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思维导图,包含意识的一般概念、意识的几种不同状态、注意的一般概述、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四大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1-07-16 08:07:29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概念 P202
一、什么是意识 P202
概念
1、意识是一种觉知。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作用
监督:监视自我与环境。
执行:控制和规范自己的思维与行为。
研究方法
出声报告法:要求学生在问题解决时将思考的过程大声说出来。
经验收集法:被试佩戴一些寻呼机,当它响起来时,回答主试的一些问题,汇报自己的意识过程。
二、什么是无意识 P204
概念: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又称潜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
1、无意识行为:不受意识控制的自动化行动。
2、对刺激的无意识:没有意识到刺激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影响。
3、盲视(blind sight):由于脑损伤引起对刺激的无意识,但能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
三、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 P205
局限性:有的刺激意识不到。
能动性:可以意识到不存在的东西。
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P206
人体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与意识状态的变化密切相关,如生理周期、生物钟等。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P208
一、睡眠与梦 P208
(一)睡眠
1、睡眠及其阶段
概念:睡眠是一种与觉醒对立的意识状态。
睡眠的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持续时间约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sleep spindle)。个体较难被唤醒,持续时间约为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有时也会有睡眠锭,大约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阶段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有时发生梦游、梦呓、尿床等。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做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心率和血压变得不规则,呼吸变得急促,而肌肉则依然松软。
2、睡眠的功能
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要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3、失眠
入睡困难、眠浅易醒、早醒等都称为失眠(insomnia)。失眠通常会伴随精神失调,如焦虑、精神抑郁等。
(二)梦
1、关于梦的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应。
(2)生理学的观点: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2、对梦的研究
奇异梦境的主要特征
不协调性
不连续性
认知的不确定性
奇异梦境中的梦境转换现象:即梦中的情境或物体突然转变为另一种情境或物体。
二、什么是催眠 P215
(一)催眠
定义:催眠(hypnosis)是一种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以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等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另一种觉知的状态。
容易接受催眠的人的特征
(1)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2)想象力丰富;
(3)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4)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5)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1)主动性反应降低;
(2)注意层面狭窄;
(3)旧记忆还原;
(4)知觉扭曲与幻觉;
(5)对暗示的接受性增高。
(二)对催眠的不同解释
1、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被催眠者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这个角色意味着无条件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2、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在催眠条件下,被催眠者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三)催眠的应用
催眠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医学、犯罪侦破和运动等方面。
三、白日梦与幻想 P217
白日梦(daydream)是人在清醒时的一种意识形态,程度较严重时,称为幻想(fantasy)。
四、精神活性药物引发的意识状态改变 P217
精神活性药物(psychoactive drug)是指通过影响神经递质而改变个体心境和意识状态的化学物质,包括抑制剂(depressant)、兴奋剂(stimulant)和致幻剂(hallucinogen)三大类,长期服用精神活性药物会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第三节 注意的一般概述 P218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P218
(一)什么是注意
定义:注意(attrition)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
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哪个方向上进行活动。
集中性: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密不可分。
(二)注意和意识
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但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还包含了无意识的过程。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感觉器官常常朝向所注意的对象,以便得到最清晰的印象;血液循环和呼吸都可能出现变化,并伴随某些特殊的表情动作。
(四)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2、维持功能: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3、调节与监控功能: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
二、注意的种类 P221
(一)选择性注意
定义: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双耳分听实验: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从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耳所获得的信息。
(二)持续性注意
定义:持续性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影响因素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复杂性和活动方式;
活动的意义;
人本身的身体状况、兴趣、态度。
警戒作业:要求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完成某项工作,并用工作绩效的变化做指标。
(三)分配性注意
定义: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双作业操作: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作业,观察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
影响因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
第四节 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P227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 P227
(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1、过滤器理论: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认为注意是一个过滤器,按照“全或无”的原则进行工作。
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约翰斯顿等人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可能发生。
(二)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1、认知资源理论:注意是一种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2、双加工理论:人的认知加工分为自动化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和受意识控制(controlled processing)的加工两类。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P230
(一)朝向反射
朝向反射(orientating reflex)是由情境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它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
(二)脑干网状结构
一个神经元可以和周围的许多神经元形成突触,一处受到刺激就可以引起周围细胞的广泛兴奋。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人选择一些信息而离开另一些信息是和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相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