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原理笔记梳理
本图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分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价值与价格、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垄断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
编辑于2021-07-05 21:17:37政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价值与价格
马克思继承了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产生条件
社会分工的存在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何为商品
商品是劳动产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价值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如何理解无差别:可以找到这样两个生产商品的工作,虽然工作内容不同,但可以近似认为从事这两种工作的人所耗费的体力和脑力是一样多的(也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内容还是商品的等价值交换,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同另一种商品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理解: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各不相同,很多商品说不清谁更有使用价值,但其中浓缩的无差别劳动是可以被量化的,可以用无差别劳动的比例来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
决定交换比例的是价值而非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决定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全社会生产这件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理解:市场上一个杯子卖五块钱,你技术不好,生产一个相同的杯子耗费了更多时间精力,不会有人愿意多给你钱。而如果你改进技术,缩短了劳动时间,别人还是给你五块钱,你就赚的多了,这就是超额利润
商品的价值和全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增加,就是上面所说的情况
整个社会生产率增加,则商品总量变多,单位商品价值减少,价值总量不变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劳动者熟练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规模、自然条件
使用价值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二者缺一不可,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有人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如果不是劳动的产品,虽有使用价值,但不会有价值(树底下捡了一个苹果)
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等价值)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P64
简单商品经济时期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成本+平均利润)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成本+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作用
积极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平均利润)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消极
社会资源浪费
收入两极分化
阻碍社会进步
货币
概念: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现在是货币形式。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职能:价值尺度(一个东西值多少钱)、流通手段(拿钱买东西)、贮藏手段(攒钱)、支付手段(你给我干活我给你钱)、世界货币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劳动力
概念劳动能力,使人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应视为抽象劳动 工人的劳动力属于自己,但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支配
劳动者只有劳动力,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没有生产资料)
价值
生产、发展、维持、延续劳动力所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之和 (让劳动者活下去继续劳动所需的钱)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需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需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的训练的支出
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能创造新价值,且新价值的量更大
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力后能获得剩余价值,货币就转化成资本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两重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
实质是剩余劳动产生的价值
必要劳动,产生的价值等于自己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自己拿到的工资
剩余劳动,超出工资以外的,无偿为资本家进行的劳动,产生的是剩余价值
三种剩余价值
绝对:延长劳动总时间(延长工作日)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所产生的差额。
所有资本家都会自发地追逐超额利润,最终导致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自动化生产:实质仍然是剥削工人
资本
本质是一种生产关系,表现为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用来购买劳动力产品时便成为了资本
资本的三种划分
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只会转移到产品中去,不会增殖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不直接转移到产品中,而是由工人劳动再生产出来,会发生增殖,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
剩余价值率=利润/工人工资=利润/可变资本
按是否增值划分
流动和固定 都是不变资本
机器、厂房,其价值是一点点转移到一件件产品中去的
如做包子的面粉,其价值一次性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
按资本周转方式划分
货币、生产、商品
货币资本,用来购买原材料
生产资本,货币已经全部转化为原料和劳动力,用于进行生产
商品资本,投入的货币已经全部转化为商品, 还多了一些剩余价值,用于卖掉再转变回货币
按在资本循环中不同的职能划分
资本的积累
本质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拿赚的钱再去买劳动力)
源泉:剩余价值
后果
相对过剩人口
随着资本不断积累(也可以说是不断扩大再生产),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相对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经常性庞大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的痼疾
最终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
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获得剩余价值后不买新的劳动力,还是拿回原来的成本再开启下一轮生产,再确立一次资本关系,再生产一次物质资料
扩大再生产: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社会再生产
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两大部门
第Ⅰ部门:生产生产资料,例如生产面粉
第Ⅱ部门:生产消费资料,例如生产包子
条件
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
生产中耗费的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
关键公式:1v+1m=2c,v是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m是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加在一起等于1类产品的价格,等于二类产品的不变资本c
资本的循环
三个阶段:购买生产售卖,分别对应资本的三种形式
两个条件:三中资本形式必须空间上共存,时间上继起
资本不断的循环就是资本的周转,影响周转快慢的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构成
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如十斤面粉需要一个人加工成馒头 技术构成为10:1
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十斤面粉花了100元,雇一个工人花了50元,价值构成为2:1
有机构成:如果技术构成的改变引起了价值构成的改变,那么这种价值构成就升级为有机构成。例如面粉涨价了,十斤面粉200元,一个工人50元,价值构成变为4:1,但这不是有机构成。如果科技进步,一个工人利用机器可以加工20斤面粉,技术构成为20:1,价值构成也相应的变为4:1,这就是有机构成
有机构成呈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是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的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工资
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相等的)
表现为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模糊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利润和平均利润生产价格
利润: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看作剥削工人的产物,而是看成所有垫付资本的增加额,把剩余价值叫做利润
平均利润:不同部门间如果利润不同,资本家就会展开激烈竞争,使资本涌入利润高的行业,最终使得利润趋于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可变v+不变c)+平均利润
不同竞争
不同行业间竞争形成平均利润
行业内不同企业间竞争,形成超额剩余价值和最终普遍的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表现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相对需求缩小的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
经济危机
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相对过剩是指社会产品相较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显得过剩,而非和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显得过剩
形式上的原因: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
国家
对外进行国际交往维护国家利益
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政治制度
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
局限:资本主义的民主、平等、自由都是虚假的
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发展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经济全球化: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2.贸易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垄断
概念: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的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本质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归根结底来源于剩余价值
来源于本国劳动人民和国外劳动人民
来源于其他企业
来源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垄断价格: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垄断下的竞争
竞争仍存在的原因
垄断并未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垄断企业必须不断竞争以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垄断所有商品
竞争的特点
手段上,一个使用经济手段一个使用各种手段
目的上,自由竞争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垄断竞争获得垄断利润,扩大巩固垄断地位
范围上,一个在国内市场经济领域竞争,一个在世界市场各个领域竞争
金融
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而成
金融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去的国家控制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和垄断资本家集团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概念: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评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未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调整
成因:1.社会生产力发展 2.经济波动经济危机深化要求国垄产生 3.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也要求国垄产生
形式
1.国家直接所有并经营企业 2.国家和私人合有、经营企业 3.国家参与再生产过程
重点:4.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5.利用法律法规微观规制
后果:金融化程度提高,金融资本占比越来越大,制造业人数减少,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
向世界扩展:建国内过剩资本输出、在别国取得垄断地位、争夺销售市场、购买原材料和能源 基本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
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实质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跨国公司提供了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制度保障
各阶段生产所有制的变化:私人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国家资本所有制、法人资本所有制
当代经济危机新特点
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益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两极分化社会对立加剧
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和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
政治制度的变化
政治制度多元化,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法治建设得到重视与加强以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改良主义影响日益扩大
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原因
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是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改良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改革也发挥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质
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代资本主义变化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