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苏轼
按分体文学史编排,更利于记忆和背诵。考研古代文学或者有中国文学史科目复试初试都可以用。本人中国文学史跨专业考出137分高分。这个导图是呕心沥血将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重点框架和例证肝出,有了这个就不用看书了,只用记例子再带入框架里(自己可以添加,方便记忆),超级好用,高分实践经验。
现代汉语框架梳理,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如语法特点: 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都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复杂,同一词类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反之亦然。
分题材,分时间,分作品作家框架梳理。不仅涵盖了中国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和流派,还展示了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创新性。
主要概述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流派、作品、作者及其代表作品的发展历程,同时穿插了一些社会文化现象和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这一时期涵盖了现代诗人诗歌、新中国诗人诗歌、忆旧散文、叙事诗、报告文学等多种文学形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苏轼※
词
成就
(一)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最终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
(二)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创作主张
苏对词的变革,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1.晚唐五代来,词被视为“小道”。文人以游戏态度填词,柳永推进词体发展,但未能提高词的地位
2.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诗尊词卑观念: a.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诗词外在形式上虽有差别, 但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一致。常将诗词相提并论。 b.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理论依据
3.为使词的美学品位能与诗齐,提出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一)以诗为词。即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本质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限制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变成独立的抒情诗体)
表现:用题序。1.苏词多用标题和小序,使题序和本文构成有机体。2.张先词题序仅起交代创作时间、地点的作用;苏题序功能扩大(1)交代创作动机和缘起,确定词中情感指向,如《水调歌头》小序。(2)与本文在内容上互补,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序纪事,本文重抒发所引发的情感。3.好处:既便于交代写作时地和缘起,也可丰富和深化审美内涵。
(二)用典:词中大量用典,始于苏轼。替代性浓缩性叙事方式;曲折深婉抒情方法
变革方向
扩大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主要方向。 (一)将传统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充分表现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二)表现人生思考,增强哲理意蕴。“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三)朝外在世界拓展。苏词大力描绘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还进步展现了大自然壮丽景色。奔放豪迈的风格
贡献
a.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b.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影响:为后世豪放词派形成
诗
思想内容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前期是儒家经世之用,富有批判精神,后期思想佛老思想,超然物外,随缘自适。 (一)批判现实的主题。 1.常把耳闻目见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 ; 2.对社会批判未限于新政或眼前,押击封建社会弊政习,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二)善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 从平常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见出深刻道理如《题西林壁》
精神
乐观旷达的精神 (一)在逆境中的诗篇有痛苦愤消沉的一面,如《寒食雨二首》。
(二)更多表现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如《食荔支二首》之二(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三)乐观精神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斗争精神
艺术手法
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一)比喻生动新奇,如“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百步洪》。“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因用典过多,遭后人批评;多数情况下用典稳妥精当,浑然天成
(三)对仗精工、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四)超越技巧散文化倾向明显,以文为诗,挥洒自如,毫无锻炼之痕。《王维吴道子画》品画诗“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题材
四、题材广泛、表现力强(一)临流照影,汲水煎茶等极平常事,《汲江煎茶》 (二)难处理的题材化难为易,如《续丽人行》。(三)题画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结构
接近散文结构,按照时间顺序甚至事理逻辑顺序来写诗
主张
主张兼收并蓄,审美情趣多元化:重视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的融合,许多佳作刚柔相济。呈现出“清雄“风格, 如《游金山寺》等,基本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
文
古文
文学指导思想
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推崇韩欧。擅长写议论文,表现力高,风格随着表现对象不同而变化自如;苏文挥洒如意、思绪泉涌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
独特性
a.认为文章的艺术具独立价值,不单是载道工具,更是精神活动高级形态
b.苏轼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规律;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苏轼散文
来源
艺术风貌渊源:孟子和战国纵横家雄放气势、庄子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叙事记游之文
叙事、抒情、议论三中功能结合得水乳交融。如《石钟山记》;以“辞达”为准则, 苏自谓:“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笔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影响:是公安派的渊源,影响清袁枚等
辞赋+四六
辞赋继承欧文传统,更多融入古文疏宕萧散之气,吸收诗歌抒情意味,如《赤壁赋》《后赤壁赋》
四六,风格行云流水,任职时制诰浑厚雄大:遭贬后表启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