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 》思维导图
内容包含中国文化中的中日关系与日本形象、唐前的倭国形象、唐代的日本形象、元代的日本形象等。
编辑于2023-12-05 22:32:24《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 》
中国文化中的中日关系与日本形象
中国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的构成
异国形象:中国的历史文献与诗文中大量记载了周边民族的风俗与生活,在这些记述中形成了异国形象。日本形象就是其中一种。
地理与异国形象
地理位置是决定性因素
与阴阳五行说联系起来
方物与异国形象
贡使贡献的方物表明着朝贡的政治关系,实际上是在掩盖政治关系下的贸易关系
方物代表文明程度
风俗与异国形象
异国形象研究核心:集体形象
民风民俗是是否文明的重要标尺和总体了解异国的便捷方式
人文与异国形象
人文是形成异国形象的重要因素,是形成野蛮形象还是文明形象的关键因素
基本因素:诗文和书画
交流始于唐代延续至晚清
主要通过中日文人与僧侣进行:诗酒酬唱,赠书送画
日本形象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中日交流是日本形象形成的前提
中日的政治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
官方关系
民间交流
佛教僧侣的交流
海商的贸易活动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质化和同质化
中国文化是日本形象形成的基础
日本形象形成的内在原因是中国文化自身
影响最大的因素:中国的道德伦理观念
文化中心主义
唐前的倭国形象
唐前的中倭关系
初始阶段的中日交流: 先秦时期:朝鲜的间接关系 中国历史文献明确记载中日最初的交流始于汉代,通道主要是“丝绸之路” 中日关系得以发展: 魏晋南北朝:《三国志》邪马台与魏,政治需要与“朝贡” 再一次恢复交通关系:隋统一中国
中日交流方式:移民
“岛夷卉服”与原始的人类
“岛夷”“卉服”与倭
“岛夷”与倭国
木棉
“卉服”与倭国的方物
野人与仙人:实像与虚像的交响与演进
原始野蛮,鸟形兽语的形象
儒学
木棉意义的转换与孝让之国
卉服与长生
《后汉书》中的倭国:仁者形象与长寿之国
仁者形象的倭国:好仁柔顺,长生多寿
《汉后书》对周边民族的初步认识 倭国与东汉建立正式的官方关系
《后汉书.东夷传》
君子不死之国与倭国
长生不死与言人好生的关系 仁者长寿
人类形象的倭国与虫兽形象的蛮狄
《后汉书》中的南蛮与东夷
仁者形象的成因:东方属木俗仁,孔子欲居九夷
中国文化的地理观与仁的关系
《礼记.王制》的思想是描绘东夷形象的思想基础
东方属木,东方有仁气
孔子居九夷说
《三国志》中的倭国:走向文明的人类形象
政治形象:礼仪之邦的倭国
《三国志》文献意义
不平等的关系,政治意义大于经济关系
范晔《后汉书》的倭国传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魏与倭:朝贡臣属关系
异俗形象:文明与野蛮之间
日本的风俗形象
尊卑等级,奇风怪俗
异类化
倭人的衣着:原始野蛮的形象
倭人的饮食习俗
食生
人类文明的标志
赤足
地理形象:地无良田与森林丰茂
豫樟,楺枥,投橿,乌号,枫香,筱,桃簳
想象中的仙姿仙态
从“不死之国”到道教仙境
君子国,不死之国与君子不死之国
《山海经》道家仙境
《后汉书》仁与不死
东方神山与倭国
“不死之国”的姓氏与倭国的姓氏
仙人形象:扶桑与不死草
扶桑与倭国
长生不死草与倭国仙境化的原因
徐福东渡
原因:地理位置,姓氏,道教方术,遥远距离,地理位置相近,忽略对象的单向想象
异称种种:异称与日本形象
四种名称: 与道教仙境相关 与“日”有关的异称 以“东”字命名的异称 与道教仙境,地理位置没有关系的异称
兽类形象与文化中心主义
兽类形象的倭国:人身狗头,其声如吠
外形及服饰
饮食不洁
兽类形象
女国想象
男人形貌
女国食物
兽类形象的成因:中国文化中心主义
负面的东夷观
他者化
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华夷观
唐代的日本形象
唐日关系的一般状况
唐日使节的往来与贸易
600年厩户太子建立隋日关系,630年苏我虾夷,高表仁,栗田真人
遣唐使,朝贡,通商
唐日文人的友好往来,是唐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日的第一次战争
白江口战役:为了新罗的统一战争
唐朝与新罗VS日本与百济
唐军最终的目的是消灭高句丽
唐日关系≠唐韩关系,唐日关系一开始就不是朝贡关系
唐代的航海技术与航路
唐日直航,多体船
三月,五月,秋季
黄金时期
与中国无异的人类形象
人类形象:真挚友情,精美方物,自然山水日本的自然山水形象
友人与人类形象
作为异类的日本形象逐渐消失,完全变成了人类形象
送别诗
日本人的形象从仙人,兽类到人类的转变,主要是通过友人的形象完成的。
方物中的人类情感
方物中的人类形象是以日本人的生产和工艺的水平为根据形成的
方物代表的技术也是日本民族文明的标志,对于方物的肯定就是人类化的表现
唐时日本的实用技术
雕刻技术和造纸技术
日本的自然山水形象
日本成为山水得象征物
从异类到人类的成因:儒学,佛教与自我复制儒学风教是日本形象转变的原因
儒学风教是日本形象转变的原因
佛教是日本形象改变的原因
自我复制的人类形象
宋代的日本形象
宋日关系的一般状况
九世纪后期开始民间贸易的往来代替了官方的来往:民间商船 战乱严重破坏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也破坏了宋日贸易
宋日的官方关系
遣唐使之后,日本与中国的官方关系处于停顿状态
日本文人僧侣来宋
宋日的贸易关系
在四明(宁波)设立了管理贸易的机构
民间贸易是宋日交流的重要渠道
禁止与日本贸易
日本,高丽大量购买中国的铜钱
宋日贸易的重要社会问题
佛教的宋日关系
佛教僧侣的交流又是一条宋日交流的通道
“贡方物”成为了僧侣的个人行为
日本僧侣:诚寻,寂照,奝然
入宋僧:偷渡,海商,漂流者
万世一系的理想与器物精良的日本
理想与鄙陋:万世一姓,良好风俗与鄙陋淫俗
社会政治
日本:一姓相传,万世一姓的儒家理想形象
万世一系的理性政治形象只存在于宋人想象中的虚像
日本历法与中国无异
政治与风俗是国家形象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尺
民风民俗
良好古朴,似乎尚存尧舜时代的古风
欧阳修《日本刀歌》
宜种五谷
四季寒暑亦类于中国
热爱和平,不喜战事的民族形象
仁者日本的延续
怪异风俗
没有医药,患病则裸身淋水,向神祈祷
“度种”
僧人与奸商:儒雅诚挚与丑徒恶类
儒雅诚挚,信守诺言的倭僧
神佛之国的形象
宋诗:表现日本僧人对佛教的情感,刻画了为佛教献身的精神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的安觉,刻骨修佛
楼钥《天童山千佛阁记》中的入宋僧荣西,诚于佛教,一诺千金
楼钥《灵芝律师赞》中的俊芿,佛法严谨,善于绘像,多才多能
入宋的僧人是宋代理学的最早传递者
长寿者:瓦屋和尚163岁,“不死之国”形象的延续
日本奸商形象
海商繁荣:实则是宋日铜钱交易的繁荣
特点与成因
瞬间的暴利
铜钱
新鲜之物:荔枝
倭商的勇悍与奸滑
冒犯朝廷商贾条律,不惜生命之危,奔走贸易
分批入船,逃避检查
不平等的交易
以土换金
方物与地理:珍宝之国,器物精良与天地极处
珍宝奇物之国日本(日本地理形象的伸展)
想象类
如意宝珠
“山鼠”
海上贸易动力之一
现实中
日本木材
日本栗子
珍味
日本菜肴的烹饪方法
脍
日本食物:鳆鱼
历史与传说
王莽饮酒食鳆鱼
曹操铜雀台
刘邕食疮痂
天地极处与日本的地理想像
超现实的想象:三神山想像
器物精良的日本:倭刀与宋代文人
器物精良的日本形象形成于宋代,是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日本形象之一
日本刀
倭刀
民间贸易
器物的精良与否反映日本民族的民族性
日本扇
中国文学题咏的题材
贡品→市场贸易
诗文书画是文化形象的标志
诗文日本:士工词藻,珍书丰富与雕刻肤浅
宋代的送别诗
送别日本僧侣
友情是宋日僧人诗文的基本主题
侧重描绘工于词藻的日本集体形象
欧阳修《日本刀歌》
日本存有逸书
日本文士仰慕中国文学,日本举国求拜萧颖士为师的唐代佳话
宋人对日本文学的评价
充分肯定日本文学取得的成就
矛盾的东夷观
没有完全消除蛮夷日本的形象,总是带着文化的优越感审视东方邻国
书画日本:精于书法与拙于绘事
日本书法
觉阿,寂照善书
日本画
宋徽宗收藏题字日本画
中国文人评价不高,是因为日本国画设色浓重,有多用金碧
元代的日本形象
元日关系的一般状况
元日对立的政治关系
元朝派遣使节到日本,希望建立官方关系,但日本没有理睬
内部对征倭战争的两种态度
积极主张征倭
元朝皇帝-最坚定的征倭者
理由:天下归顺
征倭之战
1274年第一次征倭战争,元军败 1281年第二次征倭战争,元军败
高丽国积极参与征倭,原因在于借征倭之名,扩张高丽的利益
反对征倭
理由:劳师袭远,害民伤财 认为日本是小国,无论征倭胜败是否,都没有多大意义
主张说服日本
元日僧人,海商的交通
佛教
赴日僧人:一山一宁,惠日,永玙
目的:朝圣地,游名利,游历名川大山,收集佛典文物 学习建筑,艺术,书法,绘画,印刷
贸易
互市
原因:利用互市,诱使日本朝贡,以求建立两国关系
海商交通
目的:刺探中国的军情
收购铜钱
生活用品
元代的倭寇
始于元代,盛于明代
原因
通市
元兵久无战事,日渐驰懈,毫无战斗力
管理元日贸易的部门不能公平对待倭商,而且还试图抢夺倭商的货物
满足日本高层武士奢华的生活
倭寇的非类形象
勇顽日本:柔顺的想象与说服的失败
元代初期的文学作品
《后汉书》柔顺的仁者形象的延续
王恽《缓远征》
日本人以为元蒙统治者乃是狄蛮,而非中华的真正继承者,这是日本幕府不愿与元蒙建立官方关系的原因之一
包含着儒家正统思想因素
蕞尔日本:丑化的非类与最初的“小日本”
倭寇之患感受到了不同人类的非类性,仁者日本的形象荡然无存
非类的意义主要在伦理方面,而不是倭人的外在形体方面
倭寇影响到了文人的创作和阅读
丑化日本形象是此类文学作品的特征
“蕞尔”日本主要情感是蔑视
弱小贫穷与强悍凶蛮的形象
“蕞尔”日本不仅指地理面积的微小,主要是指强弱对比意义上的弱小
英雄人物:谔勒哲图,完者秃
贪得无厌,强悍无礼的盗匪形象
作为人类形象的理想化
倭僧天伦:人不恶,天性良的理想形象
深情友情是酬唱和答之作的基本主题
铦仲刚与人不恶,天性良的日本形象
日本的集体形象与友僧的个人形象
人不恶,天性良的集体理想形象
儒雅温婉,诗文风流的铦仲刚形象
身心澄明的禅僧与人间天伦的情感
僧侣的形象特征
佛教境界的高深,体悟佛法的真诚,不染尘俗的心境,与青山秀水,白鸥飘云相亲
天伦不灭的特征:人间的友情,故土的乡情,往来的书信
僧侣的形象特征与人不恶,天性良的关系
天伦未泯的倭僧
禅僧人间的友情
日本诗画:文明之国的形象
对日本文学的评价与描述
才华横溢的倭僧形象
历史悠久,丰富古老的文化形象
日本的书法与绘画
书法
陶宗仪《书史会要》首次介绍日本假名及其书法
绘画
题画诗
海商与方物:异国性,广告性与贸易的繁荣
元日贸易与日本海商的形象
各种日本方物极具文学的形象性艺术性具有了广告的效用
货通宜舶富
日本方物的形象性,广告性与元日贸易
异国色彩
贡性
物质直接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也就会影响人们的情感意识。
质优精美的方物会给人带来愉快的情感,也会被描绘成美好的形象,成为令人愉悦的情感寄托物。由此形成对于那个民族的美好印象
日本扇,日本纸张,日本墨
明代的日本形象
明日关系的一般状况
明日的政治经济关系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由此进入中日关系的新时代
经济利益是最重要的因素
明朝政府考虑的是着政治利益,日本幕府更重视经济利益
倭寇的侵袭
倭寇是明代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
倭寇是由日本渔民,农民,商人,武士等武装起来的组织
幕府与地方武士限制倭寇的活动,是希望能够保持与明朝的良好关系,以求得更大的利益
明日战争
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战争是震动整个明朝的重大事件
侵占朝鲜以此打开通往明朝的通道
万历二十年明政府决定派援军击退倭军,结果被倭军击溃
由此两国进入了议和与战争交替进行的时代
因丰臣秀吉病死战争结束
明军的无能
海上交通发展的结果
日本造船的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使倭寇和倭军基本能够实现扩张的目的
“奴”“寇”之间的异类关系
异类:愚蠢的奴才和狡黠的枭雄
倭奴:愚奴与枭雄
愚奴
明代倭寇形象:丑化与他者化
李攀龙《东光》
不平等的朝贡贸易关系的本质
“倭奴”成为倭寇形象的最重要的定位词汇
最早使用于南朝,范晔《后汉书》
“倭奴”:倭国之奴,即倭国的附属国,从《隋书》开始倭奴成了倭国的异称
强烈的歧视之意
因倭字不雅而改国名成了定说
朝贡与否是日本形象形成的最重要的根据
枭雄
狡诈阴险,而不是愚蠢的形象
傲慢不恭,傲慢不知礼仪,不肯朝觐
倭奴:小丑跳梁的异类形象
小丑形象的日本是倭奴形象的延伸
奴才与贼寇两种形象时时交织在一起
强烈的异类性
明代文学中异类形象的日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突出
壬辰战争
兽类:仁义尽失,惨无人道的倭寇
倭寇禽兽化是明代文学中日本形象的主要特征之一
根据
倭寇惨无人道,仁义全无,给中国东南百姓带来了悲惨的灾难
倭警
基本主题:灾难
《筑城谣》
《王爪谚》
《赏火谣》
贞女烈妇
给文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明代小说的倭寇形象
明中叶洪楩的《清平山堂话本》
最早提及
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杨八老越国奇逢》
较早的倭患题材小说
小说情节构思的非虚构性
倭寇劫掠的时间与地点的史实性
场面细节描写的史实性
英雄之师,懦弱之师与倭寇横行的原因
英雄之师的明朝官军
中国的官军与百姓英勇抗倭
抗倭英雄:戚继光
消灭倭寇的胜利喜悦是诗人创作的重要题材
胜利的喜悦是胜利之师的标志
明人在政治上不能正确客观的认识事实状况的缺陷,出于报喜不报忧的政治心理,编造出了很多胜利的骗局
怯弱之师的明朝官军
《海寇》《官军来》海上纪事十四首
百姓的悲惨,官军的无能,倭寇的凶残狡猾
倭寇横行的原因
明朝官军的问题
直接原因:自保官职
深层原因:官军没有战斗力
奸商倭寇的勾结与防御
奸商
刁民恶徒
明日朝贡与贸易的关系
原因
明代交通工具已有了较大的发展,日本的贼寇容易成为海寇
明日的朝贡已经变质,几乎完全成为了贸易的关系
朝贡与否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中日关系的方式与日本方面的欲望得到满足与否
物质关系又直接决定了倭寇的形象
侵略朝鲜的壬辰战争
未经异类化的日本形象
使节与僧侣:天伦未泯,仁义尚存的人类形象
仁义尚存的人类形象
是否存有仁义是能否作为人类形象存在的根本准则
立恒中,喜上人
异国意识
乡思
异国界限的模糊性
共戴日月,同为一家,华倭无异的日本集体形象
日本使节僧侣与战火的隔离
送僧归日本
基本主题:深情,佛法
日本使节
描写的是友好使者的形象,或是超越两国,执着求佛的佛僧形象
学僧的形象:书画精妙与鸟言侏离
日本的书画
诗书画乐的评价是倭僧个人形象的组成部分
雪舟等扬
倭人重金收购字画也表现了日本文明民族形象的一个侧面
日本的诗文与诗僧的形象
日本的形象是与诗僧行形象结合在一起的
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程度,往往是通过文学来表现出来的
文人直接评价日本文学
陈元赟评论石川丈三
文徽明
日本的山水形象
“日本东”
白樱花
方物的流行与富有的日本
精美的倭扇:不可阻挡的流行与富有的日本
倭扇的流行
文人及女性的喜爱
物质的流行对传统民族习俗的征服,倭扇的流行很好的说明了物质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仙人仙境是日本作为异国形象的固定标志之一,仙境仙人是倭扇诗的主要内容
对倭扇贸易的批判意识与奸商的形象
王绂《倭扇谣》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抵制日货
以倭扇换古玩简直是以黄土换黄金
倭寇的负面形象对于产生抵制倭货的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倭扇的流行是以不平等的交易为背景,然而一些文人的批判意识来自于对传统的怀念,而不是对倭扇本身的抵制
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
《玉坠扇歌》
倭扇与富有的日本形象
“珠宝之国”到“富裕之国”
“富倭子”
方物的流行:异国形象与方物品种的选择,扩展
从倭刀到倭剑,裁刀
倭刀不是稀奇之物,官差佩刀
友人之间平常赠送的礼品
器物精良的形象
日本的方物决定了文学中的日本形象,同时文学中的日本形象又对贡品方物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互动的关系
贡品的选择是与中国文学与文化中的日本形象息息相关,贡品也是日本形象的一部分
倭砚与家具
需要工艺技术的制品
多与金玉相关
日本玉棋
倭漆器具
书橱
日本的珠宝
日本被想象成珠宝金玉之国,但这只是想象的乌托邦,与日本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
清代的日本形象
清日关系的一般状况
清初中期的中日关系与海商的交通
锁国政策,无意建立关系
清初实行海禁原因
忧虑台湾的郑成功与大陆联合抗清
康熙平定台湾之后决定废除海禁
清代贸易
铜
金银
中日文化交流
朱子学
心学之说
主题
水户学派
朱舜水
考据学
顾炎武,戴震,钱大昕
多用于国学研究
主要思想:尊王,反对幕府
直接交流较少,主要是以书籍交流
清后期的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进入逆转时期主题
鸦片战争之后
认识到明治维新的重要意义
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学习日本的先进文化技术
中日关系交恶,官方民间交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密集
各个层面人士
中国人摆脱上国的心态,真正认识邻国日本的起点,开始全面了解日本的历史和文化
清代小说中的倭寇形象
丑类日本:从“小丑”到“凶丑”
倭寇的丑类形象:从“小丑”到“贼丑”,“凶丑”
情节化方式塑造丑类化的倭寇形象
《绿野仙踪》
强调了丑类的意义,淡化了由“小”产生的弱小形象
用词的变化也说明了倭患过去之后,清代文人更为清楚地认识到了倭患的严重性
《野叟曝言》
以学问为小说是清朝的普遍现象
丑类化是清代小说描绘倭寇的主要方法
外貌形象的丑类化
兽类化或妖魔化
品性方面的丑类化
倭人丑陋的性格
勇猛凶悍的倭将形象
《说唐》
面对倭寇只能以诡计取胜
明代中国人心理意识的延续,反映的是明清两代中国人对倭寇的意识情感
明代嘉靖年间的倭患小说
《绮楼重梦》
夸张倭将的力量最终还是为了表现中国将帅的力量,其中不无对倭寇的恐惧心理
《雪月梅》
《玉蟾记》
从一个没有军队,任人捉虏的弱小形象,到跳梁小丑,再到真正的强敌这是中国文学中日本形象的质变
假倭的形象
被逼无奈充作倭寇的中国人
归顺倭寇的中国强盗
“汉奸”
假倭是地地道道的奸恶之徒,毫无正面的色彩
《绿野仙踪》
汪直,徐海,陈东,麻叶
淫倭形象:奇淫无比的倭人
品行丑类化
情节的模式化
淫欲是倭寇将帅的第一欲望,其他要求都要服从第一欲望
《雪月梅》
《女仙外史》
《绮楼重梦》
《野叟曝言》
日本方物
倭扇
日本的色情文化更开放一些,能够堂堂正正地进入人们的日常视野
中国的色情文化基本处于隐形状态
文人与妓女谈恋爱
倭寇外貌:形貌俊美与官逼倭反
外貌俊美的倭王倭后
脸谱化手法
以貌取人
《玉蟾记》
百花娘娘
《绮楼重梦》
倭王与倭后的外貌并无异类化
中国人的蛮夷形貌观
蛮夷必然长得像猩猩猴子,是还没进化好的禽兽
穿戴兽皮羽毛的“岛夷卉服”形象逐渐淡化,几乎抽象化为了蛮夷的代名词
倭人有正面与反面的两种形象
倭患的内因
倭患的最初起因不在于倭人,而在于中国自己的内部
官逼倭反被认为是倭寇作乱的原因
倭寇之患尚可逃避,污官之贪无可逃遁
《玉蟾记》《三国志》
正面形象
中国人与倭寇联姻
《绮楼重梦》《玉蟾记》
清代文学中的日本方物
普通方物:突破器物精良的日本形象
日本马
《绮楼重梦》
日本马被描述为良好
中日没有建立朝贡关系,日本方物主要通过贸易流入中国
日本山茶花
海商的商船带入中国
新的贸易引起了中国文学中的新的日本形象
异国形象的形成可能来自于异国人物或事物的不同特色,或来自于人为的异国想像
日本绣球花
日常生活化
藤笠
倭漆器具
倭缎形象:方物的仿造与异国形象的淡化
倭缎
宫廷,权力的象征,其次是财富的象征
奸臣贪官的形象的一部分
高贵与富有的标志,同时也是奢靡与邪恶的象征
倭缎完全中国化
异国方物的普及化是消淡异国意识和形象的主要方式
《儿女英雄传》:倭刀与女侠
倭刀的精良:倭刀成为女侠手中宝刀的条件
中国的倭刀文化
宝刀形象的恢复和极高的知名度,为倭刀从解差的手中之物转变成侠义英雄的手中宝刀扫清了障碍,倭刀终于成为了侠义小说的主角
《儿女英雄传》
“侠”是“以武犯禁”,是法外坚持正义
女侠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核心之一
《日本佩刀歌》
背厚刃薄
倭刀的锋利
倭刀的弯状与制作
女侠
完全男性化的女侠
保持了一定女性化特征的女侠
倭刀的形象:武艺,侠气与情爱
器物精良的日本形象的表现
侠客为民除害,但不以收取报酬为目的,这是侠客形象的一般特征
倭刀与侠气直接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