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生心理辅导
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心理辅导、压力与挫折等方面介绍中学生心理辅导,有需要的朋友赶紧收藏吧!
编辑于2024-02-14 16:26:38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概念
无心理疾病
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标准
具体内容
智力水平正常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和谐
生活平衡积极
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乐观向上
意志行为健全
人格统一完整
心身特征一致(即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特点
心理健康标准是多维的
心理活动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心理健康相应地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建立评价指标来考量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谐性,积极性和调试性
心理健康标准是相对的
社会文化环境的相对性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的划分不是相对的,两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只有程度上的差异
对于不同的个体,心理健康标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标准是有层次的
低层次的标准主要用于判断有无心理疾病
高层次的标准主要用于判断能否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常见的心理问题
焦虑症
概念
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主要表现
心理
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做出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
躯体
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
常见的焦虑反应——考试焦虑
主要表现
考前心情极度紧张,记忆困难,睡眠困难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世界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考试后持久的不能放松下来
产生原因
升学的压力
家长过高的期望
学生个人的好胜心理、学业的失败体验
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
辅导方法
采用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方法
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
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恐怖症
概念
以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
主要表现
对象恐惧症
害怕某些特定物体或情景
广场恐惧症
害怕某些特定环境
社交恐惧症
害怕社交场所和人际接触
学校恐惧症(恐惧症的特殊类型)
害怕上学或拒绝上学
辅导方法
采用系统脱敏法
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适当减轻学生的压力
抑郁症
概念
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
主要表现
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
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待事物,过度自责,对未来不抱希望
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辅导方法
给予患有抑郁症的学生情感支持和鼓励,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自贬性思维方式和不恰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学生对自己、对末来更为积极的看法
强迫症
概念
以强迫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
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
主要表现
强迫观念
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
强迫行为
是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
辅导方法
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应放弃控制强迫观念的意图,采取“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态度治疗强迫症状
行为疗法:“暴露与阻止反应”是治疗强迫行为的一种有效方法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引导他们多参加活动,指导他们采取思维中止法或不断加人自控行为等方式来治疗强迫症状
网络成瘾
概念
由于过度或不当地使用网络而产生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
主要表现
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必须通过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
不能上网时感到空虚、失落
不愿与人交流、花很少时何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现实人际关系恶化,学业失败
常伴有躯体症状,如头晕、胸闷、悠气、心烦、紧张性兴奋、懒散等
辅导方法
了解学生网络成瘾的诱因,帮助学生了解内心的需要、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指导学生疏导、宣泄、调整负面情绪,鼓励学生重新树立对现实生活的自信心
适当的行为疗法
强化干预法
奖惩机制
厌恶干预法
惩罚性的刺激(上网前)
转移注意法
转移注意力
延迟满足法
控制上网时间
团体辅导法
团体
学校心理辅导
一般目标
学会调试
寻求发展
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全体学生作为辅导对象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
个别化对待原则(因材施辅原则)
整体性发展原则
诚信保密原则
方法
精神分析疗法
自由联想法
移情分析法(弗洛伊德)
移情
反移情
梦境分析法
行为疗法
行为强化法
每当学生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时,应采取奖励的办法立刻确化
代币奖励法
运用具有代币性质的奖品作为强化物,强化良好行为(如小红星、盖章等)
榜样示范法
模仿范例是学生学习社会行为的重要方式
消退法
不予理睬
惩罚法
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自我控制法
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和自我惩罚
松弛训练法
改变肌肉紧张,通过减轻肌肉紧张的酸痛调节情绪反应
系统脱敏法
建立焦虑等级,逐渐克服焦虑、恐惧情绪
肯定性训练
果敢训练,促进个人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肯定自己
认知疗法
强调通过改变认知,用合理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思维方式,用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从而减少或消除已有情绪障碍
ABC理论
A:诱发性事件
引起个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
B: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
引起个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
C:结果
不合理信念
绝对化要求
追求完美
过分概括化
以偏概全
糟糕至极
认为自己的前途无望
人本主义疗法
真诚一致
无条件积极关注
共情
压力与挫折
压力
概念
由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产生来源
躯体性压力源
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个体身心紧张的刺激物
心理性压力源
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信息
社会性压力源
指造成个体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个体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事件或变故,社会性压力源既包括个体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文化性压力源
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付的文化问题
应对与调节
策略
处理困扰
直接处理压力情境
减轻不适感
尝试缓解压力造成的负面情绪
方法
降低紧张感
将压力看成待解决的问题、按部就班的解决
适当转移注意力,然后重新评估压力情境
向朋友、家长寻求支持
挫折
概念
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需要和动机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
应对方式
升华
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上
认同
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使幕的品质加在自己身上,或将自己与所崇拜的人视为一体,以提高自己的信心、声望、地位,从而减轻挫折感
补偿
用另一种日标来代替或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从而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
文饰(合理化)
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理解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使其可以被接受
酸葡萄的心理(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甜柠檬心理(如“寒翁失马,焉知非福”)
推诿(如“这不关我的事”)
幽默
个体遇到挫折、处境困难或越尬时,用机智、双关、讽喻、自嘲的语言或动作的良性刺激来化解困难或燃尬,以摆脱内心的失衡状态
投射
通过以已度人的方法来达到心理防御的目的
移置(转移)
迁怒于人/物
退行
幼稚化
否定
拒绝承认
宣泄
认知重组
对挫折情景的重新认识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