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1:血液系统药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系统药的思维导图,详细的写了五大类血液系统药物的反应,作用,对学药理学的小伙伴有很大帮助!
编辑于2021-07-25 12:43:19方剂学笔记分享。该思维导图合集系统梳理了中医的方剂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方剂分类、组成原则、煎药方法、功效应用等多个方面。
中药学笔记分享。该合集系统整理了中医的中药学的核心知识点,从药材分类到功效应用,再到配伍禁忌,一应俱全。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siweidaotu思维导图分享,该指南结合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据和医学进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规范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增补。
该系列学习笔记来源于近期指南,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适用于各科临床应用,不定时更新中。
在世界万物中,精神现象最为复杂。精神病学不仅与各医学学科关系密切,还涉及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问题。精神病学的诊断主要是症状学诊断。所以在各医学学科诊疗过程中,有必要将精神病学运用其中,该系列导图根据《精神病学Psychiatry》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整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方剂学笔记分享。该思维导图合集系统梳理了中医的方剂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方剂分类、组成原则、煎药方法、功效应用等多个方面。
中药学笔记分享。该合集系统整理了中医的中药学的核心知识点,从药材分类到功效应用,再到配伍禁忌,一应俱全。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siweidaotu思维导图分享,该指南结合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据和医学进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规范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增补。
该系列学习笔记来源于近期指南,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适用于各科临床应用,不定时更新中。
在世界万物中,精神现象最为复杂。精神病学不仅与各医学学科关系密切,还涉及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问题。精神病学的诊断主要是症状学诊断。所以在各医学学科诊疗过程中,有必要将精神病学运用其中,该系列导图根据《精神病学Psychiatry》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整理。
第十一单元:血液系统
一、抗贫血药
铁制剂的应用
常用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注射用铁剂有右旋糖酐铁等
【临床作用】
临床用于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尤其用于生长发育期需求增加和慢性失血而引起的贫血。
【不良反应】
1.口服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
2.注射用铁剂可出现注射局部刺激症状、皮肤潮红、头昏、荨麻疹、发热和关节痛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发生心悸、胸闷和血压下降。
3.小儿误服铁剂1g以上可引起急性循环衰竭、休克和胃黏膜凝固性坏死。急救时可应用去铁胺灌胃或肌内注射以结合残存的铁。
叶酸、维生素B12的作用、应用
(一)叶酸
【药理作用】
属水溶性B族维生素,进入人体以四氢叶酸的形式吸收,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对神经症状无效。
叶酸是胎儿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孕妇缺乏叶酸有可能导致胎儿出生时出现低体重、唇腭裂、心脏缺陷等。
【临床应用】
1.各种原因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尤其对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妊娠期和婴儿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疗效好。
2.对叶酸拮抗剂甲氨蝶呤、肝脏因素等造成二氢叶酸还原酶功能或产生障碍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应用一般叶酸制剂无效,需直接选用亚叶酸钙(calciumfolinate)治疗。
3.对恶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应用叶酸治疗可改善血象,但不能减轻甚至可加重神经症状。
水溶四氢叶,拮抗贫血B12
(二)维生素B12
【药理作用】
1.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使机体造血机能处于正常状态。
2.以辅酶的形式存在,促进四氢叶酸的循环利用,增加叶酸的利用率,改善叶酸代谢障碍。
3.保持神经系统功能健全,可消除B12缺乏时合成的异常脂肪酸,维持正常神经鞘磷脂的合成,改善神经症状。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神经炎、神经萎缩等神经系统疾病。
促红四氢循环用,改善神经脂肪酸
二、止血药
维生素K
【药理作用】
止血。凝血因子Ⅱ、Ⅶ、Ⅸ、X和蛋白质C等是在肝脏内合成的,为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对先天性或严重肝病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无效。
【临床应用】
1.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如梗阻性黄疸、胆瘘(脂溶性。需要胆汁)、慢性腹泻所致出血,新生儿出血。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菌群失调,维生素吸收不良)时也应适当补充维生素K。
2.其他:维生素K1或K3肌注有解痉止痛作用,可用于胆道蛔虫所致的胆绞痛。大剂量维生素K1可用于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的解救。
三、抗凝血药
肝素
【药理作用】
1.抗凝作用
(1)体内、体外均有抗凝。
(2)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间接抗凝。
(3)ATⅢ能封闭Ⅱa、Ⅸa、Ⅹa、Ⅺa、Ⅻa的活性中心(注意不是减少凝血因子合成),对Ⅹa、Ⅻa作用强,对作用Ⅱa弱。
2.抗血栓作用:肝素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临床应用】
1. 血栓栓塞性疾病:如静脉血栓和外周动脉血栓形成等。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应用。
3.缺血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一般可有冠脉内血栓形成。
3.体外抗凝:如心血管手术、血液透析和心导管检查时防止血栓形成。
【不良反应】
过量导致出血,用硫酸鱼精蛋白对抗。
香豆素类药物
包括华法林、双香豆素和醋硝香豆素
【药理作用】
是维生素K拮抗剂,只能在体内肝脏抑制维生素K由环氧化物向氢醌型转化,阻止维生素K的反复利用,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γ羧化作用,从而影响凝血过程。
与肝素相比,优点是口服有效(肝素静脉)、应用方便、价格便宜且作用持久,其缺点是起效缓慢、难以应急、在体外无抗凝作用。
【临床作用】
1.血栓性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心房纤颤伴有附壁血栓、肺栓塞、心脏外科手术和冠状动脉闭塞等;
2.心肌梗死的辅助用药;
3.风湿性心脏病、髋关节固定术、人工置换心脏瓣膜手术后防止静脉血栓的发生。
【不良反应】
过量可发生自发性出血,可给予维生素K1、输注新鲜血、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
四、纤维蛋白溶解药(溶栓药)
(一)链激酶
1.作用:
具有促进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作用。能使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前体物转变为激活因子,后者再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有活性的纤维蛋白溶酶,使血栓溶解。
2.应用:
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深静脉栓塞、周围动脉栓塞、急性肺栓塞、血管外科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导管给药所致血栓形成等。
(二)尿激酶
1.作用
可直接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因而可溶解血栓。
2.应用
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脑血管栓塞、周围动脉或静脉栓塞等。也可用于眼部炎症、外伤性组织水肿、血肿等。
五、抗血小板药
(一)阿司匹林
1.作用:抑制环氧酶,减少TXA2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防止血栓形成。
2.应用:小剂量用于防治心脑血栓形成、心绞痛、心肌梗死、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
(二)氯吡格雷(波立维)
1.作用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
2.应用 用于防治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
(三)双嘧达莫
1.作用 有抗血栓形成及扩张冠脉作用。抑制磷酸二酯酶,抑制腺苷摄取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血小板内cAMP升高,防止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壁损伤部位。
2.应用 口服抗凝药合用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防止心瓣膜置换术血栓形成。
(四)依前列醇
1.作用 有抗血小板和舒张血管作用。为PGI2的制剂,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血小板内cAMP升高,防止血小板聚集,舒张血管作用明显。
2.应用 于治疗某些心血管疾病以防高凝状态,防止血栓形成。也用于严重外周血管性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血小板消耗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