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这是一篇关于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维导图,包含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编辑于2024-03-27 15:42:31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
1.定义
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特点
1.客观性
2.普遍性
1.任一事物内部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2.事物间都相互联系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3.多样性
1.直接和间接
2.内部和外部
3.本质和非本质
4.必然和偶然
4.条件性
1.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3.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1.发展
1.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意义(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原因
1.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适应了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部分,保留了其中合理的部分,添加了新的内容‘
3.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零)对立统一规律
1.地位
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意义
1.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
3.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定义: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同一性
1.定义
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作用
1.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发展
3.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3.斗争性
1.定义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作用
1.促成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
4.两者关系
1.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体现
2.同一性有条件、相对;斗争性无条件、绝对
3.两者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5.方法论意义
1.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普遍性(共性)
1.定义
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2.特殊性(个性)
1.定义
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主要表现有: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和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3.关系
1.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着共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现实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新的胜利
5.矛盾的不平衡原理
1.含义
1.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
2.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2.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
1.两点论
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有重点的两点
2.重点论
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两点之间的重点
三、质变量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1.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现的规定性
(3)事物的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2.量变和质变概念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4.意义
(1)批判
a.激变论
b.庸俗进化论
(2)意义
a.理论上,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b.实践上要求远大目标和求实精神相结合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
1.肯定: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因素
2.否定: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3.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1.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主要错误
1.不承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不承认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3.把肯定和否定对立起来
4.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完整过程
5.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2)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
四、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内容与形式
1.定义
1.内容: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2.形式: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关系
1.内容是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性作用
2.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大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方法论
1.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
2.要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
(2)本质与现象
1.定义
1.本质
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现象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1.真相
同事物的本质是一致的现象
2.假象
是本质的歪曲表现。是同事物本质相反,以歪曲的、颠倒的方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2.关系
1.相互区别
1.一般的、普遍的;个别的、具体的
2.相对稳定的;多变易逝的
3.深藏于事物内部的;表面外显的
2.相互依存
1.本质决定现象
2.现象表现本质
3.方法论
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进而通过技术手段和理论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3)原因与结果
1.定义
1.原因
能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2.结果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2.关系
1.相互区别
2.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3.特点
1.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客观普遍性)
2.因果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多样性)
4.方法论
只有全面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我们才能通过自觉的努力,消除不利原因,使因果关系运动朝着有利于人发展的方向运行,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结果
(4)必然与偶然
1.定义
1.必然性
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2.偶然性
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既包含着必然的方面,也包含着偶然的方面
2.关系
1.相互依存
1.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
2.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
2.相互转化
3.方法论
1.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我们的目标和计划
2要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善于敏锐地识别和把握机遇,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5)现实与可能
1.定义
1.现实性
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2.可能性
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关系
1.相互区别
1.相互转化
3.方法论
1.立足现实,对可能性作出全面的分析和预判
2.着眼长远,防止坏的可能变为现实,同时善于创造条件,促使好的可能获得实现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客观辩证法
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2.主观辩证法
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3.两者的辩证关系
1.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2.在表现形式上不同
1.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不易人的意志为转移
2.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二)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1.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2.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二、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系统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