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文学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文学按时间分类,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下图梳理了诗经、楚辞、先秦史传散文、先秦诸子散文、论语等,值得收藏学习哦!
编辑于2021-07-22 16:29:39古代文学(一)
诗经
基本知识
时代
西周初年 至 春秋中叶约500年
篇章
305篇
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地位
原名为《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地域
北方民歌
十五风
周召邶鄘,王卫齐郑,秦桧魏唐,曹豳陈风
主题
祭祀、战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婚恋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数量多,内容丰富)
eg 郑风·出其东门
艺术特色
重章叠唱
比兴兼而用之
对比手法增强了情感色彩
燕飨
写君臣、亲友之间的欢聚宴饮,反映了上层社会的和谐快乐
为了宗族间联络感情,加强团结
eg 小雅·鹿鸣(会背即可)
艺术手法
托物比兴
重章叠唱
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里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
征役
以战争、徭役为主题,描写民众在从征、服徭役过程中的生活和情感的诗
eg 卫风·伯兮
艺术手法
赋比兴兼而用之
反问句式,情感强烈
eg 王风·君子于役
艺术特色
叠咏体
托物起兴
eg 邶风·击鼓
厌战思归双重主题
结构清晰明朗
情感跌宕起伏
怨刺
社会背景
西周中后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主题
反映丧乱、针砭时弊
eg 秦风·黄鸟
艺术手法
谐音双关
重章叠唱
民族史诗
农事
赋比兴
赋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定义
对事物或人的行为心理直接铺陈描述,通过再现的方式描绘景象、叙述事件的过程或者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eg 郑风·女曰鸡鸣(不作要求,下eg同)
比 以彼物比此物也
定义
打比方
部分用比
eg 卫风·淇奥
整首诗用比,即比体诗
eg 魏风·硕鼠
兴 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也
定义
托物起兴,诗歌中的意象和诗歌的主题存在某种联系,通常是隐约的象征关系
作用
还可能有渲染气氛的作用
还有一些兴象与诗歌主题并无联系,是诗人触物为之,在诗歌开头起确定节奏和韵脚的作用
eg 周南·关雎
重章叠唱
定义
各章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以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渲染气氛,深化主题,使感情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更换的少字数则可能暗示了时空转换或情感变化
按音乐曲调分类
风雅颂
乡村之音
风(即土乐)
国风
西周后期、春秋初中期
民众,公卿列士
十五国风即各地土乐
朝廷之音
雅(即正)(西周王族)
大雅
西周
贵族
小雅
西周后期、春秋时期
贵族,公卿列士,民众
宗庙之音
颂(容,即样子,可能颂乐连歌带舞都比较舒缓)(宗庙祭祀乐歌)
宗庙祭祀人员
周颂
周初
鲁颂
春秋鲁国祭祀乐歌
商颂
殷商宋国
用诗
应用于各种典礼仪式
政治外交(赋诗言志)
贵族教育、私学教育
传诗
春秋战国极其盛行
汉代的传播
四家诗 齐鲁韩毛
齐人辕固
鲁人申培
燕人韩婴
鲁人毛亨,赵人毛苌
三家诗 齐鲁韩(西汉)
东汉郑玄作笺兼容三家,使毛诗盛行于世,今本即为毛诗
楚辞
释义
屈宋皆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句式自由灵活,参差错落;句尾或句中多用兮字;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因为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体诗
成书
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作品以及汉代人的仿作辑录成书,题为楚辞
汉代普遍称楚辞为赋
成因
1.南方巫蛊文化的影响
2.楚地自然环境优美,山川秀丽,名物繁复,当这些名物进入文学作品成为意象时,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词采之美
3.楚地经济条件较为优越,有余力探求更为深邃丰富的内心世界
4.相较于中原侯国,楚国没有形成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个性较少压抑,个体意识较为强烈,情感生动活泼,想象丰富奇特
5.文学自身的积累和发展
1.楚地原有的乐曲民歌为楚辞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eg 越人歌,九歌,阳春,白雪···
2.战国纵横家辩丽横肆、铺张扬厉的言说风格对楚辞产生了影响
3.诗经的影响
eg 橘颂
屈原其人及其作品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 正则,字 灵均,min姓屈氏,楚国同姓贵族
楚怀王时期因谗被疏,顷襄王时期被流放江南
屈原作品共23篇
离骚,九歌(11),九章(9),天问,招魂
九歌,原为传说中的远古歌谣,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改作而成
天神,地衣氏,人鬼
九歌共十一篇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闻一多,东皇太一为迎神曲,礼魂为送神曲,所以是11篇
湘君湘夫人为一篇,大司命少司命为一篇
九为虚数
九歌的思想内容
对神灵或鬼魂的热烈赞颂
神与神之间的恋爱
以恋爱的艰难比喻祭祀的艰难
先秦史传散文
起源
史官群体的出现
史源于巫
上古时期存在着以祭祀为业的巫觋集团。史官从其中演化而来
文字的创造与史官有关
仓颉造字
史官主要职能
创造、收集、整理文字
文献载录和传承
职事人员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
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始于 鲁隐公元年-鲁哀公二十七年
文献地位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初年
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春秋时期二百五十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在述史时也注意记载其时知识阶层对事件的评价(舆论)
作者以及编撰缘起
作者相传为左丘明(鲁太史)
子主题
文献性质
传经之作
左传的解经方式
以事解经: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再现历史原貌
虚饰:随笔妆点,史官在叙史时对历史事件或其中部分事实添加想象性描写,并非出于文学目的,而是为了追寻事件中的道德意义,对社会现实作道义审判
艺术成就
刻画了一系列性格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善于记录当时精彩的外交辞令,真实再现了春秋时交际辞令的委婉含蓄、温文尔雅的魅力
词约义丰,用词简练准确
譬喻精当,生动形象
eg 晋公子重耳之亡
艺术特色
叙事线索清晰明朗,根据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再现历史原貌
细节描写,生动有趣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立体多面
先秦诸子散文
时代背景
世界背景
雅斯贝尔斯提出 轴心时代
BC800-BC200,北纬30度上下。世界各大文明都出现重大突破,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开始对原始世界进行超越和突破,用理智、道德来面对世界
各大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古希腊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古印度
释迦牟尼
古中国
孔子 老子 孟子庄子
以色列
犹太教先知
国内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流行的政治因素
养士之风盛行。礼贤下士
eg 战国四公子 吕不韦 燕太子丹(荆轲)
eg 齐 (稷下学宫) 燕昭王(黄金台)
私学教育兴起
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学术下移,士的阶层崛起,百家争鸣局面兴起
代表人物及著作
道家
老子《道德经(又名老子)》
庄子《庄子》
儒家
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荀子《荀子》
法家
韩非子《韩非子》
墨家
墨子《墨子》
文体
语录体
eg 论语,老子,墨子
对治体
eg 孟子,庄子
专题论说文
eg 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文体风格
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篇幅越来越宏大,结构越来越严密
论语
孔子其人
太史公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编撰原因
学派斗争的产物
弟子保留老师思想言论的愿望
概述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辑录而成。是一部反映儒家学派思想的著作
共二十篇499章
艺术成就
善于将深邃的哲理凝聚为具体的形象来表述
深厚丰富的感情色彩
语言风格
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