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肝炎病毒
医学生看过来!下面的这一份思维导图详细地介绍了肝炎病毒的五种类型,包括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等内容。该图内容完整,结构清晰,值得学习!
编辑于2019-06-18 01:28:20肝炎病毒
概述
特异性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分类
甲型肝炎病毒( HAV )
病毒科
小 RNA 病毒科
生物学性状
病毒基因组
线性正单链 RNA
P1(病毒衣壳蛋白)
裂解
VP1
VP2
VP3
VP4
病毒衣壳
P2 (转录和基因调控蛋白)
P3 ( RNA 聚合酶)
核衣壳
形状
20 面体对称
作用
核衣壳蛋白( HAV Ag )可诱导产生保护性的抗体
无包膜
外形
球型
血清型
仅一个
感染模型
动物模型
灵长类动物
细胞培养
生长缓慢,细胞病变不明显
抵抗力
耐热
60℃ 1小时不灭活。
抗酸、抗脂溶剂(乙醚)
致病性
传染源
患者
亚临床感染者。
传播途径
粪 - 口传播
潜伏期
15~50 天
所致疾病
甲型肝炎
抗体
抗 -HAV 抗体
预后好
不转化为慢性肝炎
致病机制
病毒的入侵与排出
病毒在口咽部和唾液腺中早期增殖
在肠粘膜和局部淋巴结中大量增殖
入血,病毒血症
侵犯肝脏
由肠道经粪便排出
肝脏损害的机制
实验现象
体外细胞培养中病变不明显
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作用较小
主要机制
免疫损伤
临床表现
成人多见
表现
黄疸
乏力
腹痛
纳差
发热
呕吐
腹泻
转氨酶升高
微生物学检查
检测病人的抗原和抗体
感染早期
检测 HAV-IgM
了解既往感染史
检测 HAV-IgG
已经接种甲肝疫苗者
检测出抗 -HAV 抗体
分子生物学方法
测定病毒核酸
防治原则
一般预防
控制传染源
隔离病人
消毒日常用品
切断传播途径
良好的卫生习惯
勿生食水产品
特异性预防
被动免疫
丙种球蛋白
主动免疫
减毒活疫苗( H2 株)
灭活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治疗
无特效药物
保肝支持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 HBV )
性质
嗜肝病毒科
抗原组成
表面抗原( HBsAg )
S 基因编码
大量存在于血液中
HBV 感染的主要标志
抗-HBs
保护性抗体
乙肝恢复的标志
核心抗原( HBcAg )
仅在 Dane 颗粒的 病毒 内衣壳蛋白
由 C 基因编码产生
可存在于肝细胞表面
血循环中无法检出
抗原性强
细胞免疫
抗 -HBc
非保护性抗体
病毒发生过复制活跃
e 抗原( HBeAg )
由 C 基因编码产生
病毒内衣壳成分
可溶性蛋白
游离存在于血
指标:HBV 复制和有强感染性
抗 -HBe
肝细胞表面的 HBeAg 结合
补体介导杀伤感染细胞
抗感染
乙肝病毒活跃复制遭到抑制
病情好转
致病性
病毒的复制
病毒进入肝细胞
脱去衣壳,病毒DNA 进入细胞核
DNA 聚合酶,合成完整双链
转录RNA
翻译表面蛋白
编码核心蛋白
DNA聚合酶
病毒前基因组 RNA 逆转录DNA负链
DNA合成
包裹外衣壳
释放
传染源
无症状 HBsAg 携带者
患者
传播途径
血液、血制品传播。
母 - 婴传播
性传播
所致疾病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重症肝炎
潜伏期
30~160 天
致病机制
免疫病理反应为主
抗体介导
HBV 引起宿主自身抗原暴露 (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 LSP )
补体+固有免疫细胞
破坏肝细胞
免疫复合物
HBsAg-HBsAb 复合物沉积
关节滑液囊
肾小球基膜
诱发 III 型超敏反应
激活补体
肝外损伤
沉积肝脏
栓塞肝脏小血管
重症肝炎
细胞免疫介导
肝细胞表面
HBsAg
HBcAg
HBeAg
激活 CTL 直接杀伤肝细胞
动物模型
黑猩猩最为敏感
鸭乙型肝炎病毒
鸭
土拨鼠
地鼠
不用传统的细胞培养
抵抗力
抗寒
抗干燥
抗紫外线
抗消毒剂
70% 乙醇无法灭活。
消毒方法
高压蒸汽灭菌
100℃10分钟
0.5% 过氧乙酸、 5% 氯酸钠
临床表现
无症状携带者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爆发性(重症)肝炎
微生物学检查
抗原抗体检查
两对半检查
HBsAg—HBsAb
HBeAg—HBeAb
HBcAb
HBV-DNA 检查
核酸杂交、 PCR
血清 DNA 多聚酶检查
防治原则
一般预防
控制输血
安全性行为
消毒病人用具
特异性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
乙肝疫苗
性质
基因工程疫苗
HBsAg 基因转入细胞
纯化产物制成疫苗
被动免疫
抗体
高效价抗 -HBs 的人血清免疫球蛋
应用
紧急预防
阻断母婴传播
丙型肝炎病毒( HCV )
性质
黄病毒科
生物学特性
病毒基因组
线性单正链 RNA
核衣壳
20 面体对称
包膜
有
外形
球型
对有机溶剂敏感
氯仿
乙醚
甲醛
传染源
患者
亚临床携带者
传播途径
血液、血制品传播
静脉吸毒者
子主题
母 - 婴传播
性传播
同性恋
致病特点
引起急性或慢性丙肝
容易形成持续性感染( 90% )。
肝癌、肝硬化转化率高( 20%) 。
致病性
肝外病变
肾小球肾炎
预后免疫力不牢固
微生物学检查
用已知抗原检查病人抗体
核心抗原
检测抗 -HCV
检测病毒 RNA
RT-PCR 法
防治原则
预防
控制输血传播为主
无有效疫苗
治疗
干扰素治疗效果明显
丁型肝炎病毒( HDV )
性质
缺陷病毒
生物学特性
衣壳(包膜)
HBsAg
核心
HDAg
病毒基因组
单链环状负 RNA
致病性
传染源、传染途径和乙肝病毒相似
缺陷病毒
HBV 为主嗜肝病毒辅助其复制
加重乙型肝炎症状
微生物学检查
检测病人血液
HDAg
抗 -HD
HDVRNA
防治原则
和乙型肝炎相似
戊型肝炎病毒( HEV )
性质
杯状病毒科
生物学形状
病毒基因组
单正链 RNA
无包膜
核衣壳
表面有突起,形似杯状
外形
球型
致病性
传染源
患者
亚临床感染者
传播途径
粪 - 口传播
所致疾病
急性戊型肝炎
重症肝炎
胆汁淤积性肝炎
潜伏期
10~60 天
多数6周左右痊愈
不发展为慢性肝炎
微生物学检查
无病原学诊断,难区别甲型肝炎
检查血清中的抗 -HEV 。
防治原则
与甲型肝炎相似
不是肝炎病毒
巨细胞病毒
EB 病毒
黄热病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风疹病毒
非以肝脏为主的特异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