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第三章课程内容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学第三章课程内容思维导图,包含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的合理思辨、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等。
编辑于2023-12-02 23:32:53课程内容
定义
既包括教材,又包括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规定,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从人类文化遗产中精选出来的、系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总和,并将其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组织与安排。
间接经验: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长期探索形成的对世界的客观认识。主要表现在各学科中,选择的依据是各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
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意义巨大,继承了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使文化不必再经历生产就能够直接的传授,便捷高效。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单靠直接经验是无法达成目标的,是提升自我的途径。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对,使学生亲身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形成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的直接经验在认知的起点上具有奠基作用的,我们在接受新知识时是需要认知结构中有同化新知识的经验,这样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而在没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经验时,一定的直接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直接经验不是最终的教育目的,他只是一种认知手段,要通过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才能对人类的认知水平进行超越。
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宏观:社会大环境背景、学生发展和微观:课程本身组成部分)
学生的需要、兴趣身心发展特征
社会环境已经为学生提供了一部分知识,学校不必再讲述这部分知识,而是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致力于缩小学生目前和未来的差距。
兴趣: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兴趣很重要。
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
社会发展的需要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课程内容要考虑对现在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且教育应该现行先行,不能让培养的人才滞后于社会发展。
课程目标
包括认知情感技能三大领域,是课程编制的重要部分,内容应该与目标达成一致。选择课程内容时要考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泰勒选择课程内容的十原则P79
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终身学习打基础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着眼于学生的兴趣、需要身心发展特点
与生活相联系
注意实用性,既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课程目标是重要的依据,是专家学者结合社会学科学生特点需求提出来的
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泰勒的三原则)
连续性
直线式的陈述主要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重复掌握同一知识技能
顺序性
后面内容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广泛的开展,在更高层次上处理内容。
整体性
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助于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使看法态度与行为统一起来,应用至生活中。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纵向和横向组织
纵向:按课程各要素按事物发展先后顺序排列,从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注意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深度,主要表现形式:分科课程
横向:打破了学科知识界限和传统课程体系,用一定的主题将相关课程要素综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强调知识的广度。具体表现形式是综合课程。
态度:在运用时,根据知识经验的不同性质选用,不可偏废。
逻辑和心理顺序
教育史上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也即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的最大分歧。
逻辑顺序:按照学科本身体系和内在联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重点放在逻辑顺序上,至于对学生是否有意义则不考虑,表现形式为学科课程。
心理课程:按照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安排组织课程内容,重视身心发展规律,兴趣需要,表现为活动课程。
态度:学科体系反应客观事物发展与内在联系,但是课程也是为学生安排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既应该考虑学科本身体系,也应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直线和螺旋式
直线式
将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逻辑前后关联的直线,前面的知识后面不会再重复,主要特征是知识窄而深。
依据:学科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就是直线式行进,顺应逻辑,学习效率提升
评价: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未能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螺旋式
同一内容反复出现,但是逐渐扩大范围加深程度,前面的内容是后面的基础,后面的是对前面的加深,主要特征是知识宽而浅。
依据:人的心理发展就是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适合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
评价: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有助于知识加深。但是耗时耗力,学习效率下降,不利于系统学习知识,只适合低年级,理论性不强的内容。
总结:课程内容组织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接受性,又应该考虑知识的联系性、层次性和完整性。课程内容要保持层次性和开放性,实行不同个性的学生,为地方性和民族性差异留有弹性空间。
课程内容的合理思辨
传统课程内容的弊端
课程繁难偏旧
课程内容缺乏弹性
忽视生活实际,重视课本知识
忽视学生需要、兴趣和年龄特征
新课程内容要求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双基
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加强课程内容的弹性、特色化和个性化
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
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调整(任课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课堂上调试实施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的处理(研究课标的意义策略)
定义: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课程性质、设计的基本思路、课程目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方法的实施,这是国家对学生学习本学科必须要达到的标准的统一要求,也是检查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作用:教师研究课标能够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整体的把握规定内容序列的大致安排,确定教学的大致进度。
措施: 1.研究课程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教学内容、课程目标、要求教学方法和选择联系起来,才能够把握教学的侧重点。 2.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教学内容。 3.新课标富有弹性,我们应该灵活的处理教材。 4.把课标固定的各部分的内容也联系起来整体把握,进行教学设计。 5.也应该了解邻近学科的相关课标。
教材的选择与研究
定义: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用书,会按照学年或者学期分成单元章节或组块
基础教育改革后,允许学校教师根据情况选择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对于教材进行调试,这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除了考虑课程政策上的要求外还要考虑教材本身的内在品质
作用: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沟通交流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措施:1.所选用的教材应该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双基。教师研究教材时,要整体把握内容,明确重点。 2.处理教材不必局限于给定的内容,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考虑学校及学生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更改。
其他课程资源的选择应用
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课程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应意识到自己就是资源的开发者,应该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比如:博物馆、少年宫、科技馆等各种丰富的社会资源;积极利用信息化资源,发挥公众网络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