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学校
学校
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由管理者(学校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位能部门的负责人员)、管理手段(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管理对象组成
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沟通的内涵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
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传递
控制
激励
情感交流
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正式沟通 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下行 学校组织机构自上而下的命令等 上行 学校组织机构自下而上的指示等 平行 同级机构间的交流、协商 斜向 不同级别机构间的联络、协调
非正式沟通 在正式沟通外的信息传递
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 非正式的接触和聚会 社会传闻
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
主观方面的障碍
客观方面的障碍
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第一、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第二、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 第三、选择最佳沟通媒体 第四、注意信息的时效性 第五、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1.通过绩效可决定工资报酬的级别 2.学校可掌握教职员工的基本素质 3.学校可以获得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工作安排等准确信息 4.学校可以增强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就感
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教学工作管理
教务行政管理
总务工作管理
我国小学管理的方法
行政方法
法律方法
教育方法
经济方法
学术方法
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 3.学校的学籍制度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学校、家庭与社会
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水平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家庭结构、职能、关系、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家庭特点会影响孩子
主要任务: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社会交往、社会道德、社会文化
主要任务: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2.组织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3.为学生培养学生骨干,推动课外活动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
三种教育得相互配合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一般性指导、针对性指导、分类指导、个别指导、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
学校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学校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活动、学校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应利用社会机构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学校文化
含义
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的存在使学校成员是受到规范和影响
学校文化的形成:1.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和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2.学生亚文化,主要来自学生团体的各种习惯等构成的。
从形式分类
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传统 学校仪式 学校规章
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概述
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学校的定义: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校的功能: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实施
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
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学校应具备的条件,为实现以上功能
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的
从制度和组织形式看,规模狭小,制度不完善,不系统,没有统一有序、分工明确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从学校教育机构内部看,活动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和自学,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和质量标准
学校的制度化与现代学制的产生
首先产生于欧洲,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逐步形成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这一发展导致在欧洲形成了所谓的双轨制
广泛发展时期
文艺复兴以前,最早的初等学校
文艺复兴时期,现代小学的前身
颁布普及义务教育的义务教育法,并得到广泛发展
义务教育延长8-9年,延长的即为初中教育
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至高中,形成了单轨学制
单轨学制、双轨学制、分支学制
现代学制变革与学校的大众化
1.双轨学制从小学开始向上逐步并轨 2.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较为成功的形式
我国现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产生,虽经颁布但并未全面实行
1904年1月,《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我国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颁布壬子癸卯学制,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模式
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1958年,为了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动员一切积极因素
1976年,着重重建和发展被破坏的学校系统
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我国现行学制
1.幼儿教育,招收3-6岁幼儿
2.初等教育,招收6-7岁儿童
3.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
4.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学校
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学校与企业的区别
1.设置目的不同 2.调节手段不同 3.与政府关系不同 4.产出不同
学校公益性的两个具体表现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