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部分哲学知识点总结,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总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内容。
编辑于2021-07-16 08:17:14马克思主义部分哲学知识点总结,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总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内容。
《态度》一书是吴军老师首部个人成长类著作。吴军老师认为,由于处事的态度不同,起点差不多的人会不断分化,进而拉开命运的差距。这本书是吴军老师给正在上大学和上高中的女儿们的家书,针对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遇到的有效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理解并赚取财富等具体问题,以及如何洞察世界、人生等哲学问题,给出了诚恳的建议。
英语语法是针对英语语言进行研究后,系统地总结归纳出来的一系列语言规则。英语语法的精髓在于掌握语言的使用。本思维导图是英语语法体系:主要从词法和句法两大模块展开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部分哲学知识点总结,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总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内容。
《态度》一书是吴军老师首部个人成长类著作。吴军老师认为,由于处事的态度不同,起点差不多的人会不断分化,进而拉开命运的差距。这本书是吴军老师给正在上大学和上高中的女儿们的家书,针对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遇到的有效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理解并赚取财富等具体问题,以及如何洞察世界、人生等哲学问题,给出了诚恳的建议。
英语语法是针对英语语言进行研究后,系统地总结归纳出来的一系列语言规则。英语语法的精髓在于掌握语言的使用。本思维导图是英语语法体系:主要从词法和句法两大模块展开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克思主义原理
哲学是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主体 科学社会主义是归宿
总论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构成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立场: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
无产阶级,全人类的解放,人的自由发展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同盟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组织:正义者同盟
马克思公开问世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社会根源
马恩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在西欧有了相当的发展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需要理论指导。
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哲学
唯物论
物质观
物质的范畴
定义方式:通过物质与意思的关系
恩格斯:具体,抽象 列宁:客观实在,人能感知,不依赖于感觉而存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
物质与运动
运动概念
物质是标志一切运动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与根本属性 变化即运动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在运动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与静止
静止的概念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这样的两种运动的特征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性
相互联想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将导致形而上学,夸大运动,否定静止将导致诡辩论
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空的概念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唯一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时空是物质运动的时空,物质运动是时空中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是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空的特点
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有限性,无限性
意识观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来源: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的本质
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 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音促进了意识的发展,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含义是意识。
意识从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作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意识反应世界具有自觉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与物质的辨证关系(即对立统一)
物质和意识相互区别
1,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2,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3,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物质和意识相互联系
1,物质可以转化为(变成)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变成)物质
例如,一只鸟在飞,映射到脑中,这是物质转化为意识,然后根据脑中有鸟这个意识发明了飞机
2,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 规律性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考研, 首先要从实际出发,看清自己情况,选择目标 然后付诸行动,努力学习 ,学习过程中还需要 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比如听课
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收到
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规律)与主体选择(能动)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体选择指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规定了人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与此同时,又不能否定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例:社会制度在社会发展中是有规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即社会历史趋向 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也行,直接到社会主义也行,比如中国就直接选择了共产主义社会,即主体选择(能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实践-意识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实践使人类社会的基础,使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实践主要表现在(为什么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一,实践使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动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一个:否定了二元论
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两个,物质和意识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否定了唯心主义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批判了旧唯物主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历史)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物质世界包含人类社会和自然界。
2,人类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指导但仍然是物质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辩证法
两大总特征
五对范畴
三大规律
认识论
如何认知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两大贡献之一
哲学基本问题
问题: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同一性:意识能否认识外部物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也叫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 三大唯物主义,两大唯心主义 可知论,不可知论
三大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又叫古典唯物主义
一种或几种实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叫机械唯物主义
科学家,原子
现代辨证唯物主义
现代辨证唯物主义包含前两个
一切客观存在都是物质
两大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王阳明,慧能
客观唯心主义:上帝创造,道,理,缘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
意识能认识外部物质 唯心,唯物都有
不可知论
属于唯心,但是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意识不能认识物质或不完全能认识物质
马哲与其它哲学的区别
马哲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联系
都是可知论
区别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本原,唯心认为是意识
2,马哲在认识问题上坚持能动反论,唯心坚持先验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彻底的辨证法,唯心部分坚持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是唯物的,唯心主义 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马哲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联系
区别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坚持能动反映论,旧唯物主义 坚持机械反映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彻底的辨证法,旧唯物主义完全 不认同辨证法,坚持形而上学
旧唯物在自然观上唯物,历史观上唯心,所以旧唯物又叫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唯物,就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唯心
4,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没有实践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