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教育史导图笔记
以下梳理了考研教育史中荀子的知识内容,包括人物简介、教育作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评价等,希望整理的内容可祝你顺利上岸!
《学记》《乐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对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实践和孔孟荀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本图内容丰富全面值得收藏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荀子
一、人物简介
1、荀子,名况,战国末赵国人,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三为祭酒” “最为老师” “列大夫” 3、学生有毛哼、浮丘伯、张苍、韩非、李斯 4、研究其思想的著作:《劝学》、《性恶》、《解蔽》等
二、教育作用与“性恶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可以变善)
教育作用
“性伪之分”
“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后天的习得者叫“伪”:泛指一切通过人为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
谈论人性时,首先应区分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品质
“性伪之合”
1、性与伪的关系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有二者统一,才能实现对人,进而对社会的改造 2、“性伪之合”表现了在人性与教育问题认识中的平等观念
“化性起伪”
“涂之人可以为禹”,人成为禹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是“起伪”(“外烁”)的过程。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在教育、环境和个体共同努力作用下而成为君子。
对社会:长治久安
三、教育目标“培养大儒”
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各级官僚
1、俗人:“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 2、俗儒:最低一等的儒,有着儒者的外表,,只会背诵“先王之道”,却不知其用,没有远大的抱负 3、雅儒:言行以符合“礼”,会效法“后王”,学以致用 4、大儒: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不仅知识广博,以古持今(以已知推未知), 自如应对新事物新问题,治理好国家
人才培养标准:德才兼备、言行并重
五、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注重“外铄”《外铄论》)——更侧重“思”
1、问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
“闻见” (起点、基础和知识来源)感官对外界的接触带来不同的感觉使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
“知” 运用思维功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提出发挥“心”的功能的具体方法
“行” 知识是否可靠要通过行来验证 人的社会实践
2、“譬称喻之,分别明之”的教学方法
重视启发教学,借助“喻”、“譬”、“别”、“中”等方法手段分析事物,循序渐进,启发思维,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探索
主张运用辩论的方式,鼓励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主张适时施教、适度施教、因材施教
3、“虚静积渐持恒”的学习方法
“虚静”:要做到态度端正 “积渐”:要做到日积月累,才能不断提高 “持恒”要做到持之以恒、契而不舍、专心有恒
六、论教师(特别重视教师)
(一)地位和作用
最为提倡尊师
1、与天地祖宗并列,视为治国之本 2、“礼”是最高社会规范,而教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要无条件地服从老师
(二)师生关系
学生尊重老师 鼓励学生后来居上勇于并最终超过自己的老师 “师云亦云”
(三)对教师的要求
(荀子·致士篇)四条为师之道
“尊严而惮”(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即有崇高的威信
“耆艾而信”(德高望重)——即要有丰富的经验足以使人信服
“诵说不陵不犯”(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知微而论”(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四)影响
强调尊师出于“性恶论”也与当时时代统一的趋势有关 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思想形成影响很大
四、教学内容“五经”
1、内容:诗、书、礼、乐、春秋(没有《易》) 2、以“礼”为学习重点,“礼”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尤重礼
重视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得益于荀况的口耳相传
使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有了经典教科书 为统一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形成提供了依据
七、评价
提出“性恶论”开创“外烁说”促进教育理论发展 见解颇具新意,不少主张和实践对后世教育和政治产生过实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