,故视敏度较差;但在视网膜中央凹部只有视锥细胞,每个视锥细胞只与1个双极细胞相联系,而这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因此,中央凹视敏度最高。 ③由视感受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形成神经信息传递的垂直联系;由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在垂直联系之间进行横向联系,1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构成视觉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之为视感受单位。 ④视网膜中央凹附近的视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大;而周边部分视网膜的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差。 ⑤水平细胞、无足细胞和光感受细胞、双极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都是以级量反应,是缓慢的电变化,不能形成可传导的动作电位,但可发生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效应。只有神经节细胞的信息传递才是全或无的数字化过程,产生单位发放,对刺激强度按调频的方式给户神经编码。
3.视网膜内的信息传递
4.视觉信息的传递
5.视觉信息加工与编码
什么是视觉功能柱?超柱?超柱由哪些特征提取功能柱组成?61 视觉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 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就是超柱。超柱是简单知觉的生理基础。 ;超柱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由三种功能柱组合而成,方位柱,左右眼优势柱,颜色柱。 ; ;方位柱按其发生最大敏感反应的方向性顺时或逆时针依次排列。 ;与方位柱呈90度的方向上规则的排列着左右眼优势柱。 ;颜色柱由于体积最小,可插在方位柱或眼优势柱之间。 视皮层中的超柱对落在同一感受野的各种特征,如颜色、方位等进行同时性或并行性信息提取,并进行初步综合,构成简单视知觉的生理基础。
什么是功能柱,超柱与多模式感知细胞?它们各自的生理学意义是什么?39 ;61 ; ;(1)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所以称之为功能柱。功能柱是感觉的基础。有两种功能柱理论:特征提取功能柱和空间频率功能柱。 ; ;(2)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就是超柱。超柱是简单知觉的生理基础。 ; ;(3)多模式感知细胞:在颞-顶-枕区之间的联络皮层和额叶联络区皮层中,都存在着“多模式感知细胞”,可以对多种信息发生反应,实现着多种感觉的综合反应过程。多模式感知细胞,是知觉的细胞生理学基础。 ; ;(4)总之,皮层中的超柱和联络区皮层多模式感知细胞,在知觉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是知觉的结构和功能单元。超柱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什么是超柱?什么是多模式感知细胞61 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就是超柱。超柱是简单知觉的生理基础。 多模式感知细胞:在颞-顶-枕区之间的联络皮层和额叶联络区皮层中,都存在着“多模式感知细胞”,可以对多种信息发生反应,实现着多种感觉的综合反应过程。多模式感知细胞,是知觉的细胞生理学基础。 总之,皮层中的超柱和联络区皮层多模式感知细胞,在知觉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是知觉的结构和功能单元。超柱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人类视觉系统是怎样对视觉刺激进行加工与编码的? ; (1)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皮层神经元感受野 ; 神经节细胞和外测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的形状和特点相似,即同心圆式的感受野。 ;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呈现同心圆式,其中心区和周边区之间总是拮抗的。 ; 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与神经节细胞基本相似,形成中心区和周边区相互拮抗的同心圆 ; 式的感受野。 ; 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分三种类型∶简单型、复杂型、超复杂型。 ; 简单型感受野面积较小,引起开反应和闭反应的区均呈直线型,两者分离形成平行直线,但 ; 两者可以存在空间总和效应; ; 复杂型感受野较简单型大,呈长方形且不能区分出开反应与闭反应区,可以看成是由直线型 ; 简单感受野平行移动而成; ; 超复杂型感受野的反应特性与复杂型相似,但有明显的终端抑制,即长方形的长度超过一定 ; 限度则有抑制效应。 ; 总之,简单型的细胞感受野是直线形,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复杂型和超复杂型细胞为 ; 长方形感受野,与对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 ; (2)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 ; 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 ; 目前,有两种功能柱理论,即特征提取功能柱和空间频率功能柱。
6. 视中枢神经元的感受野
何谓感受野?视皮层细胞的感受野分为几种类型?各自特点是什么?37 ;39 1)①感受野:某一感受系统神经细胞对某一范围的刺激最为敏感,因此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分,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②如果把微电极插在视觉中枢的某个神经元上,记录其电活动,凡能引起电活动显著变化的视野范围,就是该视觉神经元的感受野。③神经元对自己的感受野中的适宜刺激感受阈值最低,感受最灵敏。 ;2)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其感受野与神经节细胞基本相似,形成中心区和周边区相互拮抗的同心圆式的感受野。 ;3) ;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分三种类型:简单型、复杂型、超复杂型。 简单型感受野:面积较小,引起开反应和闭反应的区均呈直线型,两者分离形成平行直线,但两者可以存在空间总和效应; 复杂型感受野:较简单型大,呈长方形且不能区分出开反应与闭反应区,可以看成是由直线型简单感受野平行移动而成,也可以看成是大量简单型皮层细胞同时兴奋而造成的; 超复杂型感受野:的反应特性与复杂型相似,但有明显的终端抑制,即长方形的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效应。 总之(1)简单型的细胞感受野是直线形,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 (2)复杂型和超复杂型细胞为长方形感受野,与对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
6.耳与听觉通路
7.听觉信息的神经编码
8.音高、音强、音色和声音空间定位信息的神经编码
9.味觉和嗅觉的传导通路
10.躯体感觉
横纹肌又称骨骼肌,因为除眼部和腹部的某些横纹肌以外,绝大多数横纹肌的一端 或两端都通过肌腱固定在骨骼上。
引起屈反射的两条传入神经同时受到刺激,则在某一屈肌内产生的张力小于每条神经单独 ; 受到刺激引起肌张力之和,这种现象称为(D ;) ; A.易化B.发散 ;C.聚合 ;D.闭锁
简述躯体感觉神经编码的基本规律。51 躯体感觉神经编码的基本规律:①躯体感觉神经编码是对各种刺激模式进行细胞分工编码,这些细胞又以不同空间对应关系分布;②刺激强度是以神经元单位发放频率的改变进行编码;③躯体内外的各种刺激,按其刺激性质引起相应感受细胞的兴奋。
11.浅感觉及其传导通路
12.深感觉及其传导通路
13.内脏感觉的概念及其类型
14.痛觉及其痛觉理论
三、考核要求
参照学习目的和要求
眼睛的随意性运动有哪些方式?在视觉中有什么意义?31 共轭运动: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 辐合: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 分散:与辐合相反,物体有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来,称为分散。 辐辏运动: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 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人在观察客体时,有意识地使眼睛进行这些运动,以便使物像能够最好的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从而得到最清楚的视觉。
什么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者受损后各出现什么样症状?173 锥体系受伤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是锥体系调节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障碍。统称为锥体系症状。 它包括肌肉强直性痉挛所引起的硬瘫、深反射如膝跳反射亢进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理性反射。与这些亢进的阳性症状相伴随的是皮肤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最常见的是肤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这些锥体系症状是神经科医生用来诊断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及锥体束受损的根据。 ;与此相对应的是下运动神经元(脊髓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受损的症状,表现为肌肉张力消失、肌肉萎缩、软瘫、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
何处横断脑为脑干标本?脑干标本会出现哪些异常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170 在中脑水平上横断脑,横断以上部分称--大脑标本。 横断以下部分称--脑干动物标本又称去大脑动物 观察脱离大脑以后脑干对脊髓运动功能的作用,此时,可观察到3种特殊反射亢进现象: 1)去大脑强直现象:去大脑以后可见动物四肢伸直、头颈向后挺直、眼球上翻,这就是~。 2)颈紧张反射:向一侧扭转头部造成另一侧颈肌紧张时,可以发现颈肌紧张侧上下肢屈曲,而对侧(头面转向侧)上、下肢仍处于强直状态。这种现象就是~~。 3)迷路反射:出现颈紧张反射的同时,还常见到两眼与头面扭转的反方向转动,称~~。 这3种反射现象表明,去大脑控制以后脑干网状结构和红核、前庭核等功能亢进。
试述锥体系组成与生理功能。171-174 ;(1)锥体系的组成:锥体系的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初级运动皮层的大锥体细胞和额叶与顶枕颞的联络区皮层。锥体系由皮层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组成。 ;(2)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系的运动功能:主要是发动随意运动,其次是调节和控制各级脑结构的运动功能。无论是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损伤、内囊的损伤,还是脑干以下锥体束的损伤,都会影响随意运动的正常进行。 ;(3)锥体系症状:锥体系受伤出现的特殊症状,是锥体系调节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障碍,统称之为锥体系症状。它包括——肌肉强直性痉挛所引起的硬瘫、深反射如膝跳反射亢进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理性反射,如巴彬斯基反射、踝阵弯反射。与这些亢进的阳性症状相伴随的是皮肤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最常见的是肤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锥体系症状是神经科医生诊断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及锥体束受损的根据。
试述锥体系的组成与生理功能及其受损后的症状。171 ;1.锥体系的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初级运动皮层的大锥体细胞,也有些纤维来自额叶与顶枕颞的联络区皮层。锥体系由皮层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组成。 ;2. ;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系的运动功能: (1) ;主要是发动随意运动, (2) ;其次是调节和控制各级脑结构的运动功能。 (3) ;无论是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损伤、内囊的损伤,还是脑干以下锥体束的损伤,都会影响随意运动的正常进行。 ;3. ;此外,锥体系受伤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症状,是锥体系调节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障碍,统称之为锥体系症状。它包括肌肉强直性痉挛所引起的 (1) ;硬瘫、 (2) ;深反射:如膝跳反射亢进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理性反射,如巴彬斯基反射、踝阵弯反射。与这些亢进的阳性症状相伴随的是皮肤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最常见的是肤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这些锥体系症状是神经科医生用来论断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又称上运动神经元)及锥体束受损的根据。 ; ;4. ;与此相对应的是脊髓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又称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症状,表现为肌肉张力消失、肌肉萎缩、软瘫、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
锥体系由皮层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组成。
第四章 知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失认症的分型与知觉的脑结构,熟悉知觉的生理学研究,了解视知觉机制,掌握面孔知觉的理论和机制。
二、考核知识点
1.视觉失认症、听觉失认症和体觉失认症的概念
2.各种失认症与脑结构损伤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联想性失认症?是脑什么部位损伤所致?59 ;联想性失认症:患者能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并进行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匹配任务,正确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等属性;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这类患者大多数是由于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而致。这是视觉及其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功能解体所造成的。
3.知觉的皮层结构基础
使格罗斯教 授认为,由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复杂刺激物识别或认知过程,发生在颞下回。
4.人脑皮层的特异性知觉区
5.知觉信息流和循环信息流
在知觉信息加工中存在着串行和并行的两种信息处理过程。
6.空间知觉的通路
7.物体知觉的通路
8.面孔知觉
9.面孔认知的整体加工理论和专家理论
三、考核要求
参照学习目的和要求
试述PET技术利用减法实验设计方案研究人类的言语功能的方法,及其研究发现。126 (1)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PET)对区域性糖代谢率和血流量的测定,为正常和病人言语思维活动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采PET技术,用减法实验设计方案,研究正常人言语感知、运动和联想功能时,脑区域性血流量的变化规律。 (2)减法实验设计:让被试完成复杂程度不同的言语功能,将其区域性脑血流量根据认知任务复杂程度依次相减。最简单的是言语知觉,让被试听或看到某个词,并不要求他作出反应。其次,让被试读出听见或看到的词,这不仅包括言语感知功能,还包括言语运动功能;最复杂的是联想功能,要求被试看到或听到一个目标词,联想并说出达到目标词的动作,如看到“面包”一词,应说出“吃”字。被试完成言语感知任务时的区域性脑血流量减去安静时的基础值;完成言语运动任务时的脑区域性血流量减去感知任务时的脑血流量;完成联想任务时脑血流量再减去言语运动任务时的脑血流量,这样相减的结果,分别是言语感知、言语运动和言语联想过程所要的区域性脑血流量。 (3)结果,首先完成语词被动感知任务时,依单词呈现的方式(视觉或听觉)不同,被试两侧大脑的视觉和听觉初级和次级皮层脑血流量迅速增加,而且没有重叠现象。说明语词感知过程在相应感觉通路的初级和次级皮层内独立完成,与其他感觉通道不发生关系。其次,在语词读出任务中,两侧大脑的面部感觉与运动区皮层和辅助语言运动区皮层的脑血流量增加。最后,在语言联想功能中大脑额叶皮层,特别时左额叶下回(47区)和两半球前扣带回血流量增加。 ; (4)这些事实表明,语言感觉、运动功能不仅限于经典的布罗卡区和维尔尼克区,视、听皮层、面部感觉和运动区皮层、乃至扣带回皮层都与语言过程有关。而且语言信息加工过程的初级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半球一侧化现象,在复杂联想功能中,左额皮层的优势效应才较为显著。
应用PET脑构像技术怎样对人类被试进行言语思维的脑机制研究?结果如何?说明什么问题?126 (1)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PET)对区域性糖代谢率和血流量的测定,为正常和病人言语思维活动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采PET技术,用减法实验设计方案,研究正常人言语感知、运动和联想功能时,脑区域性血流量的变化规律。 (2)减法实验设计:让被试完成复杂程度不同的言语功能,将其区域性脑血流量根据认知任务复杂程度依次相减。最简单的是言语知觉,让被试听或看到某个词,并不要求他作出反应。其次,让被试读出听见或看到的词,这不仅包括言语感知功能,还包括言语运动功能;最复杂的是联想功能,要求被试看到或听到一个目标词,联想并说出达到目标词的动作,如看到“面包”一词,应说出“吃”字。被试完成言语感知任务时的区域性脑血流量减去安静时的基础值;完成言语运动任务时的脑区域性血流量减去感知任务时的脑血流量;完成联想任务时脑血流量再减去言语运动任务时的脑血流量,这样相减的结果,分别是言语感知、言语运动和言语联想过程所要的区域性脑血流量。 (3)结果,首先完成语词被动感知任务时,依单词呈现的方式(视觉或听觉)不同,被试两侧大脑的视觉和听觉初级和次级皮层脑血流量迅速增加,而且没有重叠现象。说明语词感知过程在相应感觉通路的初级和次级皮层内独立完成,与其他感觉通道不发生关系。其次,在语词读出任务中,两侧大脑的面部感觉与运动区皮层和辅助语言运动区皮层的脑血流量增加。最后,在语言联想功能中大脑额叶皮层,特别时左额叶下回(47区)和两半球前扣带回血流量增加。 ; ; ; ; ; (4)这些事实表明,语言感觉、运动功能不仅限于经典的布罗卡区和维尔尼克区,视、听皮层、面部感觉和运动区皮层、乃至扣带回皮层都与语言过程有关。而且语言信息加工过程的初级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半球一侧化现象,在复杂联想功能中,左额皮层的优势效应才较为显著
第五章 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非随意注意与朝向反射的生理机制,熟悉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丘脑网状核闸门学说、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了解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
二、考核知识点
1.非随意注意与朝向反射理论
1试述巴甫洛夫朝向反射理论?76 ;朝向反应:就是由新异性强的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试验中发现,这种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了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出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
简述朝向反射的神经模式匹配理论77 索科洛夫在朝向反应的研究中发现,它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这一功能系统的最显著特点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具体地讲,这种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在这里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出神经元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
注意∶ ;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选择性和集中性的复杂过程, ;包括非随意注意、选择或集中注意以及注意的维持与调节过程。
朝向反应∶ ;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 ; 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 ; 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将注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先注意阶段与选择注意阶段。
2.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及事件相关电位方面的证据
3.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及其支持证据
4.MBD的表现、原因、生理特征及其治疗
又以轻度脑功能失调(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的名称取而代之。美国《精 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手册》(第三版)(DSM-Ⅲ),1980 ;年将这类儿童行为问题归类为注意 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认为注意缺陷是这类儿童共同的突出问 题。美国精神病学会 ;1994 ;年公布的 ;DSM-Ⅳ,将这类疾病统称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 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三、考核要求
参照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六章 学习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各种学习模式,掌握学习的脑网络基础,熟悉脑的奖励/强化系统、小脑在监督学习中的作用、与学习材料或刺激呈现相关的脑功能基础、大脑皮层在学习中的作用的知识。
二、考核知识点
1.联想式学习、非联想式学习、认知学习、情绪性学习与监督式学习的概念
美国学者肯特尔总结出两种非联想式学习模式∶习惯化与敏感化。
联想式学习∶ ;联想式学习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 ; 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分三种类型∶尝试与错误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 ; 条件反射。
非联想式学习∶是因为行为变化仅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而引起,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它包括∶习惯化与敏感化。
联想式学习∶联想式学习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 ; 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分三种类型∶ ;尝试与错误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 ; 条件反射。
2.脑内自我刺激
3.学习行为表达和监督的脑结构和功能基础
4.小脑在监督学习中的作用
什么是程序性学习?其脑中枢位于何处?经典实验是什么?86 1. ;无论是联想式学习还是非联想式学习,经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这时的学习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短潜伏期的快速反应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2. ;其脑机制中最必要的中枢是小脑深部核。 3. ;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以兔瞬眼条件反射为其典型代表。
什么是程序性学习?其脑中枢位于何处?其典型代表实验?86 ; ;程序性学习:无论是联想式学习还是非联想式学习,经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这时的学习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短潜伏期的快速反应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②其脑中枢是小脑深部核。③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兔瞬眼条件反射实验。
5.与学习材料或刺激呈现相关的脑功能基础
6.颞顶枕联络区皮层在学习中的作用
7.前额叶皮层在学习中的作用
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何种功能有关?用什么实验,怎样证明? ;前额叶联络区与空间辨别学习和短时记忆的功能有关。 ; ;(1)雅各布森的延缓反应实验:让猴观察眼前的两个食盘,其中一盘内有食物,然后将两食盘盖起来再用幕布将它们遮起以避免猴盯食盘。几秒或几分钟后将幕布拿开,观察猴子首先打开哪个食盘盖。如果猴打开原先放好食物的食盘盖,它就会得到食物奖励。对实验程序稍加修改,只有当猴记住前一次获得奖励食盘的位置,下一次打开另一位置食盘的盖,才能再次得到奖励。这种行为模式称为交替延缓反应。 ; ;(2)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既是空间辨别学习模式,又是短时记忆的行为模式,即是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正常猴对于不同延缓时间的延缓反应,甚至是几分钟的延缓反应,也很容易建立起来。但是,对双侧前额叶损伤的猴即使是建立1-2秒钟的延缓反应,也十分困难。 ; ;(3)实验结果证明,前额叶皮层损伤引起短时记忆障碍,是导致延缓反应或交替延缓反应困难的主要原因。但只有空间辨别反应和时间延迟反应同时存在,前额叶损伤行为障碍才能表现出来。如果仅仅要求动物进行空间辨别,前额叶损伤并不影响这种行为模式的训练;对动物仅进行延缓条件反应不伴有空间辨别,这种行为模式也不受前额叶损伤的影响。可见,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复杂综合功能有关。
什么是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它证明了什么问题?93 (1)雅各布森的延缓反应实验:让猴观察眼前的两个食盘,其中一盘内有食物,然后将两食盘盖起来再用幕布将它们遮起以避免猴盯食盘。几秒或几分钟后将幕布拿开,观察猴子首先打开哪个食盘盖。如果猴打开原先放好食物的食盘盖,它就会得到食物奖励。对实验程序稍加修改,只有当猴记住前一次获得奖励食盘的位置,下一次打开另一位置食盘的盖,才能再次得到奖励。这种行为模式称为交替延缓反应。 (2)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既是空间辨别学习模式,又是短时记忆的行为模式,即是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正常猴对于不同延缓时间的延缓反应,甚至是几分钟的延缓反应,也很容易建立起来。但是,对双侧前额叶损伤的猴即使是建立1-2秒钟的延缓反应,也十分困难。 (3)实验结果证明,前额叶皮层损伤引起短时记忆障碍,是导致延缓反应或交替延缓反应困难的主要原因。但只有空间辨别反应和时间延迟反应同时存在,前额叶损伤行为障碍才能表现出来。如果仅仅要求动物进行空间辨别,前额叶损伤并不影响这种行为模式的训练;对动物仅进行延缓条件反应不伴有空间辨别,这种行为模式也不受前额叶损伤的影响。可见,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复杂综合功能有关。
简述在认知学习中,颞下回所起的作用及其实验证据。92-931. ;颞下回又可分两部分:远离枕叶的部分与三维物体的认知学习有关,与枕叶距离较近的部分与二维图形鉴别学习有关。(选--考过) ;对猴进行了延缓的物体不匹配训练。 1)首先让猴观察一个圆柱体,当它将圆柱体移开就会发现下面有一小块食物。间隔10秒钟以后,猴的面前出现两个物体,一种是刚刚见过的圆柱体,另一个是未见过的长方形。这时猴移动长方体也会得到一小块食物,如果它移动曾见过的圆柱体,则得不到食物。训练几日,这种行为模式就得到巩固。 2) ;* ;对猴手术损毁与枕叶相邻的两半球颞下回,需对之进行73次训练才能重新习得这种行为; 而损毁与枕叶远隔部位的颞下回,则训练1500次仍不能重新学会这种行为模式。 * ;将行为训练中匹配时间间隔从10秒逐渐延长可达120秒,损毁与枕叶相邻的颞下回,不影响这种逐渐延长的延缓反应; 损毁远隔枕叶的颞下回,则猴不能学习这种延缓的不匹配行为。 3)根据这一实验结果,他们认为在认知学习行为和物体记忆中,远隔枕叶的颞下回具有重要作用。电刺激颞中回和记录颞下回神经元单位发放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颞下回在不同颜色物体匹配学习和延缓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
8.前额叶和内侧颞叶皮层与情绪性学习
9.行为障碍与成瘾行为
简述毒品难以戒断和易复吸的脑结构性因素。162 毒品是一类能引起人们产生心理依赖。生理依赖或戒断症状的化学物质。人们为追求这类需求量迅速增加的物质,丧失其应有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甚至丧失人格和人性,因而称之为毒品。 海洛因、吗啡等鸦片制剂主要通过分布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的灰质的阿片受体发挥其药效,其他毒品主要通过边缘-中脑多巴胺神经系统而发挥毒品药效。这些毒品能刺激相应脑结构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产生异常多的受体及增高其活性,这种效应很快造成这些神经元树突形态的改变。由于树突上受体蛋白大分子迅速增多,导致树突上棘突密度增大。这种结构上的改变是毒品成瘾难以戒断和易复吸的脑细胞结构性因素。
三、考核要求
参照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的脑机制的理论有哪些? ; 一、行为水平上∶脑等位论和机能定位论的统一;二、细胞水平上∶ ;暂时联系和异源性突触 ; 易化;三、分子生物学基础∶蛋白分子变构作用是学习记忆的基本机制。 ;配体门控受体家族 ; (MMDA)和 ;G-蛋白相关的受体家族均是参与学习机制的主要分子。
第七章 记忆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记忆的痕迹理论,熟悉海马的记忆功能、人类的记忆障碍、多重记忆系统,了解记忆机制研究的新挑战。
二、考核知识点
1.反响回路的作用及其实验证据
2.长时记忆的生化基础
3.记忆痕迹的脑形态学基础
论述记忆的痕迹理论。 ; 答∶20 ;世纪 ;60一70 ;年代的记忆痕迹理论将记忆过程大体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类。短时记忆的脑机制为脑内神经元回路中生物电的自我兴奋作用造成的反响振荡。也可能因为一些条件促成脑内逐渐发生生物化学与突触结构形态的变化,从而使短时记忆发展为长时记忆。 ; 这就是盛行 ;20 ;多年的记忆痕迹理论。虽然对神经信息传递机制的认识已经看出记忆痕迹理论 ; 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仍是生理心理学解释记忆机制的重要理论。
4.海马的两个记忆回路及其证据
5.长时程增强效应
何谓长时程增强效应?它的形态学基础和机能意义是什么?104(看看书上的) ; ;长时程增强(LTP)现象,即电刺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回路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出细胞外的诱发反应。如果电刺激由约100个电脉冲组成,在1-10秒内给出,则齿状回诱发性细胞外电活动在5-25分钟之后增强了2.5倍,说明电刺激穿通回路引起齿状回神经元突触后兴奋电位的LTP,因而这些神经元单位发放的频率增加。后来他们又报道,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突触电活动的LTP现象可持续数月的时间。他们认为,由短暂电刺激穿通回路所引起的三突触神经回路持续性变化,可能是记忆的重要基础。
6.科萨可夫氏记忆障碍的表现与脑损伤之间的关系
与间脑和海马损伤有关的记忆障碍分别是什么?其表现如何?112 ;113 间脑与柯萨科夫氏记忆障碍P159 1. ;1887年俄国精神病学家柯萨可夫,将长期酗酒而造成的记忆障碍特点归结为:遗忘加虚构。 2. ;慢性酒精中毒者最初出现轻微的顺行性遗忘:对刚刚发生的事不能形成新的记忆; 后又出现逆行性遗忘:对病前近期发生的事情选择性遗忘,对早年的事情仍保持良好记忆。 既不能形成新的记忆,又丧失了对某些往事的记忆,而且对自己记忆力的这种严重变化又缺乏自知之明,面对别人提问时,竟不自觉编造谎言以虚构内容填补记忆空白。一般而言,这些谎言大都是他们过去的记忆内容,即与其以往的经验相联系。 3. ;病情继续恶化的人脑子里的记忆几乎成了空白。最后病人变得情感淡漠,对周围发生的事置若罔闻、麻木不仁。对自己记忆力的自知之明,称为元记忆。嗜酒说谎者是元记忆发生了障碍。 海马与顺行性遗忘症 1. ;切除了大脑两半球的内侧颞叶和海马。术后该人智力测验成绩正常;对手术前的近事的远事记忆良好;衣着整洁,能与人交谈,虽然说话的语调平淡,但词汇的使用、句子的表达和发音都很正确;对别人的话,甚至笑话都能正确理解。 2. ;病人智能正常,也没有知觉障碍,最突出的问题是难以形成新的长时记忆。对他来说,每天的每件事都与过去无关。海马和内侧颞叶损伤形成顺行性遗忘症
简述柯萨可夫氏记忆障碍的特点。112 1)1887年俄国精神病学家柯萨可夫,将长期酗酒而造成的记忆障碍特点归结为:遗忘加虚构。 ;2)慢性酒精中毒者最初出现轻微的顺行性遗忘:对刚刚发生的事不能形成新的记忆; 后又出现逆行性遗忘:对病前近期发生的事情选择性遗忘,对早年的事情仍保持良好记忆。 既不能形成新的记忆,又丧失了对某些往事的记忆,而且对自己记忆力的这种严重变化又缺乏自知之明,面对别人提问时,竟不自觉编造谎言以虚构内容填补记忆空白。一般而言,这些谎言大都是他们过去的记忆内容,即与其以往的经验相联系。 ;3)病情继续恶化的人脑子里的记忆几乎成了空白。最后病人变得情感淡漠,对周围发生的事置若罔闻、麻木不仁。对自己记忆力的自知之明,称为元记忆。嗜酒说谎者是元记忆发生了障碍。
7.顺行性遗忘症与海马损伤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顺行性遗忘?其特点是什么?脑结构基础是什么?113 ;①顺行性遗忘指对刚刚发生的事不能形成新的记忆。 ;②特点:智力正常,没有知觉障碍,最突出的问题是难以形成新的长时记忆。例如让病人阅读一段惊险故事,每天重复读一遍都感到格外新奇。每天重复做一件游艺活动,也总是兴致勃勃,并总说过去从未玩过;对一些重大事件必须经过多次重复,方可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记忆,而不能形成明确而巩固的长时记忆。 ;③脑的结构基础:切除大脑两半球的内侧颞叶和海马后的病人对的每件事就不能形成新的记忆。即,海马和内侧颞叶是形成顺行性遗忘症的脑结构。
8.逆行性遗忘症与脑震荡之间的关系
9.心因性和原因不明遗忘症的概念
10.记忆形态的多样性与多重记忆系统的神经生物学理论
11.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内隐记忆的概念
三、考核要求
参照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八章 言语、思维的脑功能基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脑与言语障碍的相关知识,了解脑与思维和相关疾病知识,掌握言语思维和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
1.失语症概念、分类及其研究意义
失语症(aphasia)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这类病 人意识清晰、智能正常,与语言有关的外周感觉和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无盖。所以,失 语症不同于智能障碍、意识障碍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它是语言中枢局 部损伤所造成的一类疾病。语言理解障碍又可分为 ;口头语言理解和书面语言理解障 碍;语言产出障碍分为语词发音、语用、语法和书写功能障碍,以及口头言语的流畅性和 韵律异常。
什么是失语症?其特点是什么?脑结构基础是什么? ;117 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这类病人意识清晰、智能正常,与语言有关的外周感觉和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无恙。所以,失语症不同于智能障碍、意识障碍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它是语言中枢局部损伤所造成的一类疾病。
2.言语知觉的两种认知理论
1.言语知觉的运动理论 利伯曼和马丁利(Liberman ;&. ;Mattingly,1985)提出的运动理论,其基本观点可 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言语知觉系统和发音的言语运动系统之间是密切联结在一起 的。因此,人在听音素和词(元音和辅音音节)时,本身的发音运动系统也在不自觉地、 默默地进行发音运动。(2)言语知觉是人类特有的,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出生以后经 过长期学习所积累的语言知识。(3)言语知觉能力是人类先天所具备的,因为人类生 来就具备言语发生和言语知觉相互联结在一起的机能系统。视觉信息参与言语知觉的 实验事实,对言语知觉运动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为视觉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掌握发 音时的口、唇、舌等运动状态,便于人们默默地重复这些发音动作,提高言语知觉的正 确率。
3.言语理解的脑功能系统
关于言语知觉机制的听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 答∶言语知觉的听觉理论∶ ;①知觉不是言语运动的产物,而是听觉系统对各种声音信号进行 ; 自动解码,对说话人有意发出音素的规则序列发生知觉的过程;②言语知觉并不是人类特有 ; 的现象;③言语知觉不是先天的。
4.内隐思维和外显思维
5.问题解决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6. 精神分裂症的思维障碍
7.阴性精神分裂症的脑形态学改变证据
8. 精神分裂症的脑功能基础
9. 精神分裂症的思维障碍
三、考核要求
参照学习目的和要求
用正常人类被试,有哪些实验可以证明语言思维的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如何证明的?123(主要后两个) ;1. ;韦达试验;韦达首先应用异戌巴比妥单侧颈动脉注射法选择性地麻痹左脑半球或右脑半球,以考查人类言语功能的变化。他发现药物注射后,在5分钟之内注射药的一侧半球功能短暂丧失、除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外,还伴有失语症。如果注入药物一侧为优势半球,则失语症可持续2分钟,随后伴有认知不能和计数障碍。反之,药物作用于非优势半球,只能引起几秒钟的言语障碍,且不伴有命名和计数障碍。对言语功能来说,70%的人以左半球为优势,15%的人以右侧半球为优势,还有15%的人两半球的言语功能相等。 ;2. ;考查言语听觉功能的两半球不对称性用:双耳分听试验。通过立体声耳机将成对的声音刺激(但内容不同)送至双耳,这样连续给予声音刺激,每次同时到达两侧半球的声音刺激内容不同。最后请被试说出听到的声音内容。结果表明,言语性刺激的听觉能力以左侧半球(右耳)为优势的人居多,右侧半球(左耳)对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为优势者居多; ;3.对语言视觉功能中两半球不对称性的实验研究多采用:速示试验,将文字材料或非文字的简单图形材料在速示器中连续呈现。被试注视速示器的屏幕,每次快速呈现的材料由于时间极短,不超过200毫秒,来不及眼动和形成双眼视野的变换。所以,速示器试验保证每个半边视野的刺激沿视觉通路投射至对侧半球皮层中。根据反应时和错误率判定被试哪侧半球为优势。结果表明,对文字性材料大多数人以左半球为优势,而对非语言文字的图形材料以右侧半球为优势。
通过正常人的什么实验和什么病人来证明人类大脑两半球在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在哪些生理心理过程中。125 ;在正常人的研究中用韦达试验、双耳分听试验和速示试验都发现人脑言语功能种两半球的不对称性。 ; ;(1)韦达试验考查人脑对言语运动功能的不对称性。韦达首先应用阿米妥单侧颈动脉注射法选择性地麻痹左脑半球或右脑半球,以考查人类言语功能的变化。发现药物注射后,在5分钟之内注射药的一侧半球功能短暂丧失、除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外,还伴有失语症。如果注入药物一侧为优势半球,则失语症可持续2分钟,随后伴有认知不能和计数障碍。反之,药物作用于非优势半球,只能引起几秒钟的言语障碍,且不伴有命名和计数障碍。对言语功能来说,70%的人以左半球为优势,15%的人以右侧半球为优势,还有15%的人两半球的言语功能相等。 ; ;(2)双耳分听试验考查言语听觉功能的两半球不对称性。通过立体声耳机将成对的声音刺激送至双耳,连续给予声音刺激,每次同时到达两侧半球的声音刺激内容不同。最后请被试说出听到的声音内容。结果表明,言语性刺激的听觉能力以左侧半球(右耳)为优势的人居多,右侧半球(左耳)对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为优势者居多。 ; ;(3)速示试验考查语言视觉功能中两半球不对称性。将文字材料或简单图形材料在速示器中连续呈现。被试注视速示器的屏幕,每次快速呈现的材料由于时间极短,不超过200毫秒,来不及眼动和形成双眼视野的变换。所以,速示器试验保证每个半边视野的刺激沿视觉通路投射至对侧半球皮层中。根据反应时和错误率判定被试哪侧半球为优势。结果表明:对文字性材料以左半球为优势;对非语言文字的图形材料以右侧半球为优势。⑷人脑言语功能两半球的不对称性是出生以后逐渐获得的。言语听觉的优势半球化约在6岁时形成,言语运动的优势半球化约在10岁时形成。在正常人中,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差异不显著,一般优势半球比非优势半球的功能仅强10%左右。 ;(4)病人用隔裂脑来做实验:胼胝体后部切开手术实施前后分别进行速示试验、双耳分听测验、触觉命名试验,也表明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 ;(5)无论是对正常人还是病人的研究都表明,大脑两半球在人类认知活动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左侧大脑的言语功能和抽象思维功能优于右侧半球;右半球的空间概括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情感信息处理功能优于左半球。
什么是双耳分听试验?它证明了什么问题?123 ; ; ; 考查言语听觉功能的两半球不对称性用:双耳分听试验。通过立体声耳机将成对的声音刺激(但内容不同)送至双耳,这样连续给予声音刺激,每次同时到达两侧半球的声音刺激内容不同。最后请被试说出听到的声音内容。结果表明,言语性刺激的听觉能力以左侧半球(右耳)为优势的人居多,右侧半球(左耳)对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为优势者居多;
第九章 本能、需求和动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饮水行为、摄食行为、性行为、防御和攻击行为、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心理机制。
二、考核知识点
1.意识及其四个特性
2.睡眠障碍
发作性睡病又称嗜睡症,主要症状是在不应睡眠的工作时间内,突然 不可控制地陷入睡眠状态,特别是在单调或枯燥的环境中更容易发作。每次发作性睡 眠持续 ;2~5 ;min,醒来后觉得精神很好
3.原发性饮水与次发性饮水的概念与差异
4.人脑对摄食行为和肥胖的高级调节机制
5.饥饱感与脑内的摄食中枢
6.饥饿中枢与饱中枢的概念
7.摄食行为的脑内化学通路
8.体液调节在摄食行为中的作用
9.摄食行为的外周机制
10.性行为中枢
11.性行为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12.环境条件和心理因素对性行为的影响
13.防御与攻击行为的类型
14.防御与攻击行为的中枢机制
简述防御、攻击行为的中枢机制。 ; 答∶ ;防御、攻击行为的中枢机制主要是∶ ;下丘脑是防御、攻击行为的重要中枢,它的不同区影响着不同类型的防御、攻击行为。如刺激内侧下丘脑常诱发出情绪性攻击行为;刺激外侧下丘脑引出不伴情绪变化的捕食行为; ;刺激背侧下丘脑引出防御性逃避行为;杏仁核、隔区 ; 等边缘系统对下丘脑的功能进行着更精细的调节与控制。如对于情绪性攻击行为而言,杏仁核发生兴奋性调节作用∶隔区 ;发生抑制性调节作用;对捕食行为而言。 ;杏仁核实现抑制性调节作用。
15.激素对防御与攻击行为的影响
16.睡眠类型与睡眠周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睡眠周期按比例发生变化,可能与神经系统活动的以下哪种机制有关( ;D ;) ; A.疲劳B.能量补充 ;C.抑制 ;D.生物节律
异相睡眠∶ ;人类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在异相睡眠中,脑电变 ; 化与行为变化相分离,脑电活动类似慢波睡眠的入睡期,以肌张力为代表的行为变化却比深 ; 睡期还深,肌张力完全丧失,还伴有快速眼动现象和桥脑一膝状体一枕叶 ;PGO ;波周期性高幅 ; 放电等特殊变化。 ;异相睡眼眠又常称为快速眼动睡眠。这种类型的睡眠与做梦的关系比慢波睡 ; 眠更为密切。
17.睡眠的功能
18.睡眠剥夺实验
19.巴甫洛夫睡眠理论
试述经典睡眠理论? ; (一)巴甫洛夫的睡眠理论 ;∶ ; 1、睡眠的本质是大脑皮层起源的广泛扩散的内抑制; ; 2、这种抑制在皮层中和向皮层下脑结构扩散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时相,构成从觉醒到完全睡眠 ; 的过渡,即催眠相; ; 3、梦是由于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普遍抑制背景上大脑皮层细胞群局部的兴奋活动。 ; (二)脑干网状结构的重要作用 ; 1、去大脑皮层标本(间脑动物标本)、孤立脑标本 ;(脑干动物标本)、孤立头标本 ;(脊髓动物 ; 51标本)证明了∶在延脑至中脑的脑干中,存在着调节睡眠与觉醒的脑中枢。 ; 2、1949年,意大利,著名电生理学家莫鲁奇和马古恩(Moruzziand ;Magoun),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引起动物的觉醒反应。证明了∶a ;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的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 b ;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看成是维持觉醒的重要脑结构。
20.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中的重要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中的作用,是怎样证明的?146 ;1. ;1937年著名生理学家布瑞莫建立了猫的孤立脑标本和孤立头标本。前者在中脑四叠体的上丘和下丘之间横断猫脑,此后猫陷入永久睡眠状态;后者在脊髓和延脑之间横断猫脑,则猫保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他以此证明在延脑至中脑的脑干中,存在着调节睡眠与觉醒的脑中枢。 ;2. ;1949年意大利著名电生理学家马鲁吉和马贡发现,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引起动物的觉醒反应。此后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无论是各种外部刺激还是感觉通路的电刺激,均沿传入通路的侧支引起脑干网状结构的兴奋,然后再引起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觉醒反应。因此,把脑干上部的网状结构称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 ;3. ;微电极电生理学技术的应用,也积累了许多科学事实,证明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神经元单位活动可受多种刺激的影响。
21.睡眠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什么是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141 ;人类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 (1) ;在慢波睡眠中:脑电活动以慢波为主,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平行,从入睡期至深睡期,脑电活动逐渐变慢并伴随着逐渐加深的行为变化,表现为肌张力逐渐减弱,呼吸节律和心率逐渐变慢。 (2) ;在异相睡眠中,脑电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分离,脑电活动类似慢波睡眠的入睡期,以肌张力为代表的行为变化却比深睡期还深,肌张力完全丧失,还伴有快速眼动现象和桥脑-膝状体-枕叶PGO波周期性高幅放电等特殊变化。异相睡眠又常称为快速眼动睡眠。这种类型的睡眠与做梦的关系比慢波睡眠更为密切。
22.睡眠周期与生物节律之间的关系
三、考核要求
参照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十章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有关情绪、情感的经典研究,掌握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理解情感性精神病的发病机制。
二、考核知识点
1.情绪生理心理学的六种经典理论(或学说)
2.维度理论及其脑功能基础
3.基本情绪系统
4. 人类情感的组成评价模型
5. 情绪情感维度的生理指标
6.生物学阴性情绪
7.生物学阳性情绪
8.情绪、情感的化学生物调节机制
9.情感性障碍的单鞍假说
利血平有显著的镇静作用,大量服用利血平常引起抑郁状态,称为"利血平抑 郁症"。此时利血平引起脑内单胺类递质耗竭。
10.情感性精神病的神经内分泌理论
三、考核要求
参照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十一章 人际交往和执行监控的脑功能基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人际交往和相互理解的脑功能基础、目标行为的执行监控功能、人脑的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生理心理学基础、影响人际交往的神经症及其脑功能基础。
二、考核知识点
1.心理理论能力和镜像神经元系统
2. 共情和面孔情绪识别
3. 人类执行监控功能的实验研究范式
4. 内侧颞叶皮层对动作或目标行为的执行监控
5. 性差异的形成
6. 脑结构和功能的性别差异
7. 焦虑/恐惧障碍
8. 自闭症谱系障碍
三、考核要求
参照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十二章 人格与智能的生理心理学问题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个性和气质的体液假说、巴甫洛夫假说,掌握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基础、变态人格的生物遗传学基础、两性人格差异的E-S理论、智能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知识。
二、考核知识点
1.个性和气质的四种体液假说、巴甫洛夫假说、四种动物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人格∶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智力、技能和社会价值观与处世原则等许多人格特征。
2.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基础
简述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基础。 ; 答∶ ;答∶艾森克认为遗传因素造成的人们大脑生理特性差异,是人格差异的重要基础。 ; ①艾森克认为皮层兴奋性水平是内一外向人格维度的生理基础。 ; ②艾森克认为在形成条件反射的速度、强度和维持时间等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个体差异,这种生理上的差异是人格差异的重要基础。 ; ③艾森克人格理论中,第 ;3 ;个重要概念是驱力或称为情绪性,它制约于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平衡。
3.人格障碍
4.两性人格差异的E-S理论
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在性别和个体特征形成中有什么意义?183 ;(1)性别差异与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从个体发生上,受精卵基因的组合已决定了胎儿的性别,在这种基因作用下,胚胎分泌激素在前半期已影响外周性器官和性腺发育中的差别。在胚胎后期,性激素通过血液作用于脑,又引起了大脑两半球的分化。性激素对某种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影响有两种作用机制;一是组织化作用;另一种是激活作用。性激素对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化作用,它为个体许多心理特征的发展提供了脑结构基础。男孩空间信息处理能力较强,女孩言语能力较强。这是由于女孩左半球功能较早地显现出它的优势;男孩右半球的功能优势以后表现得较明显。 ; ;(2)许多个性特征与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有关:许多人沉着稳重,善于思考,言语逻辑性强,但缺乏生动性,可能与其左半球功能优势有关;另一些人情感丰富,言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可能与其右半球功能优势有关。
5.一般智力的组成及g因子的结构分析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心理学中出现了智力结构的新概念,将智力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
智力结构的新概念中,晶态智力是人们知识与经验的结晶产物,液态智力是指空间关系和形象思维在视、听感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智力。
6.智力的脑功能基础研究
简述大脑左右半球与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的关系。184 (1)晶态智力是人们知识和经验的结晶产物,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提炼和积累而毕生发展的智力。其脑结构基础是言语功能区和概念形成与存贮的大脑结构。左半球是言语思维的优势半球,必然在晶态智力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2)液态智力是指空间关系和形象思维在视、听感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智力。它制约于各种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边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右半球是形象思维或空间关系认知的优势半球,所以在液态智力中发挥主要作用。
技巧与能力形成中有哪些生理基础? ; 技巧与能力的形成,不仅依赖脑内神经动力特征,还制约于肌肉装置、有关脏器的功能特性。 ; 关于技巧于技能的形成,是以小脑为基本中枢的经典条件反射机制,边缘系统参与的情绪性 ; 快速学习机制,以及习惯性联想学习机制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7.遗传因素的作用
三、考核要求
参照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儿童精神发育迟滞 除先天遗传因素外,妊娠期或围产期感染性疾病和化学药物中毒、高强度 ;X ;射 线等物理因素的伤害、严重营养不良等,以及出生后感染疾病或头部外伤均可造成 智能发育迟滞。先天遗传因素最为常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基因异常、染色体异 常和基因-酶缺陷。基因异常可引起脑和脊髓发育异常,如小头畸形、先天性脑积水 等导致精神发育极重度迟滞;染色体异常包括数目和结构异常,如先天愚型这类常 见的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是第 ;21 ;对、第 ;18 ;对和第 ;13 ;对染色体异常所致;基因-酶 缺陷导致代谢异常,包括蛋白、糖或脂肪代谢的异常多达十几种,其中苯丙酮尿症最 为常见。分子遗传学关于遗传信息的研究进展将为人类优生优育,防治精神发育迟 滞提供有力的科学基础。
三、题型举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大纲中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题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关于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笛卡儿提出( )
A. 心身平行论 B. 心身交互论
C. 精灵原子说 D. 唯灵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传统生理心理学方法是以______为自变量,以______为因变量。
(三)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 0分)
1. 神经递质
(四) 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 试用闸门控制学说解释带状疱疹的疼痛。
(五) 论述题(本大题1 6分)
1. 试述情绪生理心理学的6种经典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