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药药剂学 第20章药物制剂新技术
中药药剂学药物制剂新技术章节重点知识点总结,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考研党备考秘密武器!学生党期末必备宝典!
编辑于2024-03-14 22:03:11药物制剂新技术
环糊精包合技术
含义
采用适宜的方法,将某些小分子物质(又称为客分子)包藏于环糊精分子(又称为主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环糊精包合物的技术
常以β-环糊精(β-CD)作为主分子,用于包合挥发性、难溶性成分、油状液体
特点
无靶向作用
缓释
液体药物的粉末化
掩盖不良气味
减少刺激性及毒副作用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性质
结构和理化性质
由6~12个D-葡萄糖分子以1,4-糖苷键连接的环状低聚糖化合物,常见的有α、β、γ三型,分别由6、7、8个葡萄糖分子构成,其中β-CD最为常用,由7个葡萄糖以1,4-糖苷键连接而成,呈筒状结构
β-CD的立体结构呈上狭下宽两端开口的环状中空圆筒形,两端和外部呈亲水性,筒内部为疏水性
环糊精对形成的包合物通常是单分子包合物
环糊精衍生物(对β-CD进行结构修饰)
亲水性β-CD衍生物:甲基β-CD、羟丙基β-CD、糖基β-CD
疏水性β-CD衍生物:乙基β-CD、羟乙基β-CD
制备方法
饱和水溶液法
研磨法
超声波法
冷冻干燥法
喷雾干燥法
“环保盐炒冷喷”
质量评价
薄层色谱法
红外光谱法
核磁共振谱法
荧光光谱法
圆二色谱法
X射线衍射法
热分析法
显微镜法
固体分散技术
含义
固体分散体(SD)指药物与载体混合制成的高度分散的固体分散物,药物在载体材料中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分散
特点
固体分散体是一种新剂型 × 固体分散体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
无靶向作用
速释,缓释,控释
液体药物固体化
掩盖药物不良气味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增加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延缓药物的水解与氧化
缺点:载药量小,物理稳定性差,工业化生产困难
类型
速释型固体分散体
亲水性载体,增加难溶性药物溶出度
缓释、控释型固体分散体
水不溶性或脂溶性载体(缓释原理:载体材料形成网状骨架系统,药物以分子、微晶状态分散于骨架内)
肠溶性固体分散体
肠溶物质为载体
药物的分散状态
低共熔混合物
药物以微晶状态分散于载体中,为物理混合物
固体溶液
药物呈分子状态分散,为均相体系
玻璃溶液或玻璃混悬液
药物溶于无定性物
共沉淀物
共蒸发物,固体药物与载体以适当比例形成的无定性物
常用载体
水溶性载体
聚乙二醇类(PEG):常用4000和6000
聚维酮类(PVP):对热稳定性好,易溶于水和多种有机溶剂
表面活性剂类:常用泊洛沙姆188
糖类和醇类
糖类:右旋糖酐、半乳糖、蔗糖
醇类:甘露醇、山梨醇
有机酸类
枸橼酸、酒石酸、琥珀酸、去氧胆酸
水不溶性载体
乙基纤维素
含季铵基团的聚丙烯酸树脂类
脂质类:胆固醇
肠溶性载体
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
II号聚丙烯酸树脂类、III号聚丙烯酸树脂类
制备方法
熔融法
制备关键在于高温迅速冷却
溶剂法(共沉淀法或共蒸发法)
需要将药物和载体同时溶于适宜的有机溶剂中,或分别溶于有机溶剂后混合均匀
需要蒸去溶剂
常使用既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的载体材料
避免高温,适合热不稳定或易挥发药物
存在有机溶剂残留问题
溶剂-熔融法
适用于液态药物或剂量小于50mg的固体药物
溶剂-喷雾(冷冻)干燥法
研磨法
双螺旋挤压法
“固四溶眼霜”
质量评价
贮存时间过长,会出现硬度变大,药物溶出度降低等老化现象
微囊与微球的制备技术
含义
微囊和微球的粒径范围在1-250nm之间,属于微米级
特点
靶向性
缓释或控释
液体药物固体化
掩盖药物不良气味及口味
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提高药物稳定性
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
可将活性细胞或活性生物材料包囊
双重抗肿瘤药剂
辅料
囊材与载体材料
天然高分子
明胶
阿拉伯胶
海藻酸盐
壳聚糖
半合成高分子
羧甲基纤维素盐
醋酸纤维素酞酸酯
乙基纤维素
甲基纤维素
羟丙甲纤维素
合成高分子
微囊的制备
物理化学法(相分离法)
单凝聚法
含义
将药物分散于高分子囊材的水溶液中,以电解质或强亲水性非电解质为凝聚剂,使囊材凝聚包封于药物表面而形成微囊,再采用适宜的方法使凝聚囊固化,即得不可逆的微囊
在水中成囊,要求作为囊心物的药物难溶于水
制法
囊材与凝聚剂的选择
囊材
明胶
聚乙烯醇(PVA)
甲基纤维素(MC)
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
凝聚剂
强亲水性非电解质:乙醇、丙酮、异丙醇、叔丁醇
强亲水性电解质:硫酸钠、硫酸铵(阴离子起主要作用)
配制囊材溶液
药物混悬或乳化
凝聚成囊
需加凝聚剂
成囊的好坏与成囊的温度、PH、凝聚囊与水相间的界面张力有关
以明胶制备微囊,需滴加少许醋酸,控制pH在3.2-3.8之间
过程可逆
凝胶固化
需加固化剂
以明胶为囊材时,可加入甲醛作交联剂,原理是胺醛缩合反应,最佳pH值为8-9
囊心物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可改用戊二醛替代甲醛,在中性介质中交联固化
洗涤和干燥
复凝聚法
含义
利用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材,将囊心物分散(混悬或乳化)在囊材的水溶液中,在一定条件下,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互相交联后,溶解度降低,自溶液中凝聚析出成囊,适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微囊化
在水中成囊,要求作为囊心物的药物难溶于水
制备
囊材
明胶和阿拉伯胶
海藻酸盐和壳聚糖
白蛋白和阿拉伯胶
凝聚成囊
稀醋酸调pH值至明胶的等电点(PH4.5)以下使其带正电(PH4.0-4.5时明胶带的正电荷最多),然后与带负电的阿拉伯胶互相交联,生成络合物,溶解度降低凝聚析出成囊(不需要加凝聚剂)
成囊时温度在50-55℃,囊材浓度2.5-5%为宜
胶凝固化
先将微囊溶液冷却至30℃,再不断搅拌使之急速冷却至10℃以下,加甲醛(固化剂)进行交联固化,加氢氧化钠调PH8-9,搅拌一段时间来使交联固化完全
溶剂-非溶剂法
在某种聚合物的溶液中,加入一种对该聚合物不可溶的液体(非溶剂),引起相分离而将囊心物包成微囊
物理机械法
喷雾干燥法
空气悬浮法
亦称为流化床包衣法
化学法
界面缩聚法
在分散相(水相)与连续相(有机相)的界面上发生单体的缩聚反应
囊心物为水溶性,囊材为水不溶性
辐射交联法
质量评价
形态、粒径与粒径分布
粒径分布多用分散指数(PDI)表示,一般在0.1-0.5之间,越小表示粒子大小越均匀
药物的含量
载药量与包封率
药物的释放速率
有害有机溶剂残留量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含义
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小囊泡,也称为类脂小球、液晶微囊、“人工生物膜”
特点
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 控释性 ×
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缓释性
药物包封于脂质体中,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
脂质体结构与生物膜相似
降低药物毒性
提高药物稳定性
脂质体分子大小在胶体分散体系及粗分散体系范围内
组成
以类脂质(胆固醇和磷脂)构成的双分子层为膜材包合而成的微粒
分类
单室脂质体
多室脂质体
大多孔脂质体
理化性质
相变温度
当达到相变温度时,会直接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
电性
粒径和粒度分布
膜材
磷脂类
胆固醇类
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故可称为脂质体“流动性缓冲剂”
制备
薄膜分散法
注入法
逆相蒸发法
超声波分散法
所得脂质体大多为单室脂质体
冷冻干燥法
pH梯度法
“脂薄助你超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