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热点:请简述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的区别是什么
这是一篇关于新闻考研题库的思维导图,议程设置理论强调大众传媒通过选择并强调某些议题,从而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重要性的感知。这一过程并非传媒主观意图的直接表达,而是一种客观产生的传播效果。相比之下,舆论引导则带有更强的实用主义主观色彩,它侧重于政府或媒体通过特定的政策方针和社会热点事件,对公众进行劝服和引导,以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或共识。
编辑于2024-07-19 10:02:37"罗宾汉情结"如何影响网络舆论?它既推动社会正义,又可能引发非理性暴力当网民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演变为盲目声讨时,真相往往被情绪掩盖如2023年川大女生误判偷拍事件,未审先判的网络暴力导致无辜者受害过度干预还可能扭曲司法判断,人们沉迷于"弱者必胜"的剧本,却忽视事实核查理性看待公共事件,拒绝情绪化站队,才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关键。
【媒体如何塑造性别认知?】美国学者凯尔纳指出,传统媒体通过男性凝视将女性客体化,呈现刻板形象这种凝视不仅扭曲女性社会角色,更反噬男性自身广告影视中"完美男性"模板催生身材焦虑与自我否定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内化男权逻辑后,会以"逆向凝视"消费男性身体(如椰汁直播案例),实则是父权文化的变相延续男性凝视最终成为无差别伤害所有性别的枷锁。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观至今仍是互联网时代舆论工作的指南针!他们从阶级、政治与人民关系的本质出发,提出"有机报刊运动"等规律,强调自由与责任的统一其党报理论尤为鲜明:党的报刊是旗帜与思想阵地,既要贯彻党的精神,又需监督党内倾向,坚守人民利益核心在不同制度环境下,他们精准剖析了报刊活动的多维规律,为新时代新闻传播提供了根本遵循.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罗宾汉情结"如何影响网络舆论?它既推动社会正义,又可能引发非理性暴力当网民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演变为盲目声讨时,真相往往被情绪掩盖如2023年川大女生误判偷拍事件,未审先判的网络暴力导致无辜者受害过度干预还可能扭曲司法判断,人们沉迷于"弱者必胜"的剧本,却忽视事实核查理性看待公共事件,拒绝情绪化站队,才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关键。
【媒体如何塑造性别认知?】美国学者凯尔纳指出,传统媒体通过男性凝视将女性客体化,呈现刻板形象这种凝视不仅扭曲女性社会角色,更反噬男性自身广告影视中"完美男性"模板催生身材焦虑与自我否定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内化男权逻辑后,会以"逆向凝视"消费男性身体(如椰汁直播案例),实则是父权文化的变相延续男性凝视最终成为无差别伤害所有性别的枷锁。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观至今仍是互联网时代舆论工作的指南针!他们从阶级、政治与人民关系的本质出发,提出"有机报刊运动"等规律,强调自由与责任的统一其党报理论尤为鲜明:党的报刊是旗帜与思想阵地,既要贯彻党的精神,又需监督党内倾向,坚守人民利益核心在不同制度环境下,他们精准剖析了报刊活动的多维规律,为新时代新闻传播提供了根本遵循.
请简述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的区别是什么
内容来源 | 四川外国语大学丨福建师范大学真题
在描述大众传播影响与受众意见态度变化时,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两个概念常常相伴生出现,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明确两者的关系,不仅有利于研究者加深对议程设置理论的认识,也是媒体或政府机构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基础。
一、概念界定: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
(一)舆论引导是指新闻媒体劝服大众尊重、遵循、实行国家的法规、社会公德以及政府的方针政策,达成社会共识,形成共同行动的过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中强调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是把握好时、度、效。 (二)议程设置研究滥觞于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在教堂山进行的研究,他们认为大众传播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人们对周围事件重要性的判断。1997年,二人提出了属性议程设置的概念,即大众传媒不仅能告诉公众想什么,也能成功告诉公众怎么想。在前两层议程设置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又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提出了关系网络议程设置的概念。
二、区别廓清:理论源头与研究立场
(一)理论溯源:美国语境与中国体制的区隔
议程设置理生发于美国传媒工作场域,强调是新闻自由条件下多数传媒不约而同选择和相对共同关注的综合结果。舆论引导则植根于特殊的中国传媒体制之中。在中国,所有的传媒都是在党领导下的,有些直接是党政部门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媒体不仅要报道事实,还要旗帜鲜明的引导舆论。
(二)研究立场:客观效果与主观动机的差异
作为重要的传播效果研究理论,议程设置描述的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客观产生的传播功能,不是传媒自身的主观传播功能。相比之下,舆论引导则带有更强的实用主义主观色彩,强调政府或媒体关于政策方针与社会热点事件,对一般公众的劝服动机。
三、两者联系:议程设置理论指导舆论引导实践
互联环境下,舆论主阵地发生转移,舆论场更加复杂多变,这无疑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面对碎片化的受众与液态化的传播环境,议程设置研究重点转向关系网络议程设置研究,关注受众建构议题或属性的关联网络的过程,即决定受众是如何将不同的议题或属性通过关联网络连接起来的。 关系网络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舆论导向具体实践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舆论引导主体可借由关系网络议程设置的模型框架,更加科学有效的对舆论传播逻辑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策划最为适合的信息发布方式,以增强传播效果。
综上
综上,舆论引导与议程设置在理论源头与研究立场上泾渭分明,但具体的舆论引导实践,可以从议程设置研究的丰富成果中汲取养分,并反哺议程设置的进一步研究。未来,如何进行中国语境下的议程设置效果研究,应是新闻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请结合姜萍爆火,谈谈对互联网舆论发酵逻辑的理解
内容来源 | 2025考研热点改编题
6月13日,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简称“阿里数赛”)公布决赛名单,801人成功晋级。其中,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17岁女生姜萍拿到了93分的好成绩,全球排名12,成为唯一闯进全球30名的女性选手。下文将结合姜萍爆火,谈谈对互联网舆论发酵逻辑的理解。
开始答题
一、舆论激活:独特标签超越一般认知图式,吸引公众兴趣
图式是人们用来理解、组织和勾连认知对象的某种认知结构,其基本功能在于帮助个体对认知对象进行分类。由于我国教育分流机制的存在,大众的一般认知图式当中,“中专”“职校”的标签往往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够优秀,而出身“名校”则似乎天然意味着能力的出众。 因此在这场竞赛中取得更高名次的名校生并未获得公众的关注,其身份标签让其竞赛成绩变得“理所当然”。而此次姜萍的爆火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身上最大的标签“中专生”,在普遍的认知图式中,其学历与竞赛的成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故而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好奇,激起了公众对其的一系列讨论与想象。
二、舆论聚合:各级媒体聚焦人物设置议程,集中公众视点
姜萍晋级的消息传出之后,各级、各类媒体纷纷设置议程跟进报道,采访了姜萍本人及其老师。媒体将姜萍的故事作为重要的媒介议题,不仅仅是出于该事件的新近与新鲜,更是由于其折射了我国的教育机制与教育观念问题,时值中高考,教育与升学本就聚焦了大片热度,该事件更为讨论教育话题提供了非常合适的契机。 此外,姜萍对数学的热爱与勤奋、姜萍的老师“伯乐识才”与倾囊相授的故事,也都充满着鼓舞人心,予人慰藉的正能量。因此,各级各类媒体将此事件作为新闻选题兼具话题度与深度,其报道与评论中既有对姜萍本人成绩的肯定与祝福,也不乏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讨论和反思;而媒体的这一关切也将公众的视线集中于该事件,为舆论的发酵攒聚了更多的热度。
三、舆论扩散:社交媒体提供自由讨论空间,放大公众声音
此事件能够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离不开社交媒体平台所建构的公共讨论空间。社交媒体中不仅有来自专业性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更是弥散着广泛的用户讨论和自媒体观点,其多元声音在平台上不断流动、碰撞、交融,共同形构了关于该事件的公共意见场。 这些声音中不乏情绪化的呼吁,典型的如不少热门用户评论期待有高校能破格录取姜萍,这种期待是否应当被高校接受并实践暂且不论,但反映的是公众热忱的“惜才爱才”之心。社交平台放大了公众对于热门事件的看法和呼声,同时也让公众的呼声进一步激起更加复杂多维度的讨论,舆论在社交媒体上不断扩散和演化。
四、舆论偏移:高校与自媒体博主“蹭流量”,转移公众视线
在姜萍爆火后,也出现了不少“蹭流量”行为。2024高考志愿填报在即,多所高校借机纷纷发博安利自家数学专业,引发了人们对数学专业的讨论。一些学校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一些难处,似乎“破格”还涉及很多程序上的问题,打破既有的条条框框并不那么容易。 同时,也有诸如“前哈佛肯院招生委员”喊话姜萍联系自己,称愿意帮忙牵线,让不少网友为国内高校不肯“不拘一格录人才”而焦急。从当前这些高校与自媒体发布的内容来看,虽然是借势宣传,但也出自善意,并且未造成恶劣影响,对于该事件的舆论意见也更加的丰富和广泛,也有逐渐偏移原先舆论焦点的趋势。 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网友们正在为姜萍等人停留,这弥足珍贵。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不妨再仔细想一下故事背后的教育理念,让热点不仅是稍纵即逝的他人故事。教育的目的,其实是帮助每个人认识自我,寻找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如何从姜萍出发,讲好中国教育的故事,将是下一步舆论引导应当关注的话题。
新闻考研题库
有一种说法认为传播学有四大奠基人,是否同意?
内容来源 | 2024郑州大学考研真题
1980年,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美国传播研究的开端》一文中,高度评价了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和霍夫兰四位学者所开创的传播研究,认为他们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为后来的传播学奠定了一个基础。这一观点让“四大奠基者”的说法广为流传,也深深影响了后续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方向。然而回溯传播思想史,若以研究成果和理论贡献而论,可称为传播学“奠基人”的学者远不止于这四位,罗杰斯就曾在其《传播学史》中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个学术“神话”。 我不认同四大奠基人的说法,并将在下文对施拉姆选择这四位学者的原因、其他有成为“奠基人”资格的学者以及四大奠基人观点的局限性进行说明。
一、 偏见与策略:四大奠基人提出与传播学诞生背景
(一)意识形态影响下的问题取向
二战的时代背景让大众传播在战时以及现代社会中的功能等议题被置入了传播研究的核心,施拉姆与四大奠基人也都参与到二战为美军宣传服务的研究中来,并成为美国政府的“御用”学者。 这种研究取向背后也隐藏着当时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施拉姆本人而言,其持有的意识形态取向较为强烈,故而有以胡翼青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施拉姆未把贡献颇丰的芝加哥学派纳入奠基人之中,可能是意识形态分歧所致。
(二)确立学科合法性的迎合策略
罗杰斯曾将施拉姆选择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中的闻名学者作为奠基人称为是政治上的“聪明的策略”:“人们能够理解施拉姆为什么会构建出四个奠基人的神话:它与传播学出身名门的想法是相一致的。” 即,施拉姆想通过“挂靠”当时流行的学科并与其著名人物“攀亲”的方式来使传播学获得纯正的血统,为传播学在美国的生存打下基础。 因此,其时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等领域声望卓著的四位学者便被施拉姆选入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与此同时,这四位研究者的方法论创新——内容分析、控制实验法、小样本连续研究法与民意测验,,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政治“消毒”的实用工具,使传播研究在学术上看起来更加中立和科学。
二、 奠基人“遗珠”:芝加哥学派与李普曼
(一) 作为传播研究源头的芝加哥学派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城市化进程、移民与文化冲突与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与互动,社会矛盾激增,杜威,帕克、库利、米德等学者直面城市中的各种问题,并以建设性的态度去研究,芝加哥学派由此兴起。 宏观层面,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学者广泛讨论了传播技术通过何种途径影响人的生存方式、维系现代社会生存发展和实现民主政治,这条线索日后逐渐发展为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传播生态学和发展传播学的某些主张。 中观层面,芝加哥学者们讨论了传媒与移民美国化、宣传与社会控制等问题,指出了现代大众传播对社会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需要有效地利用这种能力以保障社会的正常运作,这一线索为美国传播学主流范式奠定了基础。 微观层面,以米德为首的学者将把传播界定为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心灵与社会意义被建构,这条线索对于人际传播这一学科领域的影响具有决定意义,并为符号互动的大众传播理论与传播生态学的兴起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
(二)开启大众传播研究的李普曼
尽管没有学界专业的背景,李普曼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强势却让人无法忽视。在发现舆论是人们歪曲事实基于想像的产物以后,李普曼抛出了民主危机的问题,应对方法就是“由不偏不倚的专家首先为实干家发现和阐述事实,然后尽其所能,在他所了解的决策和他组织的事实之间进行比较”。 尽管杜威的参与式民主现在仍被许多人追捧,但一直主导传播研究的却是始终受到统治阶级和社会精英的高度认同的李普曼的控制思想。 在学者黄旦看来,应当把李普曼“置于芝加哥学派和四个先驱者之间,构成芝加哥学派、李普曼到拉斯维尔等的历史链条”。 不应否认的是,施拉姆对“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提出,为传播学合法地位的确立以及迅速形成专业边界与规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学科版图的发展来说,“四大奠基人”这一说法,也大大限缩了传播研究的视野和路径,如罗杰斯在其《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中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将传播学的侧重点压缩成一种个人主义的、短期效果的样式。因此,他们关闭了许多最近刚刚被学者们重新打开的研究领域。我们需要的是重新考量传播学理论视角的多元化问题,以便使传播研究领域释放出更大的活力。
参考
胡翼青.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J]. 国际新闻界2007(04):5-9 吴畅畅 施拉姆的学术遗产与美国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