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哲学概念-中西思想
这是一篇关于哲学概念-中西思想的思维导图,包含本质原理、 思辨、 理论是什么、中国思想、西方哲学等。
编辑于2024-02-20 05:13:06哲学
中 国 思 想
生命感受、情感
儒学强调心和物是一元的
生命感受道德境界—有德性
孔子发现人民生活的痛苦是心灵没有家,
心灵在生命情感的本真即仁
有理想,有原则
性相近,习相远
道家强调循物(道法自然)
生命感受天地境界—得自在
通过道说明不是什么,来领会道
烦恼的根源是太多的人为,造作。观点:以“无”主题论道,重点在“天”
人类的幸福来自天,人的苦恼来自人为
顺应天道就要把人为的因素拿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不为
有本身没有意义,一切有的意义在于它能造成的“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苦恼的根源在于对有的执着,而不能无
有(定用)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秒用)等于玄,玄之又玄宗庙之门
冷眼旁观,权变,退一步
性是自然的
佛教强调绝物(断舍离)
生命感受解脱境界—得解脱
意必固我,破我成佛
见性是功
性:贪、嗔、痴、慢、疑
平等是德
对外打交道
信仰是人与无,人与未知打交道的方式,对超世俗超自然的存在坚定不移的相信
三印
无畏手印
不怕、勇气《 自卑与超越》
传法印
诸行无常
一切都是变化的(道法自然)
诸法无我
上帝视角看“我与环境一体”
有漏皆苦
有烦恼就会痛苦
寂静涅槃
开悟,超现实,超脱生死
禅定手印
昨天放不下(抑郁),未来太担心恐惧(焦虑),专注当下
三学
戒
戒除万念,执念去除干扰或看上去的诱惑
定
专心一境,心无旁骛,不散乱
慧
大成的状态
方法论
闻
多听多看,多学多问(知识、信息)
思
过过脑子(慎思、明辨、总结)
修
生命实践,身体力行的修行(心)
禅宗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下下有上上智
诸法奥秘,非观文字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接各种事物不住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则见如来
如来指如如不动的真如本心
法家(商业)强调逐物(物质的奴隶)
性贵利(市场)
理性
儒学六境界
可欲之谓善
对“它”产生欲望它就是善
意之所着便是物,可欲之谓善
有诸己之谓信(真)
自己有了才是真的/可信/可延展
充实之谓美
美是意义的充满
个人化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个人充实(价值)照亮别人
大而化之之谓圣
自身能量大化育别人
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性灵主体
想象
直觉
感悟
致良知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指生命情感的发挥
良知:己所不欲
致良知:勿施于人
道理
理是指一个事物存在的根据
一个事物存在根据来自哪里呢?来自天道即人们生活中,人之常情即道理
天理:人的生命情感本有的条理,为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中庸
论证“诚”即“道”
“诚”下笨功夫得真智慧,能感通万物
“中”是天下的最大的根本,“庸”本意是用,延续、持续
中庸是目标,庸中是方法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宇宙论
哲学是科学基础
西方:宇宙是由实体构成(离子、夸克),物质的宇宙
中国:阴阳五行+天人感应
中国:宇宙是气构成的,变化才是宇宙的真相
《易经》就是变化的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好转流变
地理学️称之为风水学
人、事的吉凶
天人感应
24节气不仅是气候学,也是关于人的社会生活吉凶的判断
命理学(算命)
人出生的那一刻禀受了天地阴阳五行之气
生辰八字
身体特征
人事的东西
上天给你开了药方
中西医
西:人体是机器
实体性病变
病毒这个实体
炎症,从实体上确认
方法:解刨
以实体对实体
数的宇宙观,测量数据体现
中:人体阴阳五行的气流转也是小宇宙
哲学思辨
阴阳五行气的流转
气是物的前提,气不同程度的状态
五行就是气聚散状态变化
功能系统的生命,彼此之间相互作用
相生相克
水生木(肾保护肝),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病:阴阳五行的功能平衡打破
方法:调理,调整平衡
以功能系统对功能系统
望闻问切
感受测量
为什么资本主义不会在中国
原因
欧:等级无法流通-世袭制,中:等级可以流通(经商、科举)
新教改革,马丁路德。人人都可以直接面对上帝
资本主义(商人)的动产取代了不动产即货币
为什么学习西方
原因
1、有限的耕地养活不了更多人
人多粮食少导致动乱
2、改变了靠天吃饭不确定性
3、机器提高效率
阶段
1、洋务运动(器物、技术)
2、戊戌变法(制度)
3、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学说)
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内圣外王
现代新儒家
去除导致虚无主义、功利主义、霸权主义
原因:
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
以资本效率为核心的市场经济
人与人生产关系的改变
以效率来判定制度是否合理
异化
导致生命无意义感,无法给予人生有意义的指导
生活方式失去多样性导致单向度的人
理论是什么
去观察(非沉浸),沉思活动
学了理论目的就是掌握本质规律的解码能力
理论与反思
反思是理论的品格
理论与常识
常识是理论的对象
观念系统
理论
反思
过滤之后的常识,理论是被证明之后的观念体系
常识
经验
常识解决不了经验之外的事情
认知边界
理论与阐释
阐释是理论的功能
英国 雷蒙德 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
理论
一种观念体系,思想系统
推测、思索
源于人把握深层世界的欲望
理论与实践
理论源于实践
实践是丰富多样的
实践
做
生产
物质实践
精神实践
理论不等于空想
理论的历史概念
传统理论
找规律,找本质
误以为是工具
自然科学可以中工具
人文科学没有唯一性和确定性
现代理论
阐释
反思是发现问题
阐释是解决问题
思辨
规则捉弄规矩,规矩捉弄规定
思想决定行为
本质原理
本体真存
主导流变而始终不变的内核
直观后面的的真存叫本体,前提是眼见为虚
假设,证明是精密逻辑的求证
主语+being+宾语(内涵)
现象背后的本质是存在,对being的追问
存在是being,是追问态
中:是对在确认状态
人类的意识的层次
无意识
感知系统:细胞膜的跨膜电位,神经系统生物电传导上
潜意识
弗洛伊德:生命有机体内在功能的结构神经系统(心脏跳动)
下意识
低级神经中枢(脊髓)
显意识
直观的通常的经验,常识
算法意识/思想意识/精密逻辑意识
无知是追问的前提,追问是思想的开发,思想缔造知识
美学的本质是给人希望
美是经验的完善,常态的总和
(孟子:充实之美)美是意义的充满
美以感为体,客观的精神世界
共同人性是美的哲学基础
经验
先验
没有经历就有了
寂然不动(虚/静/空),感而遂通(动/直)。此心不动,才能随机而动
学的本质解放自由(人性),政治的本质控制管理(兽性)
西方哲学
数论:毕达哥拉斯(古希腊)
一个东西可感觉到,但不一定认识到
两类事物
可感的事物
感觉到的事物不一定认识,知道它
可知的事物
可知的事物一定超越感性,人心认识到的
在可知事物探究宇宙本源,可感事物在可知的事物里,超感性
巴门尼德
语言即是存在的家
能被思维者能被存在者是统一的
语言是思维的居所,思维的居所就是存在居所,在语言中我们获得来统一世界即理念的世界
个别马会消失,马类本身没有消失
思维把我的是不朽的
不要相信尼的感观,感观是意见的,思维是真理的,思维是存在形式
本体论学说
本体论
存在是什么?
知道存在就要知道非存在即虚无
to be 变成 be in
柏拉图理念论
感性的事物是半存在
理念是摹本、模仿,那些不变的、永恒的、非物质的本质或原型
笛卡尔哲学理性启蒙运动
不证自明的公理
唯一不可以怀疑的是我正在怀疑(我在思)
我思(我正在行判断,不是物质的状态)故我(能思维的主体)在
凡物质的状态没有正确错误之分
我思故我在,三个结果
1、每个人是能思的主体,真理的事业是每个共同的事业
2、每个人都能思,世界或好或坏每个人都要负责
3、我们都是能思的,理性的主体,是平等的,应当尊重的
笛卡尔原则的意义与价值
真理:知识起始于感性经验,并不来源于感性经验
感性经验直观事实(亚里士多德手推车),运用理性主体的能力加到感性材料上即知识
例:牛顿物理学(自然科学)
意义
1、自然科学可以长足的发展
2、用理性知识审视既往的制度
先验理性原则的结果
1、解决自然界知识问题
2、解决人类社会道德的问题
笛卡尔原则的表达
伏尔泰:我不同意你的所有观点,但是我坚决捍卫你把它说出来的权力
英国大卫休谟,难题
1、因果关系是客观的,是必然联系的吗?
以往向来如此看成是因果其实是一条信念
不证自明
因果关系必然是心理的联想
2、价值理性的可能性
如何可能从存在推出应当(义务、价值)
一切科学知识或事情是怎么样的?(认识,描述)
应不必应该,合适不合适,好的还是不好的?(价值体系判断))
理性知识应用去工具理性,但价值理性无法判断
康德的三大批判
先验逻辑
理性自身固有的形式
纯粹理性批判
回答休谟问题1
纯粹理性即无感觉材料
人格、物质、国家
哲学就是生活的根本
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纯粹理性使经验如何成为可能
一切经验都是被构造出来的
经验的必然来自理性形式的必然性
经验以理性做基础
理念就是意义法则
逻辑学
思维的形式,思维的规律
实体是在变化中保持不变的东西
理性的用法
理性作为经验的用法
理性作为知识的用法
理性作为建构人与人关系的用法
实践理性批判
回答休谟问题2
自由如何可能?
自由:超越自然的必然性
自由意志:中断生物规律
道德是自由的认识理由
道德可以中断生物学规律
自由是道德的存在理由
因为有自由才会有道德
实践理性使自由成为可能
价值(道德)判断
实践:建构人与人关系的活动
理性关于社会的三条绝对命令
相对命令
趋利避害,因时因地而异
绝对命令
1、任何时候任何情况的行为具有普遍立法的意义
2、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要让你的意志服从理性的统帅
3、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把每一个人包括自己当作目的本身,不是当作工具或手段
人是目的本身
边沁的功利主义道德观: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即善
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
应然/实然
应然就是应当如此
实然就是实际如此
精神种子说
例:象棋
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
同一律
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
矛盾律
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
排中律
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
康德:先验逻辑,理性自身固有的形式
黑格尔:辩证逻辑,关于革命的逻辑
逻辑:思维的形式,思维的规律,理性的形式
理性自身是有矛盾的即理性辩证法
论证了历史现实性
辩证法
革命的逻辑:范式转换
反者道之动:事物自己走向自己反面
正
线性积累
反
无的妙用
合
新的事物
伽利略;近代物理学之父
数学思考结合经验实验
经验观察—实验—感性知觉
理性构造—数学—理性思考
思想源头:毕达哥拉斯数学宇宙论
实验用数学论证,为牛顿物理学做了准备
马克思感性辩证法
社会权力:感性力量的支配
权力的人与人的关系
权力是不平等了,具有支配、统治
是感性力量,不是观念的力量
经济基础产生了财富,通过感性的力量(宗教、哲学)将权利理性化(法律)
非理性感性(权力)决定理性(权利),法律只是理性的外衣
尼采
权力都是来自非理性的,马克思权力来自社会,尼采权力来自意志
权力意志就是追求意志的意志
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者是一个不服从任何权威的人,他不跟着旁人信仰任何原则,不管这个原则是怎样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
不关心人的物质宇宙中根本是孤独的
通过过生产性生活赋予它的生活意义之外,对生活加不上任何意义
真相:必须要上升
尼采从价值给虚无主义定义
最高价值丧失价值
从形而上学到虚无主义
形而上学就是终极关切
两大基石
道德、理性
哲学家把形而上学体系视为客观地揭示世界本质的科学体系
价值论
指终极的意义、目的
本体论
指终极指实体、原因
尼采
一切形而上学都是价值体系,核心是最高价值的设置,是最高价值的载体
道德秩序借以推演和展现这个价值系统的工具便是逻辑
形而上学等式:道德=价值=实在
道德=价值 只是道德偏见
价值=实在 只是理性的虚构
以道德反对自然,以理性反对本能
虚无主义的形式
意义(目的)的寻求及其失落
事件中寻找意义,形成终极目的
对“统一”的寻求及其失落
一个整体,一个系统
确认自身存在的绝对价值
获得安全感
恐惧欲望和激情而迷信道德
恐惧非理性和偶然而迷信理性、合目的形
恐惧变化、暂时性而迷信不变的“存在”
恐惧效应
造车痛苦
导致死亡
对“真正的世界”的寻求及其失落
以道德为基石和前提
要寻找目的与统一,把整个生成世界判为“幻觉”
道德家发明“完美的世界“即幻觉,以充当现实世界的”目的”
哲学家发明一个“理性的世界”,以充当现实世界的“统一”
理性的形式是范畴
范畴是人为功利目的整理现实世界的手段,现在却被当作价值尺度
宗教家结合二者,发明一个“神的世界”,以充当现实世界的“目的”兼“统一”
意志的因素
感觉
思想
情绪冲动
支配关系和社会结构
意志自由
一个用来表达意欲者的多重快乐状态的词
战胜对命令的快乐,服从和执行命令的快乐
一切成功都会带来的权力感的增长 的快乐
实体概念
1、物质性:物、属性、原子、自在之物
自我、主体概念的外推
把对于自我—实体的信仰投射于万物的结果
2、精神性:绝对精神、世界意志、上帝
借意识事实得以成立的世界
主体
是把意识实体化的产物
客体
是把被意识到的那一部分外部世界实体化的产物
海德格尔存在论革命
重新记起被遗忘的存在
存在于时间
人存在着知道自己存在
人如何知道人存在?
知道存在就要知道非存在,非存在即虚无
知道存在就要知道非存在(红颜色是非红比照出来的)
“知道什么”就是知道的对象,知道虚无它已经不是虚无
虚无不可能是知道的对象
领会虚无,才领会存在,但不是知道的对象
释迦摩尼,对空的领会,对虚无的领会(波罗智)
对真理深入骨髓的领会,逻辑是派生的不是推演的
人的生存,就是对存在的领会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作为一个认知主体才生活的,在认知之前就已经生活了
让我们扎根于大地的一切文明的创造是来源领会,而不是存在者的知识
世界不是我们认知的对象,世界并不是我们认识存在的整体,供我们去思量、打量、认知,而是我们已经在此中了。可以对世界作为对象理性分析,前提我们首先生存于世界中
真理是存在的无遮蔽,不是概念范畴的规定
真理不是正确的有效的把握,而是存在的无遮蔽,是澄明
思就是感谢
思的本意就是怀着感谢心情铭记存在
思:概念的把握,逻辑的推理
误解:思只能思存在者不能思存在本身
理性无法把握存在,只能规范存在者
只有意识到思想最大的敌人就是理性,我们才能真正的思想
感谢:存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中西思想根源的不同
信仰
中:祖先崇拜,家族本位
中国哲学是生命情感,人同此心,心同此情,情同此理
根基
主题
中:人生
知识问题的解决前提是人生,人生和知识是统一的
中:天人合一
西:知识
人生的解决取决于知识,理性
苏格拉底: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思辨
思辨:追问事实是如何可能的,这条经验哪里来的,根据是什么,来源?
中:体仁、觉解
领会生命生活的本真,人民生活
从人民生活中去发现天道的痕迹,求道,学习
西:知识的解决,对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理性的把握概念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