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刑法 第一章 绪论
2022法硕(非法学)思维导图笔记,刑法的目的是决定刑法的任务,刑法的任务要求刑法发挥作用,刑法发挥的积极作用内容是刑法的机能,作用发挥的时间地点是刑法的效力,对刑法的作用有争议引导出刑法的解释。
编辑于2021-05-17 09:41:52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二章 刑罚消灭制度的思维导图。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祝大家考试顺利~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一章 刑罚执行制度的思维导图。本思维导图的主题是刑罚的执行,包含减刑和假释两部分,并进一步说明它们各自的对象、条件、限度、区别等知识要点,贴合法考考试要点,欢迎采纳!一起学习吧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犯罪概念的思维导图。犯罪指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犯罪概念一般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混合概念。中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混合概念,也就是指触犯了法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二章 刑罚消灭制度的思维导图。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祝大家考试顺利~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一章 刑罚执行制度的思维导图。本思维导图的主题是刑罚的执行,包含减刑和假释两部分,并进一步说明它们各自的对象、条件、限度、区别等知识要点,贴合法考考试要点,欢迎采纳!一起学习吧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犯罪概念的思维导图。犯罪指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犯罪概念一般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混合概念。中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混合概念,也就是指触犯了法律。
第一章 绪论
刑法概述
刑法的概念
刑法的定义:是规定犯罪及其犯罪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的表现形式
刑法典:全面、系统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内容的法典。 正在施行1997年全面修订,与1997年10月1日施行后,又通过11个修正案对其部分内容进行修正。
单行刑法: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后果或者刑法某一事项的法律。 目前唯一生效的:1998年12月颁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附属刑法:经济、行政等非专门刑事法中附带规定的一些关于犯罪与刑罚或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 "非专门刑事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订的《xx法》(狭义法律)
刑法的特征
调整范围的广泛性
调整对象的专门性
刑罚制裁的严厉性
刑法发动的补充性和保障性
刑法的任务和机能
刑法的任务
惩罚任务: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
保护人民、社会和国家
(1)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2)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3)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4)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刑法的机能:指刑法能产生的积极作用
(规范行为)规制机能
(法益)保护机能(法律权益的体现方式:惩罚犯罪)
(人权)保障机能:保障不被错误追究
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刑法的体系
总则和分则
刑法的解释
以解释的效力为标准
立法解释:刑法的立法机关对刑法条文的解释
司法解释: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条文进行的解释
“有权解释”
学理解释:有权对刑法进行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的机构之外的机关、团体和个人对刑法条文的阐释
“无权解释”,靠以理服人,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以解释的方法为标准
文理解释:对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的说明
论理解释:根据立法的精神与目的对条文进行说明
目的解释:根据刑法规范的目的阐明刑法规范的含义
扩大解释:在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窄时,作出比字面含义宽的解释
缩小解释:在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宽时,作出比字面含义窄的解释
类推解释:在一个具体事实与法律规定情况相似,但不能为该法条的字面含义所包容的前提下,以其相似性作为援引某一法律规定情况为依据的解释方法
性质不同
当然解释:刑法规范虽然没有明示某一事项,但依形式逻辑、规范规范目的及事物的当然道理,理所当然地由既定前提推理出某一结论。
性质相同,程度不同
比较解释:讲域外的刑事立法、判例作为参考,阐述本国刑法规定的含义
历史解释:通过对法律文件制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等历史背景材料的研究,或者通过将这一法律与历史上同类法律规范进行比较研究来阐明法律规范的内容和含义
刑法基本原则
概念: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全部形式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
罪刑法定原则
概念: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
内容
法定化
明确化
禁止采用习惯法
禁止类推解释
禁止行为后的重法
禁止不明确的罪状
禁止不确定的刑罚
合理化
体现
在刑事立法方面,刑法总则规定了犯罪的一般定义、共同构成要件、刑罚的种类、刑罚运用的具体制度等;刑罚分则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定刑,为正确顶嘴量刑提供明确、完备的法律标准
在刑事司法上,废除了刑事司法类推制度,要求司法机关严格解释和适用刑法,依法定罪处刑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核心内涵:相似的犯罪有相似的处罚
定义:对人和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人和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核心内涵:量刑时考虑相关因素(罪行、承担责任) 不考虑非相关因素
定义: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内容
刑罚的轻重与客观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相适应,就是按照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实际危害程度决定刑罚轻重
刑罚的轻重与犯罪人主观恶性的深浅、再次犯罪危险性的大小相适应
体现
刑法分则对每一个罪都根据其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规定了相应的法定刑,对重罪适用重刑,对轻罪适用轻刑
刑法总则中规定量刑原则:“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在裁量刑罚时,应尽量是刑罚与具体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罚当其罪。
刑法总则还规定:对累犯从重处罚、不得假释;对未成年、又聋又哑的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自首、立功的人从宽处理;对中止犯处罚明显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对过失犯处罚明显宽大于故意犯等,体现了刑罚与犯罪人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刑法适用范围
空间效力(综合性原则)
(基础)属地管辖原则
领域的涵义
传统领域:领土、领水、领空
拟制领土:航空器、船舶
属地原则的“地”
犯罪行为地
犯罪结果地
二者只要具备其一即可
属地原则的例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
(1)享有外交特权和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高级官员
外交代表、外交职员、参加典礼活动的外国代表
与外交官员一起居住的外交官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
(2)我国刑法不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地区适用
(3)《刑法》第90条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变通规定(暂无相关规定)
属人管辖原则(中国人域外犯)
凡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国外犯罪的,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其他普通公民在国外犯罪的,原则上都适用我国刑法,但犯轻罪(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的)可以不予追究。
保护管辖原则(外国人域外犯)
使用条件
(犯我)侵犯的是我国国家或公民的利益
(重罪)行为人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双方)双方的法律都认定为犯罪
普遍管辖原则
适用条件
是危害人类共同利益的犯罪
我国缔结或者参加了有关国际公约
我国将这种行为也规定为犯罪
犯罪人出现在我国境内
或引渡、或起诉
判断空间效力思考顺序
1、看犯罪发生的地域
2、看犯罪人的国籍
3、看被害人的国籍
4、看是否是国际条约的罪行
时间效力
生效时间
失效时间
刑法的溯及力 (溯及既往的效力)
定义:刑法对于生效以前的行为能否适用的问题(新法能不能管之前的事)
有无溯及力
新法比旧法处罚轻:新法有溯及力
特殊情况
新法比旧法处罚重:新法无溯及力(从旧)
常态
从旧兼从轻原则
适用范围
“未决犯”:犯罪行为出现在新法生效之前,但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
(从旧)对于现行刑法生效以前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适用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 (从轻)但是按照现行有效的法律不认为犯罪或处罚较轻的,适用现行有效的法律
【注意】依据行为当时有效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所谓“处刑较轻”,是指刑法对某种犯罪规定的刑罚即法定刑比修订前刑法轻
跨法犯:指行为跨越新旧刑法规范的情形
新旧刑法觉认为是犯罪,即使新刑法处罚更重,也要适用新刑法,但量刑时,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如果旧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新刑法认为是犯罪,只追究新刑法生效后的部分
司法解释的溯及力
无旧有新-从新
有旧有新-从旧兼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