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代篇2
唐代地方政府,科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等,对唐代政治制度的特色及其得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为我们理解唐代政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清代中央与地方制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清代篇揭示了清代政治中的部族政权、法术控制、权力失衡等问题。
明代组织、考试、兵役、税收制度,明代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如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等。
宋代组织、考试、税收、兵役制度,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转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唐代
唐代地方政府
州
州设刺史,地方高级行政首长。
上州,十万户以上
中州,二万户以上
下州,二万户以下
县
上县,六千户以上
中县,六千户以下,三千户以上
下县,三千户以下
观察使与节度使
唐代设御史台主管监察
”左御史“,监察朝廷中央政府,“分察”
监察尚书省六部,中书、门下两省不在监察之列
”右御史“,监察州县地方政府,“分巡”
全国分为十道,派去监察之御史,称为监察使、后改巡察按察诸称,最后称为观察使
巡察使、观察使,明明是中央官,派到各地区活动巡视观察,实际上常川常驻地方,成为地方更高一级长官,地方行政权掌握在手,其地位自较原置地方官为高。
假使监察使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要他对地方事务随宜应付,临时得以全权支配,这即成为节度使。
节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挥军事,管理财政,甚至该地区用人大权,亦在节度使之掌握,于是便形成为“藩镇”。而且唐代边疆节度使逐渐擢用武人,于是形成一种军人割据。
唐代科举制度
自由竞选,“怀牒自列”,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
唯一限制,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不得犯过国家法律。称为“身家清白”。
由尚书礼部组织考试,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便有资格做官了。礼部考的是才学。
实际分发任用,则须经过吏部之再考试,所考重于其人之仪表及口试,乃及行政公文等。吏部考的是干练。
唐代的经济制度
田赋
租,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仍缴还政府。在授其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租额仅为四十取一。
庸,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动。
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以账为根据。
调,调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其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
唐代账籍制度
籍,户口册。造三份,一本存县、一本送州,一本呈户部。
政府租调以籍为根据
账,壮丁册。政府庸的根据。
壮丁册子一年重造一次,户籍册子则三年重造一次。一次称一比,因其可以用来和上期的簿账相比对。唐制,州县经常须保存五比,户部经常保存三比,如是则地方政府对户口壮丁变动,可以查对到十五年,户部可以查核到九年。
古代交通既不便,政府组织简单,纸张亦贵,书写不便,这些都是大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户口登记逐渐错乱,此制即无法推行。迫不得已,才又改成两税制
两税制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不分你是主是客,只要今天住在这地方,就加入这地方的户口册。
你有多少田,政府便向你收多少租。如是则义务劳役等种种负担,也获解放了。
政府不再授田,民间可以自由兼并买卖。
因其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故称两税制。
田租额以唐代宗之大历十四年的田租收入为标准而规定以后各地的征收额定额了。全国的租额税率不统一了。土地人口即使变化但是田租额不变,导致穷的越穷,富的越富。
两税制不收米谷而改收货币,农民必得拿米粮卖出,换了钱来纳税。于是就有中间商赚差价了。
唐代兵役制度
兵
全兵皆农:府兵。府兵之府,是在州县之外的另一种军事区域的名称。府,指的军队屯扎地。
府又称折冲府
上府一千二百人
中府一千人
下府八百人
当时户口分为三等,根据各家财富长夜而定。下三等民户,没有当兵资格
当兵人家的租、庸、调全免,但是没有饷给。
全唐大概一共有六百到八百个府,三分之一分配在中央政府附近,其余分布在全国,而山西和边疆又比较多一些。
府兵也是到了二十岁才开始服役的,每个府兵须到中央首都宿卫一年,此外都在本府,耕田为生,而于农隙操练。
当宿卫的,叫做上番,番是更番之意。
将
十六个卫,每个卫都有一个名称,各卫都设有大将军。
有事打仗,由大将军领兵出征。
战事结束,兵归于府,将归于卫。
每个府里都有一个折冲都尉,负责平时的训练。
唐代不养兵,只养将。武官有勋无职,不干预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