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有关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第三章的思维导图,从感觉的一般概念、视觉、听觉、其他感觉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和延展。
编辑于2021-07-03 02:38:11第三章 感觉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P91
一、什么是感觉 P91
定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具有直接性特点。
分类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 P94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反射的性质。
远刺激
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和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近刺激
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
三、感觉的编码 P94
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指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者化学能量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编码: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化学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编码理论
精神特殊能量学说: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租神经元的机会模式引起的。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P96
(一)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
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人的感官察觉感觉阈限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R)与感受性(E)成反比:E=1/R。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JND):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对差别阈限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标准刺激强度/原刺激量I)与差别阈限(△I)在数值上成反比。韦伯定律:K(韦伯分数)= △I/I。K越小感觉越敏锐。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德国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认为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
2、幂定律: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P(感觉大小)=KI(刺激量)^n
3、信号检测论:一种用于评价个体的感受性和他的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做出的不同贡献的数学方法。
第二节 视觉 P102
概念:视觉(vision)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产生。
一、视觉刺激 P103
光
定义: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磁辐射,可见光波长为380~780nm。
基本特性:强度、空间分布、波长和持续时间。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P104
(一)眼球(视觉的折光机制)
眼球壁
外层
巩膜
角膜:屈光作用,保护眼睛,聚焦光线。
中层
虹膜(iris):调节瞳孔(pupil)大小,调节光线摄入量。
睫状肌
脉络膜
内层
视网膜(retina):感光部分
视锥细胞(conecell)
视感细胞(rod cell)
视神经内段
眼球内容物(屈光介质)
晶状体(调节作用)
房水
玻璃体
(二)视网膜的构造和换能作用(视觉的感觉机制)
视网膜:眼球的光敏感层。
最外层:视锥细胞和视感细胞
第二层:双极细胞(bipolar)和其他细胞
最内层:神经节细胞(ganglion cell)
视锥细胞和视感细胞的区别
视锥细胞:形状短粗,呈锥形,数量约有600万个,分布在视网膜中央窝,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视杆细胞:形状细长,呈棒状,数量约有1.2亿个,分布在视网膜边缘,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换能作用
定义: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时,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释放能量,激发感受细胞发放神经冲动,以此将外界输入的信息编码为神经电信号。
视觉色素:视觉器官中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
视杆细胞的视觉色素:视紫红质(rhodopsin)
视黄醛
视蛋白
(三)视觉的传导机制
电信号从感受器产生以后,沿着视神经传至大脑。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
第一级:网膜双极细胞
第二级:视神经节细胞
第三级:神经元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
(四)视觉的中枢机制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受损会失去视觉或产生各种失认症。
视觉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of vision):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特征察觉器: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给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做出反应。
(五)视觉的反馈性条件
大脑通过传出神经调节视觉器官。
三、视觉的基本现象 P112
(一)明度(brightness)
定义: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
普肯耶现象:阳光下红花与蓝花一样亮,黑夜时蓝花比红花更亮。从视锥视觉向视杆视觉转变发生明度变化。
(二)颜色(color)
定义: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特性
色调:光波的波长。
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
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颜色混合: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互补色:两者相混产生白色和灰色,如黄蓝、绿紫等。
三原色:红、绿、蓝。
色觉缺陷:色弱和色盲(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色觉理论
(1)三色说(trichromatic theory):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2)对立过程理论(opponent process theory):黑林认为视网膜中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
(三)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1、视觉对比(visual contrast):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明暗对比:当照明条件一定,某个物体反射的光量相同时,由于周围物体的明度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明度经验。
颜色对比: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2、边界突出与马赫带:人们在明暗变化边界上,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3、视敏度(visualacuity):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四)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1、视觉适应
明适应(bright adaptation):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30~40分钟。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5分钟。
2、后像(afterimage):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3、闪光融合临界频率/闪烁临界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4、视觉屏蔽(visual mask):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察觉。
第三节 听觉 P127
概念:听觉(hearing)主要由声波刺激人耳听觉系统产生。
一、听觉刺激 P127
次声<16Hz<人耳能接受的声波<20000Hz<超声
声波的物理属性
频率
振幅
波形
听觉的基本特性
音调
音响
音色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P128
(一)耳的构造和功能
外耳(收集声音)
耳廓
外耳道
中耳(传音装置)
鼓膜
听小骨
锤骨
砧骨
镫骨
卵圆窗
正圆窗
内耳
前庭器官
耳蜗
鼓阶
基底膜
柯蒂氏器
支持细胞
毛细胞(听觉感受器)
中阶
前庭膜
前庭阶
(二)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毛细胞突触→听神经→脑干髓质→耳蜗神经核→外侧丘系→下丘离散区→内侧膝状体→A1或布鲁德曼41区(核心皮层)
三、听觉的基本现象 P130
(一)音调
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是一种心理量。
1、频率理论:物理学家拉瑟福德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2、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短纤维对高频率共鸣,长纤维对低频率共鸣。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幅度从耳蜗底部向蜗顶逐渐增高。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认为声音频率在400~5000Hz间时神经纤维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二)音响
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三)声音的掩蔽
定义: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种类
纯音掩蔽
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影响因素
声音的频率
掩蔽音的强度
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
第四节 其他感觉 P136
一、皮肤感觉 P136
(一)肤觉的概述
定义:肤觉(skin sence)是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
基本形态: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称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部位不同,分布及数目不同。
(二)触压觉
定义: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压力梯度)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
触觉:外界刺激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的感觉。
压觉:外界刺激使皮肤明显变形的感觉。
感受器分布:真皮内的神经末梢,如迈斯纳触觉小体、毛囊神经末梢和环层小体。
(三)温度觉
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
温觉: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的皮肤感觉。
感受器:罗弗尼氏小体。
冷觉: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的皮肤感觉。
感受器:克劳斯氏球。
(四)痛觉
定义:当刺激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引起的皮肤感觉。
感受器:皮肤下各层自由神经末梢。
影响因素:文化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人对伤害性刺激的认识,暗示作用等。
二、嗅觉和味觉 P141
(一)嗅觉
定义:嗅觉(sense of smell)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对嗅觉感受器的刺激引起的感觉。
感受器: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细胞。嗅觉是唯一不通过丘脑,直接进入大脑的感觉。
皮层部位:海马回、沟内。
影响因素:刺激物的性质;环境因素、机体状态;适应。
(二)味觉
定义:味觉(sense of taste)是由易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对味觉感受器的刺激引起的感觉。
感受器: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皮层定位:味觉在皮层上没有精确的定位。
影响因素:温度;适应和对比作用。
三、内部感觉
定义:指反应机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
(一)动觉
感受器
肌肉组织中:肌梭
肌腱和韧带中:腱梭
关节中:关节小体
作用
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是随意运动的重要基础。
是主动触摸的重要成分。
和人类的语言活动有密切关系。
(二)平衡觉
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部分。
平衡觉与视觉、内脏感觉都有联系。
(三)内脏感觉
定义: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感受器:位于脏器壁上。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