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8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
食品微生物,总结了食品的微生物污染、细菌性食物中毒及预防、真菌性食物中毒、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等。
编辑于2024-01-20 17:24:09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或其毒素污染
危害:腐败变质,食源性疾病
污染源
空气:与食品中微生物有关
土壤:天然培养基,大本营
水源:土壤,人与动物活动
动植物
人
食品的污染途径
内源性污染/第一次污染
作为原料的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本身携带微生物而造成的污染
外源性污染/二次污染
食品在加工运输储运销售和食用过程中去,通过五种污染源发生的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的消长
加工前:原料及储运,只增不减
加工过程
卫生良好,微生物下降
污染重下降缓
卫生不良,二次污染,数量上升
加工后:上升,下降,再上升—腐败,持续下降
细菌性食物中毒及预防
病原特点/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物/临床表现/预防措施
概述
基本定义
食源性疾病: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食物中毒:食入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食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引起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诊断依据(特点)
潜伏期短,来势急剧
同起事故中临床症状相似
发病与进食的食品有关
发病率高
不直接传染,无传染病流行时的余波
食物中毒分类
病因种类
细菌性中毒:致病细菌或和其毒素
真菌性:真菌及其毒素污染
化学性:化学性有毒食物
动物性:动物性有毒食品
有毒植物:植物性有毒食品
致病机制
感染型:致病菌生长繁殖达到一定量
毒素型:产生毒素
混合型:病菌和毒素共同作用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防治
预防
防治微生物污染:原料,卫生管理,良好的卫生习惯,交叉污染
杀灭:彻底加热
控制繁殖和产毒:低温保藏,防腐剂
加强卫生管理,监督
消费者的教育
治疗
迅速排出毒物
排毒:催吐,洗胃,导泻
采样:血液,吐泻物,收集和封存可疑食品及原料
报告:发生,接收治疗单位
对症治疗
特殊治疗:抗生素补液,抗毒素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是毒素型食物中毒;含一种或多种肠毒素的食物引起;肠毒素的产生与血浆凝固酶和耐热核酸酶有关
病原
生物学特点
阳性,无鞭毛,无芽胞,有的有荚膜,球形
致病性菌少于非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最强
营养要求不高,需氧或兼性厌氧
20%~30%二氧化碳中,利于肠毒素产生
脂溶性色素:金黄色,柠檬色,白色
抵抗力
无芽胞菌中抵抗力最强者之一
耐热性:80摄氏度30min杀灭
耐盐10%~15%或高糖
耐干燥:最低水分活度0.86,血液中一般可存活数月
耐抗生素,化学物质:1~3%龙胆紫治疗化脓
毒素和酶
溶血素:溶解红细胞,溶血环
杀白细胞:毒性蛋白,白细胞崩解死亡
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仅限于产生肠毒素的菌株 A、B、C1-3、D、E等十种血清型 耐热抗酸:耐胃蛋白酶水解,100摄氏度30min不破坏,耐热性比较C优于B优于A, A型D型最普遍,BC次之
血浆凝固酶 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凝固 保护细菌不被吞噬或免受抗体;形成血栓 产肠毒菌菌株血浆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食品关系密切 凝固酶阳性菌株产生耐热核酸酶
中毒原因和临床表现
毒素型食物中毒
肠毒素
毒素产生条件
温度适宜产毒快
高蛋白,高水分活度,一定淀粉 如冰淇淋,奶酪,含奶糕点
急性肠胃炎
潜伏期短,起病急
恶心,反复呕吐,腹痛,腹泻,头疼,出汗
儿童发病较多,病情比成人严重,严重时失水,虚脱
一般三到四天痊愈,死亡少
中毒食品及污染途径
动物性食品:肉乳鱼蛋及制品
污染源及途径:人和动物在食品生产各环节
健康带菌:体表,腔道20%~30%
呼吸道感染鼻腔带菌率83%
患化脓性感染,上呼吸道炎症,手空气
带菌动物:乳腺炎的牛,原料
检验
事故调查/判定依据
流行病学特点:就餐史
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强烈呕吐的特征
实验室检验:可疑食品,患者呕吐物或粪便中检出;如无可疑食品,同一起事故的几个病人的呕吐物或粪便中检出;检出同型的肠毒素
预防和控制措施
防止污染:原料污染;从业人员
杀灭病原菌,彻底加热食品
控制繁殖和产毒:低温
加强安全管理,监督,检验
沙门氏菌中毒
病原
肠杆菌科,血清型多,革兰氏阴性菌,短杆菌,无荚膜,无芽胞,大多有菌毛
中温菌,弱碱最适,耐冷怕热,大于20摄氏度能大量繁殖,55摄氏度1小时,60摄氏度15~30分钟,100摄氏度立即灭活
不耐盐:9%致死
中毒菌种:鼠伤寒沙门氏菌大于猪霍乱沙门氏菌大于肠炎沙门氏菌
内毒素,致热源
有的产肠毒素
中毒原因
活菌侵袭:侵袭性,大量活菌前提
有的产肠毒素,混合型,鼠伤寒~肠炎~
临床
胃肠炎
表现为恶心,头晕,头痛,腹痛冷汗乏力,然后呕吐,腹泻发热,严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
三到四天症状消失病死率0.5% 5%患者康复之后会成为带菌者
全年即可发生,夏秋五到十月份高发率达到80%
中毒食品及污染途径
动物性食品为主,植物性食品少见
污染途径
生前污染:健康带菌动植物或患病动植物
宰后污染:中、后二次污染,污染乳肉蛋水产
原因
食品或原料被污染,清洗或加热不彻底
熟食重复污染,细菌大量繁殖
食用前未加热或不彻底
预防措施
防止污染
原料,生产企业保障,从业人员遵守卫生制度,监督管理生产企业的卫生以及生产制度
控制繁殖:低温,盐,ph
杀灭病菌:加热
诊断
流行病特点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验
可疑食品,排泄物,同类型病人检验等
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升高
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
大肠杆菌是埃希氏菌属,常存在于粪便中 对机体有利:可合成维生素B和K,产生大肠菌素
生物学特性
阴性短杆菌,无芽胞,微荚膜,周生鞭毛,需氧或兼性厌氧,37摄氏度,水中可长期存活,对氯敏感,多种抗生素敏感,易产生耐药性 鉴别培养基,EMB平板,发酵乳糖,金属光泽紫黑色
致病性大肠杆菌—常见的血清型
肠产毒素性~ETEC
肠致病性~EPEC
肠侵袭性 EIEC
常聚集性EAEC
肠出血性EHEC
毒素特性:有些菌株产生
不耐热肠毒素LT:60摄氏度三十分钟破坏,引起肠道分泌增加
耐热肠毒素ST:100摄氏度三十分钟仍有活性,无抗原性,引起肠道分泌增加
致病性
预防措施
防止污染
动物健康检验
食品加工销售餐饮和食堂,卫生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定期体检和带菌检查
控制繁殖:低温,盐,PH
杀灭病菌,加热
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
蜡状芽孢杆菌
真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毒素
真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刺激代谢产物
耐高温,无抗原性(抗原:免疫原性➕反应原性),主要侵害实质器官,多数具有致癌性
主要产毒霉菌
曲霉,青霉,毛霉,根霉,灰绿曲霉,黄曲霉,镰刀菌,美丽枝霉
霉菌产毒特点
部分菌种产毒
毒素产生不严格:一种菌生成几种毒素,一种毒素可有几种菌产生
产毒需要一定条件:基质,水分活度,温度,湿度,天然食品易产毒
产毒能力可失去也可以产生
真菌毒素中毒特点
没有传染性 与饮食有关,食用相同或相似的食物
化学药物或抗生素治疗效果差
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
特殊食物有关
检查可疑食物,通常可见菌丝
伴随微生物缺乏症
不产生免疫应答可反复发生
黄曲霉毒素 AFT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产毒菌株的有毒性次级代谢产物
产毒菌
黄曲霉,寄生曲霉:需氧30摄氏度
其他:青霉,毛霉和根霉
污染食品:天然污染 粮油,肉乳,热带亚热带
理化特性
二呋喃环和香豆素
纯品为无色结晶
耐热:温度280裂解
难溶于水,易溶于氯仿和甲醇
碱可破坏,5%次氯酸钠瞬时失活
荧光性:十余种
致病性
急性中毒:雏鸭最敏感,仅次于肉毒毒素,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
慢性中毒:肝实质细胞变性,肝硬化
致癌性
最强致癌物之一,以B1型毒性最大
致癌范围广强度大,可导致多种癌症,肝癌最盛
产毒条件
产毒菌株和条件有不稳定性
温度:中温型
湿度:Aw0.93-0.98
Ph酸性4.7产量最高,小于4时降低
氧气有助AFT生成
其他:高锌低锰刺激;铜钡降低毒素产生
黄变米毒素
黄绿青霉毒素,神经毒
橘青霉毒素,肾脏
岛青霉毒素,肝脏
预防和控制
防霉
降低食品中的水分
气调:高浓度氮气
低温
化学防霉
去除
灭活法
物理:加热、辐射、暴晒
化学:碱性处理
去除法
物理:挑选霉粒
水洗,溶剂提取法
吸附法:活性炭
生物降解
制定最高允许量标准,加强检测
不吃霉烂变质食品
脱毒研究
物理脱毒:吸附剂与毒素在体内结合形成复合体,使毒素在经过消化道时随吸附剂排出体外,而不被吸收,如沸石,钙蒙脱石粘土
化学脱毒:化学物质来减轻和控制真菌毒素的危害,但产生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如降解产物中有一定的毒性,对食品的风味和营养会产生影响
百里香精油可抑制霉菌生长
亚硫酸氢钠和次氯酸钠等,可减轻轻镰孢霉毒素危害
生物脱毒
吸附:细胞壁通过非共价键与毒素分子结合,如乳酸菌酵母菌
降解:发酵产酶对毒素的降解转换为低度无度的物质,如酵母发酵
田间防霉:减少土壤霉菌
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食物传播病毒的原因
长存于食品中:环境存在病毒导致污染
饮用水污染
水产品未煮透:水源污染,水产品带毒
动物性产品:健康带菌,或者患病病死
诺如病毒
病原特点
变异快,两三年就会出现一次全球流行的变异株
环境抵抗力强,零到60摄氏度可存活,酒精和免冲洗洗手液没有灭活效果
感染剂量低
感染后潜伏期短
排毒时间长
病毒通过粪便或呕吐物排出
传播途径多样:飞沫,呕吐物,粪便接触或不洁饮食
人群普遍易感
免疫保护时间短:可重复感染
部分人群即使暴露不会感染,这可能与先天宿主因素和后天获得性免疫有关
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12至48小时
腹痛呕吐,其次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
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两到三天
高龄或者有基础性疾病患者恢复较慢
急性胃肠炎
传播途径
人传人
经食物
经水:水是主要污染源
预防
保持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要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的健康生活习惯
食品安全微生物指标
好氧菌平板计数,大肠杆菌数,霉菌和酵母菌数,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