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本导图梳理了医学微生物学里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的知识内容,包括病毒的致病作用、抗病毒免疫等方面,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记忆!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思维导图,帮助大家更好滴掌握知识点,中枢神经系统(英文名称:Central Nervous System,中文名称中枢神经)是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和脊髓是各种反射弧的中枢部分),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医学微生物学里主要病原性真菌的知识点包括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地方流行真菌,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记忆!
真菌学是研究真菌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发育和遗传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揭示真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进而获得利用、控制和改造真菌的知识和技能,有需要的收藏下图学习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致病作用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病毒在机体内呈不同程度的扩散,有些病毒只在入侵部位感染细胞局部播散,称局部感染或表面感染;另一些病毒可在入侵部增殖经血流或神经系统流向全身或远离入侵部位的器官扩散,称全身感染。病毒进入血液称为病毒血症。
水平传播
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经损伤的皮肤、黏膜(眼、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
垂直传播
病毒由亲代传递给子代,胎盘、产道、乳汁。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细胞水平上致病机理。
杀细胞效应
概念*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死亡,主要见于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
机制
阻断细胞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新陈代谢功能紊乱,造成细胞病变死亡。 细胞病变作用(CPE):在体外试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
稳定状态感染
概念
某些病毒进入细胞后能够复制,却不引起细胞裂解、死亡,这常见于有膜病毒,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细胞在短期内不会死亡,这些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所引起的感染称为稳定状态感染。
结果
出现细胞融合和细胞表面产生病毒抗原。
细胞融合
病毒扩散的方式之一,形成多核巨细胞或合胞体。
细胞表面产生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
如吸附红细胞、受细胞免疫作用而死亡。
包涵体形成
有些细胞在病毒感染后,于胞浆或核内出现与正常细胞结构的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诊断依据。
本质
病毒颗粒的聚集体
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
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
细胞凋亡
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是正常的生物学现象。病毒感染可启动细胞凋亡基因,导致细胞死亡。这些病毒则可抑制宿主细胞凋亡。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病毒基因部分或全部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并传至子代细胞,不产生子代病毒,细胞也不破坏
可引起细胞遗传改变-细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导致肿瘤发生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机体水平上致病机理。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Ⅱ、Ⅲ超敏反应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Ⅵ超敏反应
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免疫抑制作用
病毒的免疫逃逸
病毒通过逃逸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等逃逸免疫应答。
细胞内寄生
抗原变异
抗原免疫细胞
损伤免疫细胞
降低抗原表达
病毒的免疫增强作用
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根据病毒在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时间
急性病毒感染(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机体免疫功能弱; 病毒存在于受保护的部位; 病毒的抗原性太弱; 产生缺陷性感染颗粒; 病毒基因整合于宿主的基因组。
潜伏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病毒与肿瘤
大量研究表明,病毒是人类肿瘤的致病因素之一,全世界至少有15%-20%的人类肿瘤于病毒感染有关,尤其是宫颈癌和肝癌
肿瘤病毒的类型
DNA肿瘤病毒
RNA肿瘤病毒
癌症发生的步骤
是一个多步骤过程,设涉及多种细胞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肿瘤病毒通常充当诱生者或辅因子。
抗病毒免疫
固有免疫
干扰素
定义
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诱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作用于机体细胞,可表现出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RNA病毒较DNA病毒具有更强的干扰素诱生作用。
种类
α
β
γ
抗病毒特点:种的特异性、间歇性、广普性
抗病毒机理: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
抗病毒意义:早期中断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扩散
免疫调节及抗肿瘤活性
先天不感受性
细胞膜上有无病毒受体,机体的遗传因素决定了种属和个体对病毒感染的差异。
屏障作用
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细胞作用
巨噬细胞、NK细胞。
适应性免疫
体液免疫
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血凝抑制抗体。
中和抗体
清除血清中游离病毒、阻止感染发生,防治感染扩散。预防疾病、组织扩散。 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能与细胞外游离病毒结合,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消除病毒感染性; 作用机制:直接封闭于细胞受体结合的病毒抗原表位; 改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病毒吸附、侵入易感细胞。 如IgG、IgM、SIgA。
血凝抑制抗体
表面含有血凝素的病毒科刺激机体产生抑制血凝现象的抗体; 有助于血清学诊断。
补体结合抗体——非中和抗体
由病毒内部抗原或病毒表面非中和抗原所诱发,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但可通过调理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可协助诊断某些病毒性疾病。
体液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中和抗体——清除血清中游离病毒,阻止感染发生,防治感染扩散,预防疾病、阻止扩散。 非中和抗体——近期感染指标,病毒感染诊断。
细胞免疫
抗病毒免疫的主要成分; 主要效应细胞: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CD4+Th1细胞。
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CTL→特异性直接杀伤感染病毒的靶细胞→CD4+T细胞(Th1)→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发挥细胞免疫效应。
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引起全身性感染的病毒能产生持久的抗病毒免疫;引起局部感染的病毒其产生的抗病毒免疫力不持久
单一血清型的病毒感染后有牢固性免疫
易发生抗原变异的病毒感染后只产生短暂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