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学16:寄生虫疾病
根据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第16章寄生虫疾病整理。推荐大家略微修改后再做使用,使用时可收起内容进行自我检测效果更佳。感谢大家的支持!
编辑于2021-06-03 20:42:10寄生虫疾病
阿米巴病
概述
病原体:溶组织内阿米巴
传染源:人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
寄生于结肠,引起黏膜溃疡
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病原体也可以随着血流或以直接侵袭的方式到达肠外器官,以阿米巴性肝脓肿最为常见
病原和感染途径
包囊具有传染性,滋养体可以致病
包囊被吞入以后,抵抗胃酸,进入肠道,经过胰蛋白酶等的消化作用而产生滋养体
滋养体下行到结肠肠腔,定居下来,摄取细菌和残渣为生
某些情况下,这些原虫可以转变为大滋养体,并大量繁殖,吞噬红细胞,引起肠粘膜的溃疡性病变
发病机制
接触性细胞死亡
半胱氨酸蛋白酶:分解ECM
半乳糖/乙酰氨基半乳糖凝集素:黏附细胞
阿米巴穿孔素:使得宿主细胞质膜溶解,形成阿米巴孔
膜结合磷脂酶A:将膜磷脂转化为溶血卵磷脂,为细胞溶解剂
伪足运动及吞噬功能
病变为潜行性,可以吞噬已经脱落和遭到破坏的细胞,从而使得坏死彻底,为液化性坏死
免疫抑制和逃避
降解C3和IgA
机体不能保护和防止再感染
病理变化
肠阿米巴病
好发于盲肠和升结肠,其次是阑尾和乙状结肠,也可发生于整个结肠
急性期
肉眼
肠道粘膜表面形成多个黄色略高于表面的小点,中间有针尖状的坏死和溃疡
随着病原体的侵袭,可形成特征性的口小底宽的烧瓶状溃疡
再进一步,可在黏膜下层形成隧道样病变,外观犹如破絮状
肉眼仅能见到不大的溃疡口,边缘不整齐,周边黏膜肿胀
镜下
肠道病变以组织、细胞坏死和溶解为特征
周边的炎症浸润不明显
阿米巴滋养体可成群或散在分布于坏死组织内,多见于溃疡的边缘和肠道小静脉内
滋养体的形态
略大于巨噬细胞
直径20-60um
圆形或椭圆形
胞膜清晰,核小而圆
可见胞质有空泡,也有被吞噬的细胞碎片和红细胞
临床
肠蠕动增强和粘液分泌增多
出现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
粪便内有大量的粘液、血液、坏死溶解的组织,呈现暗红色果酱样,有腥臭
粪检容易检查到滋养体
全身症状轻微,无发热
少数患者可因为侵袭过深,而引起肠穿孔
如果侵袭了血管则会引起肠出血
病变发展较缓,多形成局限性脓肿
慢性期
可因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而转为慢性
病变很复杂,已经愈合的溃疡又可以再次形成溃疡、病灶还可以扩大
肉芽组织增生、黏膜萎缩或有息肉形成
阿米巴瘤
原因:滋养体反复侵入肠粘膜或合并细菌激发感染
黏膜溃疡形成,伴有肠壁肉芽组织增生过多
形成局限性的包块
容易误诊为结肠癌,好发于盲肠
可有轻度的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等肠道功能紊乱症状
有时会有肠梗阻
久治不愈会形成营养不良
肠外阿米巴病
阿米巴性肝脓肿
最常见的并发症
病原体通过肝门静脉侵入肝中,只有少量细菌可以存活下来
黑巧克力脓肿
见于阿米巴性肝脓肿
病原体溶解组织,使得肝脏发生液化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的肝组织合并出血,使得组织呈现咖啡色
多发生于阿米巴痢疾以后的1-3个月,也发生于数年之后
多为单个,大多发生于肝右叶(体积、静脉分流)
肉眼
脓肿本身形态不典型,呈圆形或不规则形
脓腔内容物稀薄或者糊状,水分吸收以后可以比较粘稠
特征:脓腔的壁上有尚未液化坏死的汇管区组织、血管等,使得壁呈现破絮状
镜下
脓肿壁有尚未坏死的组织
较少有炎症细胞浸润
少量纤维组织增僧
边缘的活组织内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如果继发细菌感染,则可以形成典型的脓肿,此时浸润的炎症细胞多为中性粒细胞
病灶扩大以后,脓肿可以蔓延,形成膈下脓肿、肺脓肿和脓胸,甚至造成胸膜-支气管瘘
阿米巴性肺脓肿
由肝脏病灶穿破膈直接蔓延而来
多发于右肺下叶,单个,与膈肌、肝脓肿相通,脓腔内充满棕褐色糊状物
患者可发热、胸痛、咳嗽、咯血、咳出褐色脓样痰
痰内有病原体
阿米巴性脑脓肿
常为多发性,以大脑皮质最为常见
通常由血液蔓延而来
脑内可见褐色或黄绿色的坏死物
周围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和增生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脓肿壁
预后较差
血吸虫病
概述
多发于亚非拉地区
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多种哺乳类动物都是血吸虫的终宿主
寄生于门静脉系统,大量虫卵沉积导致肝脏的门管区纤维化以及慢性肠道病变
病原及其感染途径
生活史:毛,胞,胞,尾,童虫,成虫
毛蚴在水中进入钉螺,发育成尾蚴以后游出,在水中钻入人体的皮肤
发育成童虫,童虫在黏膜下停留5-6h以后进入血管中,顺着血流遍及全身
只有进入肠系膜静脉的童虫才能发育为成虫,大部分在移行过程中夭折
从尾蚴进入人体到成虫产卵,大约需要3周的时间
雌虫每天产300-3500卵,大部分会随着血流进入肝或者逆流沉积于结肠
发病机制与基本病理变化
各个阶段的血吸虫对人体都有机械性损伤
抗原损伤
肠相关循环阳极蛋白糖GASC-AP
循环阴极抗原CCA
乳抗原M-Ag
可溶性虫卵抗原SEA
为成熟虫卵中的毛蚴分泌
可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
可诱导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IL-4
诱导IgE分泌
IL-5
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生长
IFN-γ
导致局部巨噬细胞聚集,产生肉芽肿病变(IV型超敏反应)
巨噬细胞可产生纤维形成因子,使得成纤维细胞增生和局部纤维化
尾蚴引起的病变
发生于感染后6-8h
尾蚴性皮炎:局部有红色的小丘疹形成,皮肤痒
机理:I或IV型超敏反应
镜下显示局部真皮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有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浸润
童虫所致的损害
发生于感染后1-2周
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以肺组织最为明显
出现咳嗽、痰中带血的情况,很快恢复正常
镜下显示肺组织充血水肿,并有点状出血和血管周围炎
主要是由于过敏反应所致
成虫引起的病变
主要为静脉内膜炎、静脉周围炎和过敏反应
患者出现轻度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肝脾肿大
血吸虫色素为成虫吞噬了红细胞以后珠蛋白的分解产物
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明显,可吞噬血吸虫色素
虫卵引起的病变
分类
成熟
毛蚴分泌SEA,先急性,后慢性
未成熟
毛蚴不分泌SEA,形成不典型的慢性
急性虫卵结节
是一种急性渗出、坏死性病灶
嗜酸性脓肿
中央为虫卵
周围有放射状排列,火焰样嗜酸性的棒状物,称为Hoeppli现象,实际是抗原抗体复合物
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酷似脓肿
是血吸虫病的早期病变
肉眼观察为灰黄色粟粒状或绿豆大小的病变
随着毛蚴的死亡可转变为慢性虫卵结节
慢性虫卵结节
假结核结节
毛蚴死亡以后不再渗出
大量的巨噬细胞浸润,并将坏死物质清除,虫卵崩解,甚至钙化
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
巨噬细胞可演化为类上皮细胞和异物巨细胞
酷似结核结节样改变
纤维钙化虫卵结节
结节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替代,最终虫卵发生钙化
是诊断血吸虫的重要依据
意义
有利于限制虫卵毒性产物的扩散
防止再感染童虫在体内的移行
同时也会使得肝汇管区纤维化和肠腔狭窄
主要脏器的病变及其后果
肠血吸虫病
可累及全部大肠,但是由于成虫偏好于寄生在肠系膜下静脉,因此乙状结肠、直肠比较常见
最初
急性虫卵结节
小溃疡形成,绒布状
黏膜表面有灰褐色细颗粒状隆起,形如砂粒
溃疡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并有点状出血
此时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虫卵可以从肠道排出,因此粪检为阳性
随后
慢性虫卵结节
黏膜皱襞变平坦
斑片状的浅青灰色区域
肠壁纤维化增厚,严重者可有肠腔狭窄
虫卵不容易排出,因此粪检为阴性,需要做直肠黏膜活检压片或或组织检查,找到虫卵即可确诊
晚期
由于成虫不断排卵,肠道呈现新旧病变混合的改变
有的地方黏膜皱襞平坦,有的地方增生纤维化明显,形成虫卵息肉,甚至变成腺瘤和结肠癌
有的地方溃疡形成,有的智能化僧纤维化明显
肝血吸虫病
虫卵一般随着血流栓塞与肝内门静脉末梢的分支
以肝左叶最为严重,与成虫的寄生部位有关
早期
急性虫卵结节
粟粒状大小的灰白或灰黄色结节
镜下
主要分布于门管区,邻近的肝窦扩张充血
肝窦少量单核细胞浸润
肝窦内库普弗细胞增生,吞噬血吸虫色素
窦周隙扩大,充满浆液
肝小叶结构完整,周围的细胞出现坏死
一般不超过六个月,治疗以后可以迅速痊愈,不治疗进展为慢性
晚期
慢性虫卵结节
汇管区纤维增生
干线型肝纤维化
纤维组织沿着门静脉分支分布,呈现树枝状分布
地图状分叶肝
肝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
纤维组织收缩使得肝呈现浅沟纹,分隔成若干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略微隆起的分区,酷似分叶状
脾血吸虫病
脑血吸虫病
肺血吸虫病
肾血吸虫病
血吸虫侏儒症
急性血吸虫病
Main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