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
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常用指标和常用的研究方法,重点都在标记星星的部分,记得收藏学习备用!
编辑于2021-07-06 16:41:29"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引擎!它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调节国民经济,目标包括促进增长、稳定物价等社会保障体系涵盖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多层次保障,从基础的养老保险到高层次的社会优抚,构建全民安全网国民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实现合理流动,共同支撑起'一荣俱荣'的发展格局。"
"经济学奥秘藏在日常细节中!这段简介带你快速掌握20 核心概念:从货币本质到GDP三驾马车,从‘口红效应’到‘羊群心理’,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重点解析成本类型(固定/可变/机会成本)、边际规律(效用递减/效应/成本)及外部效应原理解读CPI、PPI等6大经济指标与基尼系数等政策工具更包含纸币发行、汇率机制等实操知识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等生动案例,说透专业术语。"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奠定国家制度基石,保障公民权利!我国宪法确立国体、政体及政党制度,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国务院、监察委等国家机构各司其职宪法修改程序严格,法律效力至高无上,既是立法依据,也是全民行动准则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立法自治权,重要职务由自治民族公民担任从基本权利义务到违宪审查机制,宪法全面规范国家与公民关系,凝聚社会共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引擎!它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调节国民经济,目标包括促进增长、稳定物价等社会保障体系涵盖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多层次保障,从基础的养老保险到高层次的社会优抚,构建全民安全网国民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实现合理流动,共同支撑起'一荣俱荣'的发展格局。"
"经济学奥秘藏在日常细节中!这段简介带你快速掌握20 核心概念:从货币本质到GDP三驾马车,从‘口红效应’到‘羊群心理’,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重点解析成本类型(固定/可变/机会成本)、边际规律(效用递减/效应/成本)及外部效应原理解读CPI、PPI等6大经济指标与基尼系数等政策工具更包含纸币发行、汇率机制等实操知识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等生动案例,说透专业术语。"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奠定国家制度基石,保障公民权利!我国宪法确立国体、政体及政党制度,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国务院、监察委等国家机构各司其职宪法修改程序严格,法律效力至高无上,既是立法依据,也是全民行动准则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立法自治权,重要职务由自治民族公民担任从基本权利义务到违宪审查机制,宪法全面规范国家与公民关系,凝聚社会共识。"
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
流行病学的定义
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健康状态和事件在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和决定因素,用以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
基本内涵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
它不仅研究各种疾病,而且研究健康状态和事件
它的重点是研究疾病、健康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影响和决定因素
最重要的是,它的落脚点是为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的任务
第一阶段:“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是传染病)或分布(其他疾病、伤害与健康)的现象
第二阶段:“找出原因、影响或决定因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的规律、原因或影响因素
第三阶段:“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的结果,找出预防或干预的策略与措施
三个阶段对应“健康信息收集”、“健康风险评估”、“健康指导和健康危险因素干预”
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
二、常用指标
率和比
比例:是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反映某种概率的数值,也可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变化者占全体的比例
率:是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发病指标
发病率
定义: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暴露人口数:发病率的分子为新发病例数,新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发生某病的患者,有时一个人在观察期间内可能多次发生同种疾病,可分别计算为几个新病例
用途:对于传染病以及死亡率极低或不致死的疾病尤为重要,反映患该病的风险
注意事项:在比较不同地区人群的发病率时,应考虑年龄、性别构成不同,即进行发病率的标化
患病率
定义:是指在特定时间点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和旧病例的人数总共所占的比例
影响因素: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时,则患病率(P)、发病率(I)和病程(D)三者之间存在以下关系:患病率=发病率x病程
用途:对于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病的流行状况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反映某地区人群疾病的分布以及某疾病的疾病负担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
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点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而不管这些病例的发病时间;发病率的分子为一定时期暴露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
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是一种静态指标,其本质上是一种比例,而不是真正的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单位时间内的疾病频率和强度,为动态指标,是一种真正的率
死亡指标
死亡率
定义:是指某人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调整的死亡率,称为粗死亡率
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
病死率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病死率并非真正的率,只是一个比值
病死率通常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如各种急性传染病、脑卒中、心肌梗死及肿瘤,以衡量疾病对人生命威胁的程度
生存率
是指患某种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患者)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的比例
常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病等病程长、病情较重、致死性强的疾病的远期疗效
开始日期一般为确诊日期、出院日期或手术日期,截止时间可以是1.3.5.10年
相对危险度
相对危险度(RR)或率比
指暴露组发病率(Ie)与非暴露组发病率(Io)之比,反映了暴露与疾病的关联程度(RR=Ie/Io)
RR=1,表明暴露与疾病无联系
RR<1,表明存在负联系(提示暴露是保护因子)
RR>1,表明存在正联系(提示暴露是危险因子)
比值比(OR)
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反映暴露者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较无暴露者高的程度
若能满足以下两个条件,OR值接近甚至等于RR值
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很低
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代表性好
归因危险度
归因危险度
归因危险度(AR)或率差(RD)是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它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计算公式:AR=Ie-Io=Io(RR-1)
意义:表示暴露者中完全由某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是指暴露人群中由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在所有发病中所占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Ie-Io)÷Ie】×100%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表示全人群中由暴露引起的发病在全部发病中的比例
三、常用的研究方法
现况调查
概念
现况调查是指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某因素与疾病的关联
从时间上说,现况调查是在特定时间点进行的,即在某一时点或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时间点犹如一个断面,故又称之为横断面研究
现况调查强调在一定时间内,这个时间应尽可能短一些,如果调查的时间拖延过长,则有可能所研究的疾病或因素发生变化,使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较为困难
目的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发现病因线索
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
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
疾病监测
方法及种类
普查:优点是不存在抽样误差,但不适用于患病率低且无简便易行诊断手段的疾病
抽样调查:优点是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资源但设计实施复杂,且不适用于变异较大的研究对象或需要普查普治的疾病
优缺点
优点:可信度较高,具有可比性,是疾病病因探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局限性:由于调查时疾病与暴露因素一般同时存在,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若疾病处于潜伏期或临床前期,会使研究结果发生偏倚,低估该研究群体的患病水平
队列研究
概念
是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n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
历史性队列研究
双向性队列研究
特点
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
是从因到果的研究
优缺点
优点
没有回忆偏倚
可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
所得联系比较确实可靠
样本量大,结果稳定
缺点
观察时间长
费人力,花费高
准备工作繁重,工作量繁重
不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概念
为选择一组患所研究疾病的患者与一组无此病的对照组,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因素的暴露情况
特点
在疾病发生后进行研究
结果已发生,是由果及因的推理顺序
优缺点
优点
所需样本量小
病例容易获取
所需人力物力较少
可以同时对一种疾病的多种病因进行研究
适用于病因复杂,发病率低,潜伏期长的疾病进行研究
缺点:结果的可靠性不如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
基本特点
属于前瞻性研究
随机分组
设立对照组
有干预措施
临床试验:在临床上评价新药、新疗法疗效的一种试验,是临床治疗措施在正式应用之前的最后人体应用试验
社区试验:是以尚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为整体进行试验观察,常用于对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进行考核或评价
诊断试验的评价研究
诊断试验相关概念
定义: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试验方法
诊断指标
客观指标
主观指标
半客观指标
诊断标准
诊断指标确定之后,应该确定一个诊断标准用以区别正常与异常
在选择诊断标准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对于一些严重疾病,如能早期诊断则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漏掉一个可能的病例则其后果严重,此时应尽可能保证所有的患者都被诊断出来,即选择敏感度较高的指标
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疾病,且确诊及治疗费用又较昂贵时,或者误诊一个非患者为患者时后果严重,造成严重的精神负担,则可选择特异度较高的诊断标准
当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重要性相对等时,一般以正确指数最大时所对应的临界点为最佳诊断界值
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
真实性
灵敏度:真阳性率,有病判有病
特异度:真阴性率,无病判无病
假阴性率:漏诊率,有病判无病
假阳性率:误诊率,无病判有病
正确诊断指数: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1
可靠性:相同条件下同一试验对相同人群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变异系数:当某试验是做定量测定时可用变异系数来表示可靠性
符合率:当某试验做定性测定时,同一批研究对象两次诊断结果均为阳性与均为阴性的人数之和占所有进行诊断试验人数的比率
Kappa分析:是评价不同地点或不同操作者对同一试验结果一致性的指标,该值考虑了机遇因素对一致性的影响并加以校正,从而提高了判断的有效性
收益
阳性预测值:试验阳性结果中真正患病的比例
阴性预测值:试验阴性结果中真正未患病的比例
诊断试验的评价标准
同金标准诊断方法进行同步盲法比较
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要有足够的样本量
诊断界值的确定要合理
不仅评价真实性,也评价可靠性
方法和步骤要具体,有可操作性
提高诊断质量的方法
联合试验
平行实验:即几个试验中只要有一个试验呈现阳性即诊断为阳性,优点是灵敏度增高,漏诊率降低
系列实验:即几个试验中有一个阴性即诊断为阴性,全部阳性才能判为阳性优点是特异度增高,误诊率降低
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
一方面可使新发现的病例数增加
另一方面可使阳性预测值升高,试验成本下降,其结果使试验的效率提高
筛检试验的评价研究
筛检试验的相关概念
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
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仅是一种初步检查,对筛检试验阳性者或可疑阳性者,必须进行进一步确诊
筛检是第一步,诊断是第二步,治疗是第三步
筛检的主要用途
用于早期发现那些处于临床前期或初期的可疑患者,进行早诊断和早治疗
用于发展某些疾病的高危个体,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开展流行病学监测,了解疾病的患病率及其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真实性评价指标是灵敏度和特异度
筛检试验的类型和方法
筛检的类型
群体筛检
选择性筛检:高危人群
筛检的方法
单项筛检
多项筛检
筛检的应用原则
合适的疾病
具有可识别的潜伏期或早期症状期
对疾病的自然史有足够的了解
筛检出来的疾病有有效而易被群众接受的治疗方法
合适的筛检试验:方法必须快速、简单、经济、有效,且乐于被群众所接受
合适的筛检计划
建议目前筛检慢性病,主要考虑高血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慢阻肺、宫颈癌、乳腺癌、大肠癌、肝癌、鼻咽癌
一收二评三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