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毕生心理发展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有关心理学导论的思维导图,包含了毕生发展、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孕期与婴儿期、幼儿期与儿童期等内容。
编辑于2021-07-17 15:53:28第 五 章 : 毕 生 心 理 发 展
毕 生 发 展
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发育成熟,直至死亡 整个生命全程的与年龄有关的那些变化过程
影响因素
年龄:某特定年龄会遇到的事,如入学、青春期等
年龄是最主要因素
历史相关事件:如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等
偶然事件:如事故、移民等
偶然事件影响表明,发展绝不是标准化的
心 理 发 展 的 基 本 观 点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天性与教养争议
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上孰轻孰重的争议
结构主义倾向于重视天性
行为主义倾向于重视教养
个体身心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和环境都百分百起作用
反应的交互作用
面对环境刺激,不同遗传基因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其做出反应
唤起的交互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往往是由孩子的天性所唤起的
个体的行为特征会招致人们对其的不同反应
超前的交互作用
个体主动选择和创造他们所喜欢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作用于个体
三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强度
出生前: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
婴幼儿期:其基因型与环境的内在相关非常显著
成长期:基因型与环境的最初相关逐渐被超前的交互作用所代替
发展的连续性
连续性不是指行为上完全一致,而是在不同的年龄,个体特征之间的某种联系
个体特征不因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
发展的变化性
发展意味者变化
个体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转折点
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在几种途径中做出选择,从而导致个体的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
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发展历程具有阶段性,不只是量的增加,还有质的改变
年龄特征
各个年龄阶段中大多数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
个别差异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基因与环境的不同影响,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各不相同的现象
年龄上个别差异
实足年龄
发展年龄
二者相等:个体发展正常 发展年龄>实足年龄:个体的发展较一般人早熟 发展年龄<实足年龄:个体的发展较一般人晚熟
研究设计
横断研究
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的发展水平进行观测与研究,并加以比较的一种研究设计
优: 在短时间内收集多个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
劣: 受世代变迁的影响
纵向研究
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系统的进行反复观测,从而取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
优: 所得资料反应个体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可以系统详细的了解连续性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规律
劣: 开展起来比较困难;世代变迁的影响
断代--序列研究
结合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
优: 可获得静态资料和纵向发展资料,较为全面的研究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两者的不足,保留了两者的长处
劣: 研究过程更难操作,两者的不足可能会同时产生
孕 期 与 婴 儿 期
出生前的发展
胚芽阶段(受精卵发育阶段):受精后两周,外层细胞迅速分裂形成神经管
胚胎阶段:三至八周,心脏、神经系统、胃、食道、卵巢或睾丸的形成
心跳是最早的行为
胎儿阶段:九周至分娩,六月末,胎儿已可以对声音做出反应
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着生命的孕育
婴儿的发展
体能发展
从出生至2岁,身体发育速度最快,身高和体重分别可达出生时的1.75倍和4倍
神经系统发展最快,婴儿的大脑可塑性最高
摩洛反射
一种受惊后张开双臂和双脚,然后向中央部位收回的反应
认知发展
2个月能初步分辨颜色,6个月分辨范围广阔的声音;对气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记忆的发展(P.147)
社会性发展
陌生人焦虑
婴儿见到陌生人时会哭闹,发展出一种对陌生人的恐惧
依恋
不是先天预定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是婴儿依附于养育者的一种社会情绪性联系
依恋关系的形成
前依恋关系阶段
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
明显的依恋关系阶段
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
视崖(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P.148-150)
幼 儿 期 与 儿 童 期
皮亚杰
两个阶段理论
他律道德
出现在5~8岁,这一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服从权威就是对的。他们对行为的对错判断只看重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因而称为道德现实主义
自律道德
始于九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后果之外,还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因而称为道德相对主义
出现约在形式运算阶段
认知发展理论
20世纪最有影响的 儿童发展理论之一
感觉运动阶段
这个阶段末,婴儿开始获得语言
年龄是0~2岁,初生婴儿只能通过“这里”与“现在”来理解这个世界,只有那些能感觉到和接触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这表明2岁的婴儿已经理解了物体永存性
前运算阶段
自我中心主义:总是从自己的观点看世界,不能从别人的观点觉知事物
年龄是2~7岁,这一阶段,儿童更多依据的是感觉而不是逻辑
具体运算阶段
年龄是7~11岁,儿童能依据具体事例进行推理思考,已具有守恒的观念
形式运算阶段
年龄在11岁以上,儿童能运用抽象的、符合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问题
思维的主要特征影响着儿童理解这个世界的所有方面
这个理论也受到了批评: 研究方法与理论观点上的缺陷
个体的道德发展是与其认知能力同步发展的
维果茨基
认知发展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认知心理学家思想的新主流
机能
初级心理机能
人和动物都有的,,不经过学习就获得的能力
高级心理机能
初级转化为高级,在动物中表现不明显
最近发展区:从儿童实际认知发展水平到他可能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实际认知发展水平代表儿童认知发展现时的能力; 最近发展区的上限代表儿童认知可能发展的最大潜力
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区别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并不是单独活动,而是在有共同文化的人组成的社会中获取知识
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自言自语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具有调节行为、表达需求并向思维转化的功能
科尔伯格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两难故事法(海因兹的难题)(P.155)
前习俗水平(年龄4~10岁)
阶段一:惩罚定向,强调对权力的服从行为,无所谓好坏,由可能受到的惩罚来评价
阶段二:寻求快乐定向,行为是否正确由一个人自身的需求决定
习俗水平(年龄10~13岁)
阶段三:好孩子定向,强调好的表现,好的行为是使群体中的其他人感到愉快,或者是能够受到表扬的行为
阶段四:权威定向,强调遵守法律、执行命令、服从权威、履行职责以及符合社会规范
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
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规范是可以质疑的,是为了群体利益和民主而存在的,对法律和规范的支持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相互的协定
阶段六: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以自己选择的伦理准则指导行为,这些准准则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普遍性,公正、尊严和平等被赋予很高的价值
批评: 道德判断并不等于道德行为 对道德推理六阶段对于非西方文化的普适性的质疑 有性别偏见
青 少 年 期
青春期开始到身心逐渐成熟的发展阶段,是儿童期间向成年期过渡的时期
青春期的到来是青少年期的标志
青春期体验
女生月经初潮,男生首次遗精
自我意识增强
青少年不能把对自己对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可能对自己的感受区分开来,往往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的成熟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友谊支持是预测孤独感的更好指标,而父母支持是预测抑郁的更好指标
与父母的冲突
青少年会强烈的要求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走向独立
对性行为的态度
也是与父母产生冲突的一个主要方面
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年与危机》
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0~1.5岁
信任——不信任
婴儿发展与看护者之间的依恋与信任关系
1.5~3岁
自主——羞愧和怀疑
幼儿习得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控制,不因选择感到羞愧或怀疑
3~6岁
自动自发——退缩内疚
儿童尝试完成新事物,产生新想法,并且不为失败击倒
6岁至青春期
勤勉——自卑
儿童必须学习文化和社会技能,克服自卑情绪
青春期
自我同一——角色混淆
青少年确定自我意识,学习社会角色规范
成年早期
亲密——孤立
成人寻求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为事业定向
成年中期
繁衍——停滞
通过创造性的生产活动造福与下一代
成年晚期
自我完满——绝望
回顾一生,若愉快接受自己,便可以坦然面对、接受死亡
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突破了弗洛伊德生物本能的局限,扩展到了社会心理的层面 突破了弗洛伊德早期决定论的局限,扩展到整个人一生的发展 缺陷 证据不够严谨,理论解释的任意性太大,任何发展情况都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说明,不符合其理论的事实也很容易找到
是一种对于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我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的稳定连续感
社会适应: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个体发展的重要指标
状态
时间洞察力:个体对过去、现在及将来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倾向 可作为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一项关键而敏感的指标
同一性混乱:这类人还没有开始认真思考同一性问题,更不用说做出什么承诺了
同一性早定:这类人会不假思索的接受父母或传统的观念,完全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同一性延缓:这类人正在经历埃里克森预言的危机,他们要做出一个承诺,但是现在仍然在各种选择之间犹豫不决
同一性获得:这类人已经度过了危机阶段,并做出了最终决定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是从不成熟过渡到成熟的重要转折期
成 年 期
早期(20岁~35或40岁)
成家立业、生育子女
中期(35或40岁~60或65岁)
家庭生活、职业高峰期
更年期抑郁症
晚期(历程接近尾声)
三个亚阶段
精力充沛的中老年期(65岁~75或80岁)
迟缓的高龄期(75或80岁~90岁)
虚弱的老迈期(90岁以上)
面对死亡
五个阶段:否认、愤怒、对剩余时间的讨价还价、沮丧、最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