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哲学导论(1)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哲学导论(1)的思维导图,包含如何理解劳动的教化作用?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如何看待哲学的进步?等。
编辑于2023-12-03 22:39:36哲学导论
第一章节
1.哲学(名词)
2.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3.如何理解“精神之达到自觉”?
4.人类精神达到自觉的基本形态有那些?/哲学与宗教、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5.为何说大自然把人只造到一半就推他上路了?
6、如何理解劳动的教化作用?
7、如何看待哲学的进步?
8、三观
9、常识与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10、纯粹的思
第二章
1.为何说泰勒斯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2.古希腊的宗教和神话为哲学的诞生做了那些准备?
3思考题.哲学思想的民族特征是否排斥真理的普遍性?
第三章
1.本体论(名词)
2.思考题:追问存在问题的根本旨趣是什么?
3.包含在泰勒斯命题中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其后继者如何解决的?
4.逻各斯(名词)
5.为何说巴门尼德是西方本体论的开创者?
6.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7.思考题:旧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在“逻辑同构”观点上的区别?
8.终极关怀
9.思考题:如何理解死亡的哲学意义
10.思考题:为什么对道德法则的敬重要以人的感性有限性为前提?
11.为何说死亡不是自我世界中的一项事实?
12.形而上学(名词)
13.经验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14.按照决定论原理,有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
15.身心问题
16.身心二元论的基本困难是什么?解决这一困难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第四章
1、真理(名词)
2、如何看待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及其人的哲学地位
3、认识论的基本困难是什么?
4、休谟问题
5、康德如何解决休谟问题的?其关键点有哪些?
6、理性的隐秘判断(名词)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
哲学导论
第一节
1、哲学的定义
(1)来源:西周用哲学翻译philosophia一词
(2)本义:爱智慧;爱何义?智慧何义?
爱——追求、探究,而不是拥有对原初的、终极问题的思考
智慧——区别于常识,是一种真理,哲学作为一种反思活动,其对象是关于精神自身、关于文明之根基的知识,智慧就是精神之达到自觉。
2、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联系
(1)都是对常识的超越,而不是常识的延伸。这种超越性表现在:
超验性
概念性
无限性
可批判性
(2)都是以概念思维的方式去把握、认识世界。
(3)都是理性的运用,但其产品不同;
区别:
科学
(1)关乎经验,具有确定性、可验性,可以提供有效的、实际效用的知识。
(2)是理性将自身运用在具体的经验对象上,以便于得到普遍有效的知识。
哲学
对智慧/思想的反思
基础:基于思辨/反思
根本区别:在于哲学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当做问题来研究,而科学是将存在于思维作为无条件的前提。
对象不同
哲学——整个世界;科学——以自然为主
产品不同
哲学——思想;科学——科学知识(关于对象的真理)
研究方式不同
哲学——思辨活动;科学——理性的推理,是实证的方式;
3、如何理解“精神之达到自觉”?
(1)哲学是关于对思想/精神的反思,即让本己活动在人的文化创造中的精神去认识他自己,即精神达到自觉。
(2)哲学作为这样的思辨活动,其产品不是经验性的,而是关于精神自身、关于文明之根基、关于人的文化创造的原动力的知识,即智慧,智慧就是关于精神之达到自觉。
(3)达到自觉的基本形态:哲学、宗教和艺术
4、人类精神达到自觉的基本形态有那些?/哲学与宗教、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艺术
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关照文明体系的内在的人性质素;
宗教
以人性的质素表象为一种超验的神性;
哲学
将人性质素作为人类文明的意义基础,将其阐发为“纯粹的思”
(2)联系
都是人类精神达到自觉的基本形式
哲学与宗教
从纵向上看,哲学脱胎于宗教
从横向上看,二者都是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世界观
哲学与艺术
二者都对审美世界进行追问
5、纯粹的思
(1)纯粹的思即哲学之思,是相对于经验的思而言的,经验的思是对具体事物的感悟和认识;
(2)而哲学的思思对经验的思的再反思,即思想思想本身;纯粹的思所达到的结果就是精神达到自觉。
6、为何说大自然把人只造到一半就推他上路了?
(1)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说
高度专门化的器官构造及其适应一定环境条件和生活的能力,是物种完善性的标志。与动物相比,人类的器官未曾达到高度的专门化,在本能装备法米娜也较为贫乏,故而作为一个物种,人具有未完成性;
(2)从人类精神层面来说
大自然让人自己完成的另一半即:根据外部条件去形成、改变自己的生活类型,以达到适应外部条件。这个工作即文化--文明的创造活动。
(3)Hence.
7、如何理解劳动的教化作用?以及自然意识如何在此作用中上升为精神?
(1)教化(词义)
本义是构成、塑造,还有修养、文化之义;
(2)特点:
教化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本身。教化不是发展某种被给予的东西,而是无中生有;教化的结果具有自主性。
(3)劳动的教化:
劳动通过对于对象的否定而构成自身持久的形式,使意识能够直观自身,成为自为的意识。故而意识便能够自由的对待对象,并在关照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主体性地位,这一结果的意义就是教化。
(4)上升为精神:
在劳动的教化作用中,意识通过;劳动对劳动对象进行否定,进而达到自我意识,成为自为的意识,这就与自然的意识相区分而上升为了精神
8、劳动与本能活动的区别(结合黑格尔的材料)
联系:二者都构成了对现成对象的否定。
本能活动:对对象的否定是直接消灭掉对象以满足自然的欲望;
对象随着欲望的满足而消失
劳动:对对象的否定是欲望的节制或限制,是推迟欲望的满足,劳动是陶冶和塑造事物,而不是单纯的消耗事物。
对象在陶冶过程中构成了自身持久的形式
9、如何看待哲学的进步?
(1)与科学的进步相比,哲学的进步是不同类型的进步
(2)哲学的进步不在于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在于问题的提法的改变,这直接导致理解哲学问题的境界的提升。这意味着对既有的文明尺度作新的审视,使构成对文明尺度和终极规范的追问。
10、三观
世界观
是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世界观决定了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不是人在世界之外去关照世界而形成的关于世界的知识;
人生观
是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人生目的、意义等的看法和理解,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内容包括幸福观,生死观等。
价值观
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是世界观的一部分;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是决定人的好坏的标准。
历史观
是人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看法,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对哲学基本问题子啊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11、哲学与常识的关系?
(1)常识与哲学
哲学
常识
定义:是人类把握世界最基本、普遍的方式,常识是普遍\平常但又持久、经常起作用的知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手段。
特征:具有描述、解释世界的功能,还有约束、规范人的 思想行动的价值规范功能
(2)区别
常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
常识来自于经验,适用于经验,但不能超越经验;而哲学的本质特性之一在于超验性。
常识的表象性与哲学的概念性
常识对经验的依附性集中表现为思维的表象性,而哲学——概念性
经验的有限性与哲学的无限性
常识——面向有限的经验;哲学——面向超验,以超验的无限性去看待有限的经验。
经验的非批判性与哲学的批判性
(3)如何理解“哲学常识化与常识哲学化”
哲学常识化:是以哲学、科学变革、更新常识,使哲学成为人们普遍认同和遵循的常识。
常识哲学化:即用经验常识去看待、理解和运用哲学。
二者根本区别:
哲学是对常识的超越,而不是常识的延伸和变形,超越主要指性质与功能的改变。
主题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