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唯物论物质观
考研政治必备,唯物论物质观的思维导图,从物质观、实践、意识观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干货满满,可收藏。
阿德勒心理学,包含了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等内容,人生道理,需要的朋友可以收藏。
这是一张有关于微生物名词解释的思维导图,详细的归纳了微生物、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细胞微生物学、微生物基因学的名词解释。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唯物论
物质观
本质
7 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抽象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最重要,满足2就满足1,3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定义方式: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8 物质与运动
运动的概念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变化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在运动。
否定1则为形而上学;否定2则为唯心主义。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9 运动与静止
静止的概念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性。
相互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将导致形而上学;夸大运动,否定静止将导致诡辩论。
10 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空的概念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
不可分割。时空是物质运动的时空,物质运动是时空中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空的特点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绝对性
时空绝对存在
相对性
物质运动的速度突破极限时,时空会发生变化
有限性
具体事物的时空是有限的
无限性
所有事物的时空是无限的
实践
11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基本矛盾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就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意识观
派生
12 意识的来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还没有人的时候,自然界=物质世界)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来源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是人独有的
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决定性因素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语言——重要影响因素
语言是物质,但语言含义是意识
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管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作用
能动作用
主要表现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相互区别
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物质和意识相互联系
物质可以转化为(变成)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变成)物质
靠实践转换
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
从实际出发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批判二元论,但不能批判唯心主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批判唯心主义,但不能批判旧唯物主义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批判旧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联系与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一元论)
联系
都是可知论
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问题上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坚持辩证法,唯心主义部分坚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是唯物的,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
都是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坚持机械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坚持辩证法,旧唯物主义完全不认同辩证法,坚持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是唯物的,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唯物,在历史观上唯心——半截子的唯物主义;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没有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上除了物质,什么都没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两级
世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