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论和辩证法)。包含了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事物的联系与发展等内容。
编辑于2021-06-22 12:34:20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论和辩证法)
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唯物论)
1个问题:哲学基本问题
内涵: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与物质)
两方面的内容
谁是世界的本原 (第一性第二性)
唯物主义: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唯心主义:本原是意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 识存在,即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世界可以被认识,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世界不能或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同一性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研究世界如何存在)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的观点看世界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个观
物质观(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概念:最高抽象、基石
三种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
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
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多种实物,简单且猜测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各种物的总和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哲学与自然概念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定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确立物质概念的理论意义:4点
运动观(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脱离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对立统一关系
运动:变动、无条件、绝对的
静止:稳定的、有条件、相对的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时空观(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和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实践观:两个方面
1、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3点
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意识观
1、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发展阶段: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劳动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也意识的能动作用)
是人的意识所持有的积极反映 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1、具有目的和计划性
表现2、具有创造性
表现3、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表现4、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个原理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关系原理
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1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间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注意事项
1、从实际出发
2、实践是基本途径
3、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 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1、世界上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2、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舍去)
3、意义
理论意义
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内涵以此为依据和前提
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实践意义
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第二节: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
一、两个总特征
特征一:联系
内涵
4个特点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是主观臆想的
普遍性
1、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它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和桥梁
多样性
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方式: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的)、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
内涵
有利条件-支持和促进 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
条件可以改变,可转化,可以创造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意义
特征二:发展
发展及其实质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 前途的东西(不同于“新出现的事物”)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条件
2、否定消极腐朽,保留合理因素,添加新内容
3、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发展的过程性
1、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2、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3、意义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 本环节(5个环节)
1、原因和结果
内涵: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因果关系: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辨证统一关系
1、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2、两者相互渗透,结果存在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3、两者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4、两者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2、现象与本质
内涵: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
对立统一关系
区别
1、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2、本质是普通的 3、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4、深藏于事物内部,只有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 3、现象是多变的 4、表面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统一
相互依存,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3、内容与形式
内涵: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
1、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4、形式合适内容,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合适时,起消极阻碍作用
4、必然与偶然
内涵: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必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疑的趋势。必然性就是规律性 偶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对立统一关系
区别
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方向
偶然性:属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到促进或者延缓作用
统一
1、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背后隐藏必然性,受内部必然性的支配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可能与现实
内涵:反映事实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关系
1、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事物的发展总是在现实性中产生可能性而可能性又不断变为现实性的转化过程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 规律(3大规律)
第1个:对立统一规律
地位
作用
2个原理
3个附加
第2个: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度
适度原则
量变+体现
质变+体现
两个“必”
部分质变
作用
第3个: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因素
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自我否定
2、发展
3、联系
4、扬弃
意义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出现3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二、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三、四对辩证思维方法
1、归纳与演绎
2、分析与综合
3、抽象与具体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四、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