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二第1章:教育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这章知识最零碎,需要多看几遍。 【思维导图标注说明】 紫色:历年真题考点 题型 青色框:各家一二级背诵点,以及其他可以考值得背的部分 浅灰框:帮助记忆的内容归纳/口诀 --:相似,有联系 //:相反,有区别
编辑于2024-01-13 22:02:131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1教育
教育的概念
最早出现“教育”一词的著作:《孟子》
定义
广义
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
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
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合力 (三结合教育)
狭义
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2020下】辨析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质的规定性表现在3个方面:有目的(//无目的的偶然因素)、培养(//机械灌输、错误观念的影响)、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4.2学习的定义
社会属性
1. 永恒性
人在教育在
2. 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3. 历史性
4. 相对独立性 【2021上】辨析
含义:教育受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有自身的规律,具有能动作用。
历史继承性 【2023上】辨析、【2018上】辨析
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继, (后一历史时期教育是对前一历史时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古为今用)——承。
启发式原则是对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继承;现代仍然学习古诗词
(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同步性
超前或落后
能动性/能动作用/反作用
(见1.3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5. 生产性
科学知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6. 民族性
教育的基本功能
按作用对象分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
促进个体(培养人)
社会化
个性化
谋生和享用功能(满足个人需要)
社会功能(派生功能)
推动社会
流动
人才在不同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间流动
变迁
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方面的变迁
按性质分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落后的教育阻碍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
【2018下】辨析:教育对人的影响总是积极的。 【2022上】辨析:教育必然促进社会发展。
1. 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2. 教育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本句通用) /教育受()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促进或阻碍。
3. 先进的教育促进个人进步/社会发展,如……;落后的教育阻碍(),如唯分数论的教育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部分教育有封建糟粕不利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按呈现形式分
显性功能(计划内)
隐性功能(计划外)
教育的起源
1. 神话起源论
关于教育最古老的观点
2. 生物起源论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桑代克
本能生利息
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活动
3. 心理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孟禄
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与教育的本质相矛盾 --4.2人类学习的社会属性
4. 劳动起源论
现在普遍认可的教育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劳动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米凯爱劳动
5. 交往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不是生产活动,而是交往活动
代表人物:叶澜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
教育产生的原因
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教育产生的条件
根本条件:劳动
必要条件:语言
特点
与生产劳动结合
无阶级性
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
古中国
夏
商
学校出现(有文字记载+考古文物证实)
西周
学在官府(官学)
六艺教育
春秋战国
私学发展——稷下学宫(战国·齐国)
最早的高等教育学府
私学发展是里程碑,促成百家争鸣
古希腊
斯巴达:培养体格强壮的军人和武士
雅典: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公民、政治家、商人
封建社会
中国
汉
机构
太学——最高教育机构
文翁石室——最早的地方官学
文翁兴学:叫文翁的太守到了四川地区,当时四川地区可不是“天府之国”,反而非常偏僻、落后。文翁就想了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派自己属下中聪明的人返回京城,向太学的博士学习,学成后回到蜀地来做官任教。但是古时候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为了解决燃眉之急,第二个办法就是在成都设立学官,选择当地的年轻人跟着学官学习。汉武帝即位后,对此极为赞赏,在各郡国推行开来。
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鸿都门学:创立于东汉灵帝时期,因校址设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是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在迎合汉灵帝个人爱好的基础上,设立的与太学相对立的专门学校。教育内容主要为诗、赋、书画。 意义: 鸿都门学打破了以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教育内容得以丰富; 作为一种专门学校,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内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
建立科举制(隋)
宋
四书五经
国学是程朱理学
清
废科举(1905年),兴学堂
中世纪的欧洲
教会学校
培养教士和僧侣
七艺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学校
骑士七技
特点
学校产生(奴隶社会)
基本条件
1. 社会生产水平提高(物质基础)
2.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知识分子)
3. 文字的创造和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专门传授知识技能的社会条件+教育内容)
4. 国家机器的产生
学校教育
1. 非生产性
脱离生产/与生产劳动脱离。“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2. 阶级性
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只有统治阶级才能接受教育
3. 等级性
(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4. 专制性
教育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不许反驳)
5. 刻板性
6. 象征性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即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
7. 宗教性(西)、道统性(中)
近代社会
特点
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国最早)
3. 世俗化(摆脱宗教)
4.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现代社会
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 教育的全民化
2.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
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机会均等
民主的教育 //专制性
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
3. 教育的多元化
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
4.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观念,教师队伍
5. 教育的终身化
当今国际社会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教育思潮
【法】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1.2教育学
含义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
萌芽阶段 (奴隶社会—17世纪)
中国
【春秋】孔子
观点
教育与经济
庶—富—教/先富后教
13.9 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② 【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众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接着该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冉有说:“已经够富了,接着该做什么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注释】①仆:动词,驾驭车马。②既富……教之:孔子主张“先富后教”,《孟子》《荀子》都秉持并发挥了这一主张。孟子说:“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梁惠王上》)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
世界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文】教导学生,不到他有强烈求知欲的时候,不到他想说而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注释】①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愤,憋闷,这里指求知而未得的心理状态。悱,想说又说不出的样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所以,必须让受教者先发生困难,有求知的欲望,然后去启发教导他。
因材施教
学思行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受骗;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疲惫而无所得。” 【注释】①罔(wǎng):诬罔;“学而不思”则受欺也。②殆(dài):同“怠”,疲惫。 (论语新注新译:简体版/杨逢彬著 ISBN 978-7-301-29521-2)
教学内容
脱离生产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①;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孔子说:“君子谋求仁道,不谋求衣食。耕种,也免不了饥饿;学习仁道,也能得到俸禄。君子忧虑仁道不推行,不忧虑衣食无着。” 【注释】①馁(něi):饥饿。
以德育(“仁”)为中心的六艺教育
【战国】《学记》(《礼记》中的一篇)
世界上第一本教育著作
观点
教育目的
化民成俗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学原则
豫时孙摩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通“逊”),相观而善之谓摩”
豫——禁于未发
时——及时施教
孙(逊)——循序渐进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摩——相观而善
启发式教学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鼓励、启发)
长善救失
扬长补短
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
万世师表+一篇文
古希腊 古罗马
苏格拉底
产婆术
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柏拉图
寓学习于游戏
寓教于乐的最早倡导者
亚里士多德
首倡教育遵循自然
将教育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灵魂三部分对应三种教育)
教育思想的脉络
教育自然主义思想
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亚里士多德——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文雅教育/自由教育 //功利性的教育
《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培养/教育》)
西方第一本的教育著作,世界上最早论述教学法的著作
【古罗马】昆体良
师徒三人+一本书
创立阶段 (17—18)
【英】培根
首次提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捷克】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
1632年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英】洛克
《教育漫话》(与亲戚讨论教育问题的书信)
1693年
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
【法】卢梭
《爱弥尔》
1762年
自然主义,儿童本位(最早发现了儿童)
【瑞士】裴斯泰洛齐
18世纪
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西方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平民教育家、慈爱的儿童之父,主张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科学教育学阶段 (18末—19半)
【德】康德
18世纪
最早在大学教授教育学
【德】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
1806年
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传统教育论
一原则
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知识)是教育(思想道德)的基本途径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两基础
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心理学
三中心
教师、课堂、教材
四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小明联系小方
多样化发展阶段 (19末—20初)
【英】斯宾塞
《教育论》
1860年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实证评价知识价值,实科知识最有价值
最早将“课程”作为专门术语提出
教育目的
为生活作准备
【美】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1916年
现代教育论 实用主义教育学
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方法论:做中学
新三中心
儿童、经验、活动
五步骤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苏俄】凯洛夫
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教育学》
【苏俄】马卡连柯
《论共产主义教育》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
从事流浪犯罪儿童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培根首提出 夸美来实现 康德首开课 巴特立传统 杜威要革新
拓展阶段 (20中—今)
【美】布鲁姆
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教学目标分类学》
慕教学有三目标
【美】布鲁纳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无论我们选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发现教学法
《教育过程》
拿结构发现过程
【苏俄】赞可夫
发展性教学理论
5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
高速度
理论知识作主导
理解学习过程
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性发展
《教学与发展》
赞发展
【德】瓦根舍因
创立范例性教学理论
《范例教学原理》
挖例子
【苏俄】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给教师的100个建议》 《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俄】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
搬过程
【瑞士】皮亚杰
认知发展理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杨贤江
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新教育大纲》
1.3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生产力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1. 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1.2. 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1.3. 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龟速够格组织
2. 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 【2023上】简答
2.1. 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2.2.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
2.3. 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
与3.1教学的作用一起背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 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基础的实质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 教育的性质
2. 教育的领导权
3. 受教育权
4. 宗旨和目的
5. 教育内容和教育体制
有幸领受帝制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教育的政治功能) 【2018下】简答
1. 维系社会政治稳定(首要)
2. 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 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4. 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5. 促进政治民主化
稳定社会化,人才论民主
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价值取向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教育的文化作用) 【2020下】简答
1. 传播、交流
2. 选择、提升
3. 更新、创造
4. 筛选、整理、保存、传递
教育与人口
1.4教育与人的发展
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孟子四尔加一费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墨荀洛斯华
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 顺序性
2. 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
3. 不平衡性
关键期
4. 差异性
不同个体
--因材施教
5. 整体性
6. 互补性
个体不同特质
--长善救失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要素
1. 遗传素质
生理前提、可能性
成熟程度制约发展过程及阶段
差异性,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2. 环境
孟母三迁
现实条件;总体制约发展状态;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并存
3. 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
原因 【2021下】简答
1.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 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相对其他教育而言效果好
3. 给人的影响全面、系统、深刻
4. 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有教师系统控制
表现/ 学校教育的独特价值
1. (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
2. 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发展个性
4. 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的生命发展奠基
想加速个性生命
4. 主观能动性
是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内在动力;决定作用(【2019下】辨析、【2019上】辨析)
1.5教育目的
定义
整个教育工作
核心和方向
教育活动
依据、评价标准、出发点&归宿,居于主导地位
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
--3.1教学的定义和作用
教育目的的功能
1. 导向
2. 激励
激励人们实现目的
3. 调控
根据目的调整偏差
4. 评价
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教育目的的理论
1. 宗教本位论
2. 社会本位论
3. 个人本位论
4. 生活本位论
5. 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过程即目的,在自身之外无目的
教育目的的层次
(国家的)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1.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是总的教育方向。 2.教育目的是…… 3.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之一。
我国的教育方针 【2019上】简答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
精神实质
1.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根本性质)
2. 培养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总要求)
3. 追求全面发展(核心要求?)
4. 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代要求)
--科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实现的根本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
确立依据
1.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主要依据)
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依据)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实际理论两个人
全面发展教育
1. 德育——灵魂、统帅,保证方向、保持动力
2. 智育——前提、支持,知识基础、能力基础
3. 体育——物质基础,一切活动的基础
学校体育的特点、根本目的、基本组织形式
体育的意义
促进全面发展
增强学生体质
关系国家盛衰
4. 美育——动力,协调各育发展
定义
美育是(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2)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美育的意义
(1)全面发展不可缺,协调各育发展(!重点)
(2)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科学世界观(德育)
(3)促进智力的发展,加深和扩大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4)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5)促进劳育,使学生体验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
德智体劳
美育的基本任务 【2019下】简答
(1)传授基本的美学知识和技能
(2)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重点)
(4)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
美育的途径 【2021下】辨析
艺术教育(核心)、其他各科教学、课外文艺活动、观赏大自然
美育的发展
首提美育思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首提美育概念——席勒 将美育概念引入中国——王国维 首提趣味教育——梁启超 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 首提“比德”——孔子
5. 劳育——综合各育作用
劳育的意义
(1)全面发展不可缺,综合各育作用
(2)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三观
(3)有利于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量与内容处理好,学习能力少不了
(4)有利于增强体质
(5)有利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德智体美
(6)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劳育的基本任务
(培养)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观、()劳动习惯;初步劳动意识
如何开展劳育/劳育的途径
独立开设()必修课,学科专业有机渗透
(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2022下】辨析:全面发展=平均发展
1. 全面发展是()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的发展,是五育并举、发挥整体功能的发展
2. 各育在全面发展中均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德育是(??)的灵魂……
3. 学生有个别差异性,有优势劣势,无法平均发展,需要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见科一思维导图)
1.6教育制度
概念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广义与狭义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学制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学校的类型、级别、结构
建立学制的依据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1. 双轨学制
两轨互补相通、互不衔接,不利于教育普及
2. 单轨学制
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教育体系中学习,有利于教育逐级普及
3. 分支学制
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
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壬戌(见表格)
我国当前的学制
分支学制
从层次结构上看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023下】辨析:普通中学的任务就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
(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普通中学属于中等教育机构,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
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 1.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2.为社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
从类型结构上看
1. 基础教育
幼儿教育
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
高中教育
辨析:高中教育不属于基础教育。
扫盲教育
2. 高等教育
3. 成人教育
4. 职业技术教育
5. 特殊教育
义务教育制度
最早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德国)
我国确立义务教育制度的标志: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六三、五四、九年一贯——多种方式并存
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公共性、基础性
1.7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
最广泛、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教育行动研究
为教育行动而研究,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和立即应用性;适用范围小
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记叙文。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要求向读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调查法
调查问卷、访谈
实验法
【图例】
重点
次重点
标志课程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第一本课程理论著作:【美】博比特《课程》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习主体)
教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