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逆境生理思维导图笔记
《逆境生理》植物的抗寒性有低温对植物的危害,按照低温程度和受害情况可分为冻害和冷害,以及低温下植物的适应性变化。
编辑于2021-06-14 15:41:07逆境生理
抗性生理通论
概念
逆境(environmental stress):对植物生长和生存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
植物的抗性(stress resistance):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一、逆境对植物代谢的影响
1. 质膜损伤
膜脂相变
膜透性增大,物质交换平衡打破,原生质停止流动
膜结合酶活性降低
膜蛋白损伤,-SH 形成-S-S-
2. 活性氧伤害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指性质极为活泼、氧化能力很强的含氧物的总称
如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脂质过氧化物(ROO-)等
活性氧对植物的伤害
(1)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
(2)生长受抑
(3)损伤生物大分子
(4)诱发膜脂过氧化作用
膜脂过氧化:生物膜中不饱和脂肪酸在自由基诱发下发生的过氧化反应
膜脂过氧化链式反应
3. 代谢失调
(1)水分代谢失调
吸水量↓,蒸腾量↓;蒸腾大于吸水,含水量降低— 萎蔫
(2)光合速率下降,同化物形成减少
(3)呼吸速率的变化趋势
呼吸下降—冻、高温、盐、涝害
呼吸先上升再下降—冷、旱害
呼吸明显升高 — 病害
(4)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
合成E活性下降,水解E活性增强
淀粉、蛋白质等大分子化合物降解为可溶性糖、肽及氨基酸等物质
二、植物对逆境的适应
避逆性(stress escape)
缩短生育期
御逆性(stress avoidance)
形态结构特征
耐逆性(stress tolerance)
忍受逆境而不受永久伤害
植物对逆境的适应
形态结构适应
生长发育调节
生理适应
1.生物膜的应变
膜脂碳链越短,不饱和脂肪酸越多,固化温度越低,抗冷性越强
膜脂中磷脂(磷脂酰胆碱等)含量显著增高时,杨树、苹果抗冻性增强
叶表皮细胞的饱和脂肪酸多,抗旱性强
2. 活性氧的清除(抗氧化系统)
酶促系统(保护E体系)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线粒体内膜呼吸链是植物体内产生O2 -·的重要来源
抗逆性强的植物在逆境下SOD活性降低幅度小或保持相对稳定,避免或减轻了活性氧引起的伤害
过氧化物E(POD)
H2O2使卡尔文循环中的酶失活。高等植物叶绿体内H2O2的清除是由具有较高活性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E(Asb- POD)经抗坏血酸循环分解来完成的
过氧化氢E(CAT)
主要存在于过氧化体中,负责过氧化体中H2O2的清除
非酶促系统
抗坏血酸(Asb)、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维生素E(VE)、类胡萝卜素(Car)、巯基乙醇(MSH)、甘露醇等
3.逆境蛋白
(1) 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在高于植物正常生长温度刺激下诱导合成的蛋白质
HSP家族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伴侣蛋白
HSP在抗热性中的作用
Ø 维持变性蛋白的可溶状态或使其恢复原有的空间构象和生物活性
Ø 与一些酶结合成复合体,使酶的热失活温度明显提高
植物对热激反应非常迅速
(2 )低温诱导蛋白(抗冻蛋白,冷响应蛋白)植物经一段时间的低温处理后诱导合成的一些特异性的新蛋白质
这类蛋白多数是高度亲水的,其大量表达具有减少细胞失水和防止细胞脱水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植物对冰冻逆境的抗性
( 3)渗调蛋白
干旱或盐渍下诱导的一些逆境蛋白,它的产生有利于降低细胞的渗透势和防止细胞脱水,有助于提高植物对盐和干旱胁迫的抗性
(4) 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PRP)
植物受到病原菌侵染后合成的一种或多种蛋白质,PRS在植物体内的积累与植物局部诱导抗性和系统诱导抗性有关
(5)逆境蛋白
缺氧环境下产生厌氧蛋白;紫外线照射会产生紫外线诱导蛋白;施用化学试剂会产生化学试剂诱导蛋白。
4. 渗透调节
( 1)渗透调节物质的种类
无机离子
K+ 、Na+ 、Ca2+ 、Mg2+ 、Cl -、NO3 -、SO4 2-
无机离子进入细胞后,主要累积在液泡中,因此无机离子主要作为液泡的渗透调节物质
有机溶质
• 分子质量小,易溶于水
• 在生理pH不带静电荷
• 不易透过细胞膜
• 引起酶结构变化作用最小
• 合成快速并累积至渗透调节的量
例子
A. 脯氨酸
a. 作为渗透物质,保持原生质与环境的 渗透平衡,防止失水
b. 保护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增强蛋白质的水合作用、可溶性和减少可溶性蛋白质的沉淀
c. 解除氨毒及作为氮源
B. 甜菜碱
C. 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
大分子糖类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而合成受抑,蔗糖的合成加快;光合产物形成蔗糖;从植物体其它部分输入糖和氨基酸
(2) 渗透调节物质的主要生理功能
Ø 维持细胞膨压
Ø 维持植株光合作用
5. 植物激素调节
脱落酸
调节气孔开度,减少蒸腾失水,抑制生长
在低温、高温、干旱和盐害等胁迫下,体内ABA含量大幅度升高
(1)增加了叶绿体膜对ABA的通透性
(2)加快根系合成的ABA向叶片的运输及积累
逆境(高温、干旱、伤害…)促进 ETH大量合成─→器官(叶片等)脱 落─→ 维持植物水分平衡─→ 增强 植物抗逆性(包括抗病性等)
6. 代谢调节
逆境胁迫能显著影响植物体内碳代谢途径
CAM植物夜间气孔开放进行CO2的吸收和固定,白天气孔关闭减少蒸腾,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
交叉适应
植物经历了某种逆境后,能提高对另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
作用物质:ABA
外施ABA提高抗逆性的原因
(1)减少膜的伤害
(2)减少自由基对膜的伤害:延缓SOD和CAT等活性的下降
(3)改变体内代谢:增加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等的含量
(4)减少水分丧失:促进气孔关闭,蒸腾减弱;同时提高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输导
三、提高作物抗性的生理措施
选育高抗品种
1. 种子锻炼
2. 巧施肥水
3. 施用植物激素
植物的抗病性
病原物对植物的侵染
病原物分为:死体营养型、活体营养型
病原物的致病方式
(1)产生破坏寄主的降解E
(2)产生破坏寄主细胞膜和正常代谢的毒素
(3)产生阻塞寄主导管的物质
(4)产生破坏寄主抗菌物质的E
(5)利用寄主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系统
(6)产生植物激素,破坏寄主原有激素平衡,造成寄主生长异常
(7)将自己的一段DNA插入寄主基因组,迫使寄主为其提供营养物质
植物感病后的生理反应
1. 水分平衡破坏
2. 呼吸速率明显升高
3. 光合作用下降
4. 激素发生变化
5. 同化物正常运输受阻
植物抗病机制
1. 植物形态结构屏障 — 蜡被、叶毛、角质层
2. 氧化E活性增强
3. 植物体内原有的抗病物质含量增加
(1)植物凝聚素 — 能与多糖结合或使细胞凝聚的蛋白质;它能识别病原菌并以细胞凝聚杀死病原菌
(2)酚类化合物 健康植物体内含有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对病原菌具一定的毒性;感病后氧化成毒性更强的醌类物质
4. 寄主细胞壁的强化
植物感病后,细胞壁木质化(PAL 活性与抗病反应直接相关)、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的增加及胼胝质的累积
5. 侵染部位组织局部发生坏死
6. 植保素的产生
植保素局限在受侵染细胞周围累积,起屏障隔离作用,防止病菌进一步侵染
7. 细胞壁水解E活性增强
8.产生病程相关蛋白
降解病原菌的细胞壁
提高植物抗病性的途径
1. 培育抗病品种
2. 诱导抗病性
利用生物、物理、化学因子处理植物,改变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产生局部或系统抗性
3. 农业技术措施
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开沟排渍,降低地下水位;改善田间通风条件
4. 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施用乙烯利、水杨酸等,诱导抗病基因表达
植物的抗旱性
干旱的类型
1. 大气干旱 — 高温、强光、大气相对 湿度过低
2. 土壤干旱 — 土壤缺乏可利用水
3. 生理干旱 — 土壤温度过低、溶液 浓度过高、土壤缺氧、有毒物质存在
干旱对植物的伤害
暂时萎蔫(temporary wilting):降低蒸腾即能消除水分亏缺以恢复原状的萎蔫
永久萎蔫(permanent wilting):土壤中无可利用的水,降低蒸腾不能消除水分亏缺以恢复原状的萎蔫
永久萎蔫造成原生质严重脱水
1. 细胞膜结构遭到破坏
2. 生长受抑
3. 光合作用减弱
4. 呼吸作用先升后降
5. 内源激素代谢失调 — ABA、ETH含量增加,CTK合成受抑
6. 氮代谢异常 — 蛋白质合成受阻,水分胁迫蛋白合成,脯氨酸增加
7. 核酸代谢受到破坏
8. 植物体内水分重新分配
9. 酶系统的变化 — 合成酶类活性下降,水解酶类及某些氧化还原酶类活性增高
10. 细胞原生质损伤
植物抗旱类型和特征
(一)植物的抗旱类型
水分的需求不同
水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对干旱的适应和抵抗方式
1. 逃旱性 — 通过缩短生育期以逃避干 旱缺水的季节
2. 御旱性 — 利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 保持良好的水分内环境
3. 耐旱性 — 这类植物具有忍受脱水而 不受永久性伤害的能力
(二)抗旱植物的一般特征
1. 形态特征
根系发达、深扎、根冠比大 — 有效地吸收利用土壤深层水分
叶脉致密,单位面积气孔数目多,角质化程度高 — 有利于水分的贮存与供应,减少水分散失
2. 生理特征
细胞渗透势较低 — 吸水保水能力强
原生质具较高的亲水性、黏性、弹性 — 抗过度脱水和减轻脱水时的机械损伤
缺水时正常代谢活动受到的影响小
抗旱方式
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
1.抗旱锻炼
2.合理施肥—— 增施P、K,控制N肥;补充Ca2+、Zn2+等
3. 施用生长延缓剂和抗蒸腾剂
4. 集水、节水、调水,发展旱作农业
植物的抗寒性
低温对植物的危害,按低温程度和受害情况可分为冻害和冷害
冻害:零下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冻害的类型
1. 细胞间隙结冰伤害— 温度缓慢下降
胞间结冰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1)原生质过度脱水
(2)机械损伤
(3)融冰伤害
2. 细胞内结冰伤害—温度迅速下降
细胞内的冰晶的形成会对细胞膜、细胞器和基质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机械伤害
冻害的机制
1. 膜伤害假说:结冰伤害后,膜选择透性丧失
(1)胞内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大量外渗
(2)膜脂相变使得一部分与膜结合的E游离而失活,引起代谢紊乱
2. 巯基假说:蛋白质被损伤
细胞质脱水结冰时,蛋白质分子相互靠近→相邻的巯基形成-S-S- →解冻时蛋白质吸水膨胀,氢键断裂, -S-S- 保留→ 蛋白质天然结构 破坏→引起细胞伤害和死亡
冷害:零上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冷害引起的生理生化变化
1. 细胞膜系统受损
2. 根系吸水能力下降
3. 光合作用减弱
4. 呼吸代谢失调 — 大起大落
5. 物质代谢失调
冷害的机制
低温下植物的适应性变化
抗寒锻炼: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随着气温的降低,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抗寒力逐渐加强
1. 含水量降低,束缚水的相对含量增高
2. 呼吸减弱
3. ABA含量增加,生长停止,进入休眠
4. 保护物质积累
淀粉 — 可溶性糖(G、蔗糖)含量 增加 — 降低冰点
脂肪 — 水分不易透过细胞质表层, 代谢降低
5. 低温诱导蛋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