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蒙古教师资格证--教育学:9、德育
内蒙古教师资格证,省考教育学。快速记忆,随时翻看。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帮助大家加深记忆、提高复习效率。在复习的同时梳理每个专题的知识框架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高中数学知识树:以知识模块为基础,用数学思想“万物互联”。梳理知识结构,明确重点考点! 数学思维是基础;心态调整是保障,答题技巧来催化;快速提分是王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德育
概述
概念
广
培养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社会、社区、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德育
狭
专指学校德育
性质
社会性、历史性、继承性
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青少儿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导向和方向
目标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依据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中学高中
思想政治方面
道德行为方面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
内容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三观
宏大
道德教育
良好个性塑造和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
任务
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
排除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
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学习、生活和择业辅导
举例
爱国主义
德育的永恒主体
集体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过程
对象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传教的活动
结果
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发展
本质
个体社会化
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
基本 矛盾
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结构
教育者
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
教育对象
主体和客体
德育内容
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律道德规范
德育方法
特点 规律
知、情、意、行 诸因素统一发展
知:道德认知;基础;个体品德的核心
情:情感,内心体验,内部动力
意:意志,精神力量
行:行为,衡量品德的标志、关键
此为一般顺序
可有多个开端
在活动和交往中 形成思想品德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学生思想 内部矛盾转化
内化与外化 伴随矛盾
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
要实现矛盾向期望方向转化
外因条件
内因是根据
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长期、反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原则 方法
原则
倒数尊严一连贯,集体因材靠行知
理解为主
导向性
理想性和方向性,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求
政治方向; 新时期方针政策; 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
疏导性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 严格要求相结合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要求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宽严适度
各项要求认真执行
教育的 一致性和连贯性
德育统筹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协调连贯;避免“5+2=0”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学生德育工作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特点,根据个性进行教育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长善救失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发扬积极因素,避免消极因素
知行统一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加强思想教育,参加实践活动,知行合一
教育者以身作则
集体教育与 个别教育相结合
平行主义德育原则
马卡连柯
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
通过学生个人影响集体
方法
说服教育法
摆事实,讲道理
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明确的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榜样示范法
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
选好学习的榜样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实际锻炼法
练习、委托任务、组织活动等
坚持严格要求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注意检查和坚持
情感陶冶法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创设良好的情境
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品德评价法
表扬奖励
批评处分
公平公正,合情合理
注重宣传与教育
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个人修养法
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
途径 模式
途径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最基本、最有效、最经常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共青团、少校对、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劳动
班主任工作
模式
定义
典型化、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施体系
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认知 模式
皮亚杰提出,科尔伯格深化
最广泛、占主导地位
道德判断力按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
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方法 策略
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更为合理的道德推理方式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体谅 模式
彼得·麦克费尔
英国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社会 模仿
班杜拉--观察学习
美国
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价值 澄清
拉斯、哈明,美国
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