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斯巴达
这是一个关于斯巴达的思维导图,包含斯巴达以其严酷纪律、贵族统治和军国主义而闻名。斯巴达的政体是寡头政治。
编辑于2023-11-24 21:54:41斯巴达
基本知识
斯巴达以其严酷纪律、贵族统治和军国主义而闻名。斯巴达的政体是寡头政治。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及其同盟者战胜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并霸占整个希腊。但斯巴达在称霸希腊不久便被新兴的底比斯打败,在北方的马其顿崛起后,斯巴达失去了在希腊的影响力。
斯巴达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
国家机构
国王(两人,分别由两个家族世袭)
主持国家祭祀和处理涉及家族法的案件
战时,一个国王外出领兵作战,一个国王在城邦内固守,两个国王相互制衡
公民大会
由年满30岁的斯巴达男子组成。公民大会没有提案权。长老会提出提案,公民大会只有讨论权和表决权,表决时以呼喊声的高低决定,声高即表示通过
长老会议
由公民大会选出
是最高权力机关
任职终身
一切国家大事都由长老会议讨论决定,然后交公民大会通过。如不能通过,长老有权宣布休会。
又是最高司法机关,一切民法案件、刑事案件和国事案件都由它来审理
检察官
共有五人,由公民大会一年一选,年满30岁的公民皆可当选
他们的职责是监督国王,审理国王不法行为,监察公民生活。
从公元前5世纪,他们的权力不断加大,代替国王取得了主持长老会议和公民大会的权力,原归长老会议审理民法案件的权力也落到了他们手中。
僭主制
僭主制
僭主制就是专政。僭主不需要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解释,也没有人胆敢要求他这么做
毫无责任感
僭主与君主都是一个人统治城邦,但君主顾及并促进全邦人民的利益,而僭主则只关注他个人的利益,忽视全邦人民的权益。僭主政体是一种变态政体,与之相对,君主政体是一种正宗政体。
集体责任感
作为城邦的一员,在军中奋勇杀敌是他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斯巴达社会等级
斯巴达人。城邦中的全权公民,完全靠剥削奴隶劳动生活
庇里阿西人。多住于城邦周围或沿海一带,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有人身自由,无政治权利,须给斯巴达奴隶主纳税和服役,无法享受其他专职斯巴达人的权利。服兵役时只能作为兵卒。
黑劳士。属于斯巴达城邦所有的奴隶
波西战争(波斯战争)
波斯帝国与希腊城邦之间爆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前后持续了半个世纪。希腊联军胜。希腊城邦国家和制度得以幸存下来,而波斯帝国却从此一蹶不振。这次战争对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远大过于战争本身。
希腊各城邦国家经常发生战争原因
1、城邦人口增多,希腊人向沿海地区移民和殖民
2.本邦粮食生产有限,夺取敌人庄稼经常发生
第一次入侵
出兵希腊
波斯帝国借口雅典和埃雷特里亚曾援助米利都,因此决定出兵希腊。
结果
但其舰船在阿托斯海角遭飓风大部覆灭,陆上也受到色雷斯人的袭击,被迫撤退。
马拉松战役
希腊步兵占据有利地形
波斯军队为雅典军队的两倍
马拉松长跑由来
马拉松大战获胜后,斐力庇第斯又跑回雅典传信,因为极速跑了40余公里,报捷后便倒地身亡
马拉松会战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之一。但这对于庞大的波斯帝国来说并不是重大的打击,因此波斯帝国在此战后仍时刻寻找机会进攻希腊。
第二次入侵
波斯再攻
大流士一世去世,薛西斯一世继位。
雅典面对波斯大军再度压境,全城立即进入备战状态。全希腊各城邦结盟,共抗波斯,即使是斯巴达城邦亦参与了对抗波斯的行动。
波斯军分水陆两路,沿色雷斯西进,占领北希腊,迫使一些城邦投降,波斯军随后进军到温泉关。
温泉关战役
波西战争中一次著名战役,也是西方历史上一次重要战役,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军事意义
温泉关战役以300人两次击杀上万人的典故成为以少战多的经典事例。其英勇的事迹也留传后世,为后人所景仰
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率领三百名斯巴达精锐战士与部分希腊城邦联军于温泉关抵抗波斯帝国,成功拖延波斯军队进攻,争取到雅典及其他城邦准备战役的宝贵时间,为之后希腊的胜利立下大功。但因寡不敌众,三百名(一说298)斯巴达战士及殿后的志愿军全部阵亡,列奥尼达被枭首。
结果:波斯帝国获胜
空城计
斯巴达王及其士兵的牺牲为雅典军主帅特米斯托克利斯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波斯军虽然在其后迅速占领了希腊三分之二的土地,但在攻至雅典时,却发现雅典只剩下一座空城,全城居民早已撤走,结果波斯军只得焚城以泄愤。
萨拉米湾海战
波斯海军绕过阿提卡半岛南端的苏尼翁角,进入狭窄的萨拉米斯海峡。
雅典引诱波斯王巨型战舰驶进海湾。
萨拉米湾甚为狭窄,波斯的巨型战舰不能自由行驶,而雅典的战舰只小巧迅速
结果:波斯海军在萨拉米斯海战遭受重大损失,亲征希腊的薛西斯一世深恐后路被切断,仓皇败逃回国。其陆军退至北希腊。
第三次入侵
波斯皇帝再度进攻希腊。希腊再次使用空城计,移师海面。而斯巴达则统率伯罗奔尼撒半岛联军与波斯陆军于普拉提亚附近举行决定性会战(普拉提亚战役),并击毙了波斯大将,波斯军大败,只得再次撤回东方。在普拉提亚之战取胜的同一天,希腊舰队在米卡列之战(米卡尔战役)中摧毁了波斯舰队的残部。
波斯远征希腊失败,加之帝国内部矛盾重重,被迫退居守势。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则逐渐转入进攻,并乘机扩张海上势力,建立雅典在爱琴海域的霸权。
战役影响
东西方历史文化大融合
希波战争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其影响远远超出波斯、希腊的范围。它大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发展,促进科学、艺术的进步。打破东西方几乎完全隔绝的局面,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这是希波战争最重要的影响。
西方历史中心
希腊在希波战争里取胜,使得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由两河流域向地中海地区推移,希腊文明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成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础。
对波斯来说
波斯在这场战争里战败,使其对外扩张的气焰受挫,并逐渐走向衰落,最后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所灭。
对希腊来说
确保了希腊诸城邦的独立及安全,使得希腊继续称霸东地中海数百年。
对斯巴达来说
大量战利品的流入和与外界接触,使斯巴达原有的经济和朴素生活失去平衡,原已平息的矛盾重新出现,斯巴达在希腊城邦中的军事统帅地位受到来自雅典的挑战。
对雅典来说
1.迅速转移了雅典内部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
雅典海战的胜利,一方面削弱了贵族所依赖的陆军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提高了在海军中服役的第四等级公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使民主力量得以壮大
2.战争后期雅典霸权的建立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则保障了民主制度的有效实施
3.一跃上升为爱琴海地区的霸主,控制了通往黑海的要道,夺取了爱琴海沿岸包括拜占庭在内的大量战略要地
伯罗奔尼撒战争
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vs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
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都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的希腊。
最终斯巴达获胜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古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战争给繁荣的古希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导致了战后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危机,整个希腊开始由盛转衰。
意识形态的冲突 寡头制(少数人掌握权力未必为大多数人着想)vs民主制
背景
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雅典和斯巴达曾经结盟,后来联合打败了波斯帝国,后各成立联盟为防御波斯再次进攻
提洛同盟
也叫爱琴海同盟,是希波战争中由希腊的自由城市自愿成立的一个同盟,其目的是共同防御波斯人的威胁。
伯罗奔尼撒同盟
斯巴达也领导其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邻国成立了一个防御同盟
希波战争50年后,提洛同盟已经退化,成为雅典保持和加强其在爱琴海的霸权的权力和强制工具
雅典逐渐把同盟变成了发展自己利益的海上帝国;试图把其他同盟国都降至臣属地位。哪一个造反,就武力镇压,把它当作被征服国,接管其海军,勒索其贡赋。
雅典的手段如此横暴,引起了斯巴达人的疑虑。担心雅典不久就会把其霸权扩张至全希腊。斯巴达领导下的伯罗奔尼撒联盟,是提洛同盟霸权的对抗者。
此外,雅典建立了从雅典到比雷埃夫斯港的一垛“长墙”,城墙将雅典与其海港比雷埃夫斯港连在一起,使得这条对雅典来说俨如“生命之路”的地区不受陆上敌人的威胁。
冲突的根本原因
雅典的力量在不断增长并引发斯巴达的恐惧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
The idea of Thucydides’ Trap warns that all rising powers threaten established powers. As China increases its power relative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 theory argues, the two nations are inevitably set on a collision course toward war.
导火索
斯巴达势力的内部出现反对派,即:米加腊退出伯罗奔尼撒联盟,投靠雅典。
军事比较
雅典,最大的海上霸主,主要依靠他的海军和同盟
三列桨战舰和爱琴海地理
斯巴达,陆地国家,长处在于它们的长矛兵
还有大量黑劳士奴隶配合作战;军事力量强大
过程
公元前431年初,从底比斯人同普拉提亚人的争端开始,斯巴达同雅典之间的和约就被彻底撕毁,希腊两大强国之间争夺霸权的战争正式展开。
斯巴达的战略是发挥陆军优势,并鼓动提洛同盟成员国叛离,达到其削弱和孤立雅典的目的。
雅典执政者伯里克利的对策
陆上取守势,海上则取攻势,派舰船侵袭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地区,鼓动希洛人暴动,逼敌方求和。
雅典人也在举行公民大会。伯里克利在会上劝大家把郊外的财产迁入城内,固守城垣。
第一年
斯巴达军队推进→雅典人将财产转移至城内,坚守不出→斯巴达人怒,破坏平原→雅典人强烈要求打出去,伯里克利一面坚持不出战的策略,同时加强城防工作;另一方面,经常派骑兵出击,防止敌人破坏雅典近郊的农村→斯巴达人在阿提卡一直驻留到军粮不济的时候,才撤退回国
雅典方面绕航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舰队,则仍沿着海岸线航行,在适当的时机,他们就上岸,攻城拔寨,获得不少胜利
进行战争的同时,雅典人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同色雷斯和马其顿订立了同盟。
夏季,雅典人把厄吉那人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女逐离家乡,把战争的主要责任归咎于他们
斯巴达划出一块地方给了无家可归的厄吉那人居住
第二年
公元前430冬天
伯罗奔尼撤人大惊,慌乱之中一些船搁浅了。雅典人受到鼓舞,增强了信心。他们俘获了6条敌船,夺回了自己的被敌人破坏了的船。
此后不久
斯巴达人的强行登陆没有成功,在海战中也失利,便要求暂时休战。然而,休战的时间极短。战斗似乎要无限期地延续下去。最后,在美塞尼亚人的帮助下,雅典人终于逼迫粮食不济、精疲力尽的斯巴达人投降。
雅典人终于逼迫粮食不济、精疲力尽的斯巴达人投降。持续了72天的战争,从海上打到陆地,雅典人的损失微乎其微
公元前423年春,斯巴达人与雅典人签定了休战一年的和约。
公元前422年
在斯巴达国王普雷斯托安那克斯与雅典将军尼西阿斯(又译尼西亚斯) 的促进下,和谈从冬谈到春。双方同意将战争中取得的对方的土地归还原主,并交换战俘。在此基础上达成一致,终于签定了保持50年和平的条约,史称《尼西阿斯和约》。
西西里争夺战
概括
公元前415年,雅典已经深陷伯罗奔尼撒战争多年。为了打破战略困局,他们选择主动介入西西里岛本地城邦间的矛盾,进而征服该岛。他们希望切断斯巴达的谷物和兵力来源。但是这次远征,却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灾难性转折。战役的最终失败,也结束了雅典人的黄金时代。
远征西西里,使雅典丧失了最精良的陆军和几乎全部的舰队。此后,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虽然还持续了将近10 年,可是西西里的惨败,已经注定了雅典最后失败的命运。
伯罗奔尼撒人再次派他们2/3的军队侵入阿提卡→雅典爆发瘟疫(疾病造成的痛苦+绝望)→雅典违法乱纪→对伯利克里不满,谴责他劝他们作战
评价
雅典人对自己的同盟者压榨过甚,为他们自己埋下了祸根。斯巴达人用解放他们的口号,轻而易举地就争得了许多支持者。
交战的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在争夺霸权的这场较量中,斯巴达能够获胜,只不过因为其内部矛盾比之雅典相对小
这场战争,使得斯巴达称霸于全希腊,使其寡头政治得以推行;各邦民主势力同时遭到迫害。寡头政治的蛮横统治又引起各国的强烈不满,许多城邦起兵反抗,伯罗奔尼撒同盟趋于瓦解。接着,几个比较强大的城邦如底比斯、雅典又为争夺希腊霸权继续战争。公元前4世纪前半期,希腊境内战火不绝,各邦力量彼此消耗下去,后来终于被早已对其觊觎的外敌马其顿所灭。
给希腊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促使小农经济与手工业者破产,不少城邦丧失了大批劳动力,土地荒芜,工商业停滞倒闭。大奴隶主、大土地所有者、投机商人和高利贷者乘机而入,大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和奴隶,中小奴隶制经济逐渐被吞没,代之而起的是在大地产、大手工业作坊主为代表的大奴隶主经济。
批公民破产,兵源减少,城邦的统治基础动摇了。贫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不满富人和豪强的统治。
大致过程
波希战争后,斯巴达为了与雅典争夺霸权,因此统率其主导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进行了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其中双方几度停火,最后斯巴达获胜。但双方均打至筋疲力竭,结果斯巴达在称霸希腊不久后便被新兴的底比斯打败,其后再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从此走向衰亡
希腊的古典时代(Classical age)
时期
前期
城邦的繁荣昌盛时代
后期
城邦制度则盛极而衰
时间跨度
开始
希腊与波斯的波斯战争胜利后
结束
公元前338年喀罗尼亚战役之后,希腊各邦正式被马其顿所控制
哲学家(一起创立了今天的西方哲学思想;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
Antisthenes(苏格拉底弟子之一)
犬儒主义奠基人
柏拉图(苏格拉底学生)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