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药药剂学 第17章片剂
中药药剂学片剂章节重点知识点总结,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考研党备考秘密武器!学生党期末必备宝典!干货满满,欢迎点赞收藏!
编辑于2024-03-14 22:00:27片剂
概述
特点
溶出度及生物利用度好
剂量准确,药物含量差异小
质量稳定
服用、携带、运输和贮存方便
分类
口服片剂
普通压制片(素片)
包衣片:糖衣片、薄膜衣片、肠溶衣片(肠溶衣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泡腾片: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分散片:25℃3min崩解,进行溶出度检查,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多层片
咀嚼片
非口腔用片
适用于小儿、吞咽困难的患者、在胃部快速起效的药物
湿法制粒,不需加入崩解剂(不需进行崩解检查)
在胃肠道中发挥作用或经胃肠道吸收发挥全身作用的片剂
口崩片
非口腔用片剂
除冷冻干燥制备者外,应在60s内全部崩解
缓释片:缓慢非恒速
控释片:缓慢恒速
渗透泵片剂
单室渗透泵片
通常适用于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的药物
多室渗透泵片
适用于难溶性药物渗透泵制剂的制备
口腔用片剂
口含片
缓慢溶化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
10min不应全部崩解
舌下片
舌下黏膜吸收发挥全身作用
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5min崩解,用于急症
口腔贴片
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外用片
阴道片(融变时限)与阴道泡腾片(发泡量)
外用溶液片
其他片剂
可溶片
微囊片
类型
全浸膏片
药材+溶剂=浸膏
半浸膏片
细粉+稠浸膏
全粉片
药粉+粉碎=细粉
剂量小的贵重细料药、毒性药
提纯片
药材+提取
辅料
种类
稀释剂与吸收剂(统称填充剂)
稀释剂
增加片剂的体积,当药物剂量小于100mg(0.1g)或片剂含浸膏量多或浸膏黏性太大者
吸收剂
原料药中含有较多挥发油、脂肪油或其他液体时
作用:减少主要成分的剂量偏差(使片剂含药量均匀)
淀粉
最常用的稀释剂,也可用作吸收剂、崩解剂
可压性不好,不能用作直接压片
含淀粉较多的中药粉碎成细粉后也可用作稀释剂、吸收剂、崩解剂
糖粉
稀释剂、矫味、黏合
粘合力强,增加片剂硬度
常于糊精、淀粉配合使用
糊精
淀粉水解中间产物
常与淀粉合用作填充剂,有粘合剂作用
乳糖
稀释剂,无吸湿性(不能用作吸收剂),可供粉末直接压片
淀粉7份、糊精1份、糖粉1份=乳糖
微晶纤维素(MCC)
稀释剂、粘合剂、助流剂、崩解剂
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
预胶化淀粉
填充剂、粘合剂、崩解剂
多用于粉末状直接压片
淀粉蔗糖和糊精,混合使用防松散 乳糖微晶预胶化,粉末直接可压片 微晶具有多功能,稀释黏流和崩解
糖醇类
甘露醇、山梨醇
常用于咀嚼片和口崩片
无机盐类
无机钙盐,稀释剂和吸收剂
碳酸钙可作为片剂吸收剂,用于吸收挥发油和脂肪油
润湿剂与粘合剂
润湿剂
本身无黏性,但能诱发物料黏性,以利于制粒的液体。
适用于具有黏性物料的制粒压片
黏合剂
本身有黏性,能增加物料的黏合力的物质
适用于没有黏性或黏性差的中药提取物或原药制粒压片
水
润湿剂
对不耐热、遇水易变质或易溶于水的药物不宜使用
乙醇
润湿剂,常用浓度30%~70%
淀粉浆
最常用的黏合剂,常用浓度8%~15%
聚维酮(PVP)
黏合剂,直接压片的干黏合剂
纤维素衍生物
糖浆、炼蜜、饴糖、液体葡萄糖
阿拉伯胶浆、明胶浆
其他:海藻酸钠、聚乙二醇(PEG)、硅酸铝镁
中药稠膏
崩解剂
缓控释片、口含片、咀嚼片、舌下片、中药半浸膏片,不加崩解剂
常用崩解剂
干淀粉
常用崩解剂
含水量在8%以下
对易溶性药物的崩解作用差
羧甲基淀粉钠(CMS-Na)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
具有崩解黏结双重作用
交联聚维酮(PVPP)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Na)
泡腾崩解剂
碳酸氢钠和枸橼酸、酒石酸组成的混合物
表面活性剂
聚山梨酯80、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十二烷基硫酸钠、硬脂醇磺酸钠
崩解淀粉羧淀钠,低代交联小苏打
崩解剂加入方法
内加法
崩解剂与处方粉料混合在一起制粒
崩解作用起自各颗粒内部,崩解作用较弱
外加法
崩解剂加入压片前的干颗粒中
崩解发生在颗粒之间,崩解速度较快,崩解后往往成颗粒状
内外加法
部分崩解剂在制粒过程中加入,部分崩解剂加入在压片前的颗粒中
崩解既发生在颗粒内部又发生在颗粒之间,效果较好
崩解机理
毛细管作用
崩解剂在片剂中保持空隙结构,水可随毛细管迅速进入片剂,使其崩解
淀粉及其衍生物,纤维素类衍生物
膨胀作用
崩解剂遇水膨胀
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产气作用
泡腾崩解剂遇水产气
酶解作用
酶水解粘合剂
淀粉和淀粉酶,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润滑剂
作用:减少黏冲,降低颗粒之间、药片与冲模之间的摩擦力,使片剂光滑美观
不是必须加入
常用润滑剂
疏水性及水不溶性润滑剂
硬脂酸镁
最常用的润滑剂,用量0.3%~1%
用量过大会影响崩解作用,延长崩解时间
滑石粉
含水硅酸镁,用量0.1%~3%
氢化植物油
水溶性润滑剂
聚乙二醇(PEG4000、PEG6000)
Vc泡腾片,用水溶性润滑剂
十二烷基硫酸镁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助流剂
微粉硅胶(白炭黑)
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常用量0.1%~0.3%
氢氧化铝凝胶
粉末直接压片的助流剂和干燥粘合剂,用量1%~2%
润滑多涂镁粉油,聚乙二醇微粉铝
制备
颗粒压片法
湿法制粒压片法
工艺流程
药物原辅料的准备与处理→混合→加入润湿剂、粘合剂(内加崩解剂)→制软材→制颗粒→干燥→整粒→加入润滑剂(外加崩解剂)→压片→包衣或不包衣→成品
原料的处理
中药原料预处理的目的
去除无效成分,杂质,保留有效成分,减少服用量
方便操作,便于生产
选用部分处方药料用作赋形剂
中药原料处理的一般原则
生药原粉入药:含淀粉较多的饮片、贵重药、毒剧药、树脂类药、受热有效成分易破坏的饮片,一般粉碎成100目细粉
含水溶性有效成分、纤维较多、黏性较大、质地松泡或坚硬的药材,以水煎煮,浓缩成稠膏
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药材,用双提法(水蒸气蒸馏法+煎煮法)
含醇溶性成分,可用适宜浓度乙醇提取,回收乙醇后浓缩成稠膏
制颗粒
颗粒制片法的关键性操作
目的
增加物料的流动性
减少重量差异,防止出现松片
改善可压性
减少药片松裂
避免粉末分层
避免细粉飞扬
减少黏冲
方法
药材全粉制粒法
部分药材细粉与稠浸膏混合制粒法
全浸膏制粒法
提纯物制粒法
常用制粒方法
挤出制粒法
流化喷雾制粒法
滚转制粒法
喷雾干燥制粒法
干燥
温度
60℃~80℃
挥发性:60℃以下
热稳定:80~100℃
含水量:3%~5%
3%~5%:片剂压片前湿颗粒干燥后的含水量 2%:颗粒剂中湿颗粒干燥后的含水量
含水量高:黏冲
含水量低:顶裂
干颗粒的质量要求
主药含量
含水量
颗粒大小、松紧及粒度
干颗粒压片前的处理
整粒:先80目筛去细粉,再10目筛
配粒:加挥发油或挥发性药物、液体物料、润滑剂与崩解剂
压片
片重的计算
片重=(干颗粒重+压片前加入的辅料重)/理论片数
压片机
单冲压片机
旋转式压片机
干法制粒压片法
指不用润湿剂和液态粘合剂而制成颗粒进行压片的方法
制粒方法
滚压法
重压法
直接压片法
粉末直接压片
制备片剂均需先制颗粒 ×
指药物粉末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后,不经制颗粒而直接压片的方法
进行直接压片的粉末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压性和润滑性
半干式颗粒(空白颗粒)压片法
压片常见问题与措施
松片
片剂硬度不够,置中指和食指之间,用拇指轻轻加压就能碎裂的现象
原因
润湿剂或黏合剂选择不当或用量不足
细粉过多
纤维多
油多
油为有效成分
用吸收剂(碳酸钙、磷酸氢钙、氢氧化铝凝胶)吸油
制成微囊或包合物
油为无效成分
压榨法/脱脂法去除
制剂工艺不当
制粒时乙醇浓度过高
药材浓缩时温度过高
压片机
冲头长短不齐
压力过小
车速过快
暴露空气时间过长
裂片
片剂受到震动或经放置后,从腰间开裂(腰裂)或顶部(顶裂)脱落一层
原因
压力分布的不均匀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弹性复原率的不同是裂片的主要原因
黏合剂或润湿剂选择不当或用量不足
细粉过多
纤维多
油类多
颗粒过粗过细
颗粒过分干燥
喷洒适量乙醇
压片机
冲模不合要求
压力过大
车速过快
易脆碎、弹性变形的物料塑性差
黏冲
细粉粘着冲模
原因
润滑剂用量不足或选用不当
颗粒太潮,颗粒干燥不够,室内温度、湿度过高
冲模表面粗糙、冲头刻字太深
片重差异超限
片剂的重量超出药典规定的限度
原因
润滑剂用量不足或混合不均,使颗粒流速不一
颗粒粗细相差悬殊
黏性、引湿性强的颗粒流动性差
应除去多余的细粉或重新制粒
加料器不平衡
崩解超限
片剂崩解时间超过药典规定的时限
原因
黏合剂黏性太强或用量过多
减少粘合剂,增加崩解剂用量
疏水性润滑剂用量太多
改用亲水性润滑剂或加入表面活性剂
崩解剂的品种及加入方法,用量不足或干燥不够
采用崩解剂内外加入法,有利于崩解
颗粒粗硬或压片压力太大,片剂硬度大
片剂贮存条件不当,温度过高或引湿
变色或表面斑点
片剂表面出现花斑或色差
原因
中药浸膏制成的颗粒太硬
有色颗粒松紧不匀
润滑剂未混匀
压片时上冲的润滑油过多,落于颗粒中产生油斑
引湿受潮
中药片剂,由于含有易引湿的成分如糖、黏液质、鞣质、树胶、无机盐等成分,在制备过程易引湿受潮、黏结,以致霉坏变质
解决方法
干浸膏中加入适量辅料
提取时加入乙醇沉淀,除去部分水溶性杂质,或加入部分中药细粉
5%~15%的玉米朊乙醇液、聚乙烯醇溶液喷雾或混匀于干浸膏颗粒中
质量检查
性状
鉴别
含量测定
重量差异
糖衣片的片芯应检查重量差异,包糖衣后不再检查重量差异
其他包衣片应在包衣后检查重量差异(如肠溶衣片)
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片剂,不再进行重量差异检查
崩解时限
凡规定检查溶出度、释放度或分散均匀性制剂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分散片检查溶出度,不检查崩解时限
取样6片
15min内崩解
普通片剂
10min不应全部崩解
口含片
5min崩解,用于急症
舌下片
除冷冻干燥制备者外,应在60s内全部崩解
口崩片
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咀嚼片、缓释片
片剂常规检查项目
硬度(脆碎度)
溶出度
活性药物从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普通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与程度
反应难溶性固体药物吸收的体外指标
检查溶出度的药物
主药成分不易从制剂中释放的药物
与消化液中难溶的药物
与其他成分易相互作用的药物
久贮后溶解度降低的药物
剂量小、药效强、副作用大的药物
刺激性药物 × 剂量大的药物 ×
安全系数小,剂量曲线陡峭的药物
溶出速度过快的药物
检查方法
转篮法
桨法
小杯法
桨碟法
转筒法
循环法
崩解仪法
含量均匀度
每一个单剂标示量小于25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一个单剂重量25%者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
微生物限度
包装
多剂量包装
单剂量包装
泡罩式
窄条式
包衣
在压制片表面包裹适宜材料的衣层或衣料
目的
避光,防潮,隔离空气,提高药物稳定性
掩盖药物不良气味,提高患者顺应性
降低药物对胃的刺激作用,可将药物包肠溶衣使其到达小肠释放
实现药物分别在胃内和肠内发挥疗效
增加片剂美观度、便于识别
实现药物的定向释放 √ 提高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 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 防止片剂碎裂 ×
方法与设备
滚转包衣法(锅包衣法)——常用的包衣方法
流化包衣法(沸腾包衣法/悬浮包衣法)
压制包衣法(干法包衣法)
材料与工艺
薄膜衣
在片芯之外包一层比较稳定的高分子聚合物衣膜
特点
防止湿气、氧气等侵入片剂,增加其稳定性
衣层牢固光滑,衣层薄,片心增重少 (薄膜衣片重仅增加2%~4%,而糖衣使片重增大50%~100%)
对片剂崩解影响小
片剂包衣后,原来表面标志仍可显出
片剂包薄膜衣可以掩盖药物原来的颜色,增加片剂美观性 ×
片剂的肠溶型薄膜衣材料具有耐酸性,在胃液中不溶解
节省物料,简化操作,工时短成本低
便于生产工艺的自动化
操作时有机溶剂不能回收,有害于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
材料
成膜材料
胃溶型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羟丙基纤维素(HPC)
IV号丙烯酸树脂
聚维酮(PVP)
聚乙烯缩乙醛二乙氨基醋酸酯
肠溶型
37℃人工胃液中2h不崩解,在人工肠液中1h崩解
丙烯酸树脂类聚合物(II号、III号丙烯酸树脂)
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
虫胶
水不溶型
乙基纤维素(EC)
醋酸纤维素
增塑剂
增加可塑性
水溶性增塑剂
甘油、聚乙二醇、丙二醇、甘油三醋酸酯
非水溶性增塑剂
蓖麻油、乙醚化甘油一酸酯
溶剂
乙醇、丙酮、水
着色剂
掩蔽剂
二氧化钛
致孔剂
衣膜遇到水,致孔剂迅速溶解,使衣膜产生微孔,进而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
亲水性物质
蔗糖、盐类、表面活性剂、PEG、HPMC、HPC
固体物质
二氧化硅
包薄膜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碎片黏连和剥落——包衣液加入速度过快
起皱和“橘皮”膜——干燥不当
起泡和桥连——膜材料与片芯表面黏着力不足
色斑和起霜——着色剂迁移
出汗
崩边
糖衣
以蔗糖为主要包衣材料
包衣材料
糖浆
浓度65%~75%(g/g)高浓度糖浆不能用作包糖衣材料
胶浆
滑石粉
白蜡(虫蜡)
流程
隔离层→粉衣层→糖衣层→有色糖衣层→打光
隔离层
可不包
目的
防止药物吸潮
防止因酸性药物促进蔗糖转化造成糖衣破坏
增加片剂硬度
材料
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乙醇溶液
胶浆
包衣
3~5层
干燥温度
30℃~50℃
粉衣层
目的
消除片剂棱角
片面包平
材料
黏合剂(糖浆)+滑石粉
包衣
15~18层
包衣层数最多
糖衣层
目的
增加衣层牢固性和美观性
材料
糖浆
包衣
10~15层
干燥温度
40℃
有色糖衣层
目的
避免药物见光分解
材料
浅色糖浆→深色糖浆
包衣
8~15层
温度
下降至室温
打光
目的
片衣表面擦蜡,使表面光亮美观、防潮
材料
蜂蜡+2%硅油
出现的问题
糖浆粘锅
糖浆不粘锅:蜡未除尽
脱壳或掉皮
片面裂纹
花斑或色泽不均
片剂包糖衣的干燥温度在6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