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教育史总框架
中国古代教育史总框架思维导图,主要包含先秦时期的教育论著、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学习方法、封建时期的教育等。
分为3个底层逻辑17到18世纪,19世纪,和教育思想,二级标题为教育管理体系,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很清晰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史总框架
先秦时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
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
性与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修养之道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为学之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
教育作用教育目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学原则
学习观摩原则
长善救施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
教学相长原则
启发性原则
及时施教原则
预防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学习方法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儒家
孔子
人性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教育作用
人
社会
政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经济:庶,富,教
教育目的
君子
学而优则仕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教育内容
《诗》《书》《礼》《易》《乐》《春秋》
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学思行相结合
好学,乐学实事求事的态度
教师观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以身作则
爱护学生
教学相长
德育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子
人性论
性善论
四端: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引导人保持,找回,扩充其固有的善端
明人伦
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父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义
儒家经书
盈科而进
教亦多术
专心致志
深造自得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方法
动心忍性
持之养气
存心养性
反求诸己
荀子
性伪之分,性伪之合,化性起伪
性恶论
大儒
化性起伪
儒家著作
闻见
知
行
教师地位
教师作用
师生关系
教师素养
墨家
墨子
素丝说
兼士,贤士
科技
思维教育
文史教育
与儒家相比,墨子更注重科技和思维教育。
封建时期的教育
文教政策
汉
汉初
推崇黄老之术,重视知识分子,废除挟书律,允许开办私学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士,实行察举制
隋唐
尊孔崇儒,兼用佛道,发展科举,任立私学
宋
兴文教,抑武事
明
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清
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汉武帝)
鸿都门学(汉灵帝)
魏晋
西晋
国子学
南朝宋
四馆
儒学馆
史学馆
玄学馆
文学院
总明观
北魏
中书学,皇宗学
唐
六学一馆
六学
四门学
太学
书学
律学
算学
一馆
广文馆
中央行政机构中附设的学校
管理制度
入学制度
教学制度
礼学制度
考核制度
惩罚制度
休假制度
三次兴学
庆历兴学
熙宁兴学
崇宁兴学
三舍法
监生历事
积分法
地方官学
文翁兴学
郡国学校
州郡学
经学
医学
崇玄学
社学
六等黜陟法
私学
书馆
经馆
唐末
《白鹿洞书院揭示》
东林书院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漳南书院
私塾
蒙学
教材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特点
选土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教育思想
董仲舒
三大文教政策
独尊儒术
设立太学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仁气和贪气
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圣人之性
斗筲之性
中民之性
德育教育
德教是立正之本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德育教育内容。
德育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确立重利轻义的人生理想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必仁且智
强勉努力
精思要旨
评价
积极
消极
王充
正性,随性,遭遇
强调胎教
教育决定人性的发展方向
教育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文人,鸿儒
博通百家
注重现实知识
学习方法
学知与闻见
思考与求事
问难与距师
颜之推
士大夫教育
儿童教育
韩愈
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师道
朱熹
天命之性
气质之性
变化气质
明人伦明天理
大学和小学的教育
朱子读书法
王守仁
致良知
儿童教育思想
明末清初
颜元
实学
六斋
学长藏娇妻遇巡警
学会温仪爱叫
儒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