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十、情绪
这是一篇关于普通心理学第十章情绪思维导图,情绪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三版 婴儿的心理发展阶段,概况了生理、 言语、认知、婴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等。
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人格,通过了解人格的本质特征和结构,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十、情绪
情绪的一般概念
情绪的含义与功能
情绪的含义
伴随+评价
成分
(1)主观体验
(2)外部表现
①面部表情
②姿态表情
③语调表情
(3)生理唤醒
自主神经系统
①交感神经系统
②副交感神经系统
测谎仪
情绪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赫布
唤醒水平和工作绩效
倒U形曲线
3.组织功能
伊布
情绪和回忆
4.社会功能
表情
佛格斯
情绪和礼貌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化
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两极化
维度
有维度就可以评价
1.动力性
增力
减力
两极性
2.激动性
激动
平静
3.强度
强
弱
4.紧张度
紧张
轻松
情绪维度理论
1.三维理论
(1)冯特
情绪的三维理论
①愉快-不愉快
②激动-平静
③紧张-松弛
(2)施洛伯格
根据面部表情
椭圆切面
②注意-拒绝
③激活水平
(3)普拉切克
倒锥体
①强度
②相似性
③两极性
2.四维理论
伊扎德
①愉快度
②紧张度
③激动度
④确信度
情绪的分类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
1.基本情绪
先天的
(1)积极情绪
适应功能
①支持应对
②缓解压力
③恢复被压力消耗的资源
(2)消极情绪
适度是有益的
2.复合情绪
普拉切克
八种基本情绪
根据强度上的变化可细分
情绪状态及其分类
1.心境
弥散性
持续性
2.激情
强爆发、短时间
“意识狭窄”现象
3.应激
意外刺激所致的适应性行为反应
汉斯.塞里
适应性综合征
①动员阶段
②阻抗阶段
③衰竭阶段
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感情神经科学
人的基本情绪系统
①趋近系统
②退缩系统
由独立的神经回路执行的
1.前额皮层(PFC)
机能不对称性
左侧PFC→积极情绪
右侧PFC→消极情绪
研究
1.正常人的研究
2.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3.情绪障碍的研究
2.杏仁核
识别和产生消极感情
特别是愤怒
3.海马和前部扣带回
海马
情绪调节
前部扣带回
情绪反应
4.网状结构
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保证机体处于清醒状态
情绪的激活
5.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化与情绪
左积右消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1.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激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副交感神经系统→平静
2.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
表情支配
3.情绪与分泌系统
外分泌腺
内分泌腺
情绪与唤醒模式
生理唤醒状态
非言语交往形式(体语)
1.面部表情
2.姿态表情
①身体表情
②手势表情
3.语调表情
感觉反馈
情绪理论
情绪的早期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情绪的外周理论
强调情绪是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詹姆斯
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骨骼和肌肉
兰格
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血管
(2)坎农-巴德学说
认为情绪的中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向上情绪体验
向下生理变化
同时发生
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情境-评估-情绪
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最重要的条件
(2)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期待
又称“认知-生理结合说”
情绪状态是认知过程(期待)、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情绪唤醒模型(一个工作系统)
三个亚系统
核心→认知
相应实验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解释
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关系
①初评价
生存适应
②次评价
经验
③再评价
反馈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以人格结构为基础
主要内容
①情绪是分化的,不同的情绪具有不同的适应功能
②情绪在人格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③情绪自身也是一个复杂系统
①神经生理
②神经肌肉/表情行为
③情感体验
情绪的调节
应用
情绪调节的定义
(1)具体情绪的调节
积极
消极
(2)唤醒水平的调节
高低
(3)情绪成分的调节
生理反应
主观体验
表情行为
情绪调节的特征
1.情绪调节的恒定性
参照目标
情绪体验和表情的强度或持续时间
稳定
2.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
上级环路
下级环路
更下级的运动系列的环路
3.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个体的愿望
文化规范
情绪调节的类型
来源
①内部调节
②外部调节
情绪的不同特点
①修正调节
②维持调节
③增强调节
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情绪调节的过程
格罗斯
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1.关注前行环节的情绪调节(原因调节)
①情境选择
②情境修正
③注意转换
④认知改变
2.关注反应的情绪调节(反应调节)
情绪调节的维度
1.生理调节
系统性的
2.情绪体验调节
采用不同的策略
3.行为调节
4.认知调节
5.人际调节
情绪调节的策略
1.回避和接近策略(情境选择策略)
2.控制和修正策略
3.注意转换策略
①分心
②专注
4.认知重评策略
参考“再评价”
认知改变
5.表达抑制策略
6.合理表达策略(情绪转换策略)
或“合理表情”
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