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33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
2024教育综合统考中国教育史部分整理,满满的知识点!让你更快速更方便去了解学习。建议收藏学习!
编辑于2024-04-03 17:39:24中国教育史
古代史
西周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校
学在官府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国学与乡学
国学:设立在国都的大学和小学
乡学:设立在非国都的大学和小学
天子所设大学为辟雍,诸侯为泮宫
家庭教育
最早为基础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七岁进行男女有别教育
春秋战国
私人讲学兴起
原因
教育背景
官学衰落
世袭制使贵族不重教育
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养士之风盛行
社会背景
政治:地主阶级发展
经济:铁犁牛耕,土地私有
特点
自由办学
自由讲学
自由就学
自由游学
自由竞争
意义
提供了百家争鸣的园地
扩大了教育对象
丰富了教育内容
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特性和创造精神
稷下学宫
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一体的兼具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传统教育思想奠基
先秦教育家
孔子
人性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中人)
教育作用
人:对人很重要
社会
政治:仁政
经济:庶富教
教育目的
德才兼备的君子
学而优则仕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
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育方法
学思行相结合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好学与实事求是
德育
主要内容:礼、仁
立志
力行
内省
中庸
克己
改过
“莉莉内种可改”
教师观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以身作则
爱护学生
教学相长
温故知新
“学会以爱教之”
孟子
人性论
性善论
四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撤销公式”
仁义礼智
教育作用
引导人保存、找回、扩充其固有的善端
教育目的
大丈夫
明人伦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教育内容
儒家经典
尽信书不如无书
教育方法
专心致志
教亦多术
盈科而进
深造自得
“专教隐身”
荀子
人性论
性恶论
性伪之分
性伪之合
化性起伪
教育作用
化性起伪
教育目的
大儒
教育内容
相比孟子更加重视儒家经典
教育方法
闻见知行
教师观
教师地位:天地君亲师
教师作用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师生关系:师云亦云
教师素养
有尊严而令人起敬
德高望重
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道
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墨家
人性论
素丝说
教育作用
社会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人
人性如素丝,教育造就人
教育目的
兼士、贤士
贤士三条标准
博乎道术
辩乎言谈
厚乎德行
教育内容
科学技术教育
培养思维能力
教育方法
主动
量力
创造
实践
“动力创始”
战国后期著作
《大学》
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
性与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性道教”
修养之道
尊德性:自诚明,谓之性
道问学:自明诚,谓之教
为学之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问思辨行”
《学记》
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制度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教育教学原则
预防性原则
禁于未发之谓豫
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
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谓之摩
长善救失原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启发诱导原则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藏息相辅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浴室蓄馍,长启藏息”
教学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
教师观
尊敬教师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汉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文教政策
汉初
推崇黄老之学,允许开办私学,废除“挟书律”
汉武帝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兴太学以养士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教育制度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公元前124年,标志着经学制度的建立
教学形式
大都授
次第相传
考试形式
设科射策
鸿都门学
最早的文学艺术学校
宦官集团在东汉灵帝时创办,为对抗太学
地方官学
郡国学
文翁兴学(汉景帝时出现,汉武帝时推广)
私学
经馆
古文经学派不得志,不得不民间传授
经学
章句之学
师法
家法
私学弟子
及门弟子(授业弟子)
著录弟子
书馆
阶段
识字教育
读写训练
汉代书馆常用识字教材
《仓颉篇》
《凡将篇》
《急救篇》
选士制度
举茂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教育思想
董仲舒
《对贤良策》(三大文教政策)
独尊儒术
设立太学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人性论
仁气
贪气
教育作用
人性的三种等级
斗筲之性
中民之性
圣人之性
道德教育
德政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三纲
仁义礼智信
五常
重义轻利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必仁且智
王充
人性
正性
遭性(强调胎教)
随性
教育目的
文吏:识字
儒生:旦夕讲授章句,懂一经
通人:博览古今
文人:上书奏记
鸿儒:兴论立说
教育内容
博通百家,注重现实知识
学习
“问难”和“距师”的批判精神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魏晋隋唐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的变革
西晋国子学
国子学是西晋时期专门创办的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等级性)
南朝宋时期
四馆
儒学馆
玄学馆
史学馆
文学馆
“入选诗文”
总明观(宋明帝)
儒、玄、史、文四科
北魏官学
中央官学:中书学
地方官学:州郡学
隋唐时期
文教政策
崇儒兴学
兼用佛道
发展科举
任立私学
教育制度
中央官学
太学
国子学
算学
四门学
书学
律学
广文馆
“泰国算是输了光”(六学一馆)
崇文馆(东宫)
太医署(太医院)
弘文馆(门下省)
地方官学
医学(存在时间最长)
管理制度
入学:等级入学制度
学礼制度
束脩之礼(活教师)
国学释奠礼(先师)
使者观礼(国外)
教学制度
考核制度
惩罚制度
休假制度
私学
特点
学校体系形成
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的完善
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
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相结合
专业教育
选士制度
内容
常科
秀才
进士(最难)
明字
明经
明法
明算
制科
武科
特点
个人自愿报考,县州逐级筛选
全国举子定时到京都,按科命题,同场竞技,以文艺才能为标准评定成绩,限量优先录取
方法
口试
墨义
诗赋
策问
帖经
“口默诗册帖”
发展
隋唐
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始设进士科,标志科举正式确立
宋
扩大科举名额,提高及第待遇
确定三年一贡举
殿试成为定制
建立新制,防止舞弊
锁院制
糊名法
誊录制(誊抄后试卷称为朱卷)
别头试
元
民族歧视严重
从《四书》出题,以朱熹《四柱章句集注》为标准答案
明
建立了科举定式
重新确立每三年开科考试
考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八股文成为固定文体
学校纳入科举体系
清
科举成为抡才大典
舞弊丛生,积重难返
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
与学校关系
学校育才,科举选才
科举影响学校
培养目标
教育内容
考试方法
学校逐渐沦为科举附庸
科举制影响
积极
统治者
加强统治
学校
为人才提供出路
个人
提供较为公平的选拔方式
消极
社会
败坏学风
学校
沦为科举的附庸
个人
将终生献于科举
教育思想
颜之推
《颜氏家训》
从利的角度谈士大夫要接受教育
艺
儒家经书
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投壶等
注重农业生产知识
儿童教育
儿童早期教育
学习通用语言,不强调方言
严慈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儿童道德教育
教育切忌偏宠
“早言慈德宠”
韩愈
重振儒学的卫道者
师道
从“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以“道”为求师的基本标准,认为“学无常师”
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宋元明清
理学教育思想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文教政策的发展
文教政策
宋
兴文教,抑武事
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元
推行科举制
明
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推崇程朱理学,删节孟子
禁止学生议政
屡兴文字狱
清
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北宋三次兴学
庆历兴学
宋仁宗,范仲淹
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改革科举,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帖经、墨义
设立太学,引入胡瑗创立的苏湖教法(分斋教学)
熙宁兴学
宋神宗,王安石
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确定《三经新义》为统一教材(《诗经》《尚书》《周礼》)
恢复设立武学,律学,医学
改革太学,实行三舍法,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
崇宁兴学
宋徽宗,蔡京
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废除科举,改为学校取士
发展太学,设立辟雍
恢复发展医学,设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学校教育体制
苏湖教法
分斋教学,胡瑗
分斋
治事斋
经义斋
主修、辅修
积分法
元,明
明朝国子监分为六堂三级
六等黜陟法
清
动态管理
监生历事
明
实习制度
社学
元,明,清
地方官学
书院的发展
发展
产生
最初为私人藏书之地,在唐代萌芽
发展
宋
作为制度确立
促进南宋理学发展与学术文化繁荣
官学化倾向出现
元
保护、倡导、加强控制
明
统治阶级文教政策及其内部矛盾使书院沉寂-勃兴-禁毁
清
前期由沉寂走向复苏
至鸦片战争为后期
控制
代表性书院
宋:白鹿洞书院(朱熹)
五教之目
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明:东林书院
推崇程朱,反对王学
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
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清四种类型
理学:关中书院
制艺:八股
经世致用:颜元的漳南书院
经史词章:诂经精舍和学海堂(阮元)
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
各用所长,因材施教
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特点
培养目标
注重学生人格与道德培养
教学特点
讲明义理,躬亲实践
教学上门户开放
讲会制度盛行
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
教学形式多样,注重学生自学
精神
自由
功能
育才
藏书
研究
组织形式
公办
私办
私办公助
“表教进攻组”
私塾和蒙学教材
私塾特点
蒙养教育阶段(8-15)
礼仪、道德教育
个别教学为主
蒙学教材
种类、发展
识字教学类
三字经(3最晚)
百家姓(2)
千字文(1最早)
伦理道德类
童蒙训
性理字训
童蒙须知(朱熹)
历史教学类
十七史蒙求
历代蒙求
叙古千文
诗歌教学类
训蒙诗
小学诗礼
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类教材
名物蒙求
“识论历史名”
特点
分类按照专题编写,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一些著名学者亲自编写,提高质量
注意结合儿童心理特点,采用韵语形式,文字简练,通俗易懂
力求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宋明时期教育思想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中庸
大学
论语
孟子
人性论
明天理,灭人欲
天理之性
天地之性,义理之性,又叫道心,是专指理言,禀受天理而成,所以浑厚至善,完美无缺
气质之性
人心,禀受理和气,两者杂然相存而成
教育作用
改变气质
教育目的
明人伦
“小学”教育
8-15,教事
培养圣贤坯璞
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生动,形象,能激发兴趣
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大学”教育
15以后,教理
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自学教育,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和研究
重视不同学术之间的交流
朱子读书法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朱子读书法
切实体察
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
循序渐进
虚心涵泳
熟读精思
王守仁
人性论
致良知
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
人人皆有,不分圣愚
不会泯灭
易受昏蔽
教育作用
学以去其昏蔽
明其心
存天理,灭人欲
教育原则
随人分限所及
教育教学中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和能力进行教学
体现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论教学
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教学
知行合一的教学
儿童教育
批判传统儿童教育忽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儿童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性情
教育内容: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
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理学教育思想批判和反思
理学教育思想批判
批判“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欲不可分离”
教育目的: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教育内容: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学校职责:扩大学校职权,使学校成为教学、研究、议政的中心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学校篇》,“公其是非于学校”
学校职能: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还应议论国家政史
在学校中由大家共同议论国家政事的是非标准
将寺观庵堂改为书院和小学,实现全国城乡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尽其才,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与议政紧密结合
颜元
漳南书院
宁粗而实,勿妄而虚
培养目标
实才实德
教育内容
文事斋
礼、乐、书、数、天文、地理
武备斋
射御、兵法、技击
经史斋
《十三经》等
理学斋
程朱陆王之学
艺能斋
火学、水学、工学
帖括斋
八股
教育方法
习行
练习,躬行实践
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起步
教会学校(外部)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后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洋务运动(内部)
兴办学堂
类型
外国语(方言)学堂
京师同文馆
1862,后并入京师大学堂
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
初为学习外语,后增设天文、算学等
影响
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洋务学堂的开端
上海广方言馆
湖北自强学堂等
军事(武备)学堂
福建船政学堂
求是堂艺局、福州船政学堂
最早设立于企业中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
1866,左宗棠
前学堂
法国教习,制造
后增设
绘事院:培养生产用图纸的制作人员
艺圃:学员为“艺徒”,半工半读,在职教育的先声
后学堂
英国教习,驾驶、轮机
天津水师学堂
湖北武备学堂等
技术实业学堂
福州电报学堂
天津西医学堂等
特点
新旧杂糅
新
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旧
洋务学堂依托传统封建教育体制办理,导致零散、陈旧、官僚气息重
留学教育
幼童留美
1872首批留学生
容闳
中途撤回
人数最多
广东
江苏
留欧教育
对海事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
外交、实业和科技等领域均有建树
中体西用思想
形成、发展
冯桂芬(最早)
郑观应
沈寿康
张之洞
《劝学篇》
内篇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
外篇
外篇务实,以开风气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旧学)
四书五经
中国史事
政书
地图
最注重纲常名教
西学(新学)
西政
文教制度
工商财政
军事建制
法律行政等
西艺
西方科技
西史
西方近代历史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宜偏废”
影响
合理性
中体西用为西学合理性进行有效论证,促进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局限性
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二者之间的排异反应
建立
维新
早期改良派
人物
王韬
容闳
郑观应
薛福成
观点
全面学习西方
改革科举制度
建立近代学制
倡导女子教育
教育实践
开办学堂
康有为,万木草堂
谭嗣同创办、梁启超中文总教习,湖南时务学堂
第一类,领袖人物
盛宣怀,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
经元善,经正女学
第二类,办学对洋务观念有所突破
兴办学会、发行报刊
对民众进行启蒙的有效形式
时务报、万国公报
百日维新教育改革
京师大学堂
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构
课程
溥通学
专门学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唯一保留措施
改革科举
废八股,设立经济特科
康有为
改科举,废八股,改试策论
大力创办学校,培养新型人才
大同书
无邦国,无君主,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人本院
育婴院
慈幼院
小学院:养体
中学院:德育
大学院:智育
梁启超
教育作用
开民智
伸民权
教育目的
培养“新民”
新道德
新思想
新精神
新特性
新品质
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
论学制
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变科举,兴学校
重视师范教育,师范为群学之首,首次专门论述
倡导女子教育
改革儿童教育,首次专门论述、系统提出
西方学理,指点教育新政
论学校教育制度
1-5
幼年期
家庭教育、幼稚园期
6-13
儿童期
小学校期
14-21
少年期
中学校期
22-25
成人期
大学校期
教育经费
严复
三育论
以斯宾塞思想为基础
德:新民德
智:开民智
体:鼓民力
批判传统教育
锢智慧
滋游手
坏风气
比较
西学
独立思考
观察、归纳、试验、实测
中学
知识积累,述而不作
古训的考释求证
体用一致
清末新政
颁布学制
壬寅学制
1902,张百熙
钦定学堂章程
第一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
三段七级
癸卯学制
1904,张之洞
奏定学堂章程
第一次以中央政府名义颁布并实施的学制
三段七级
特点
新
学制系统
三级学制系统,初等-中等-高等学制系统模式
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内容
设置众多实业学堂,促进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发展师范教育
组织
分年课程规划
班级授课制
方法
尊重儿童
禁止体罚
课程
课程比重上,西学占主导地位
旧
仍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效忠于封建统治王朝
课程内容中读经讲经比重大,年限长
将广大妇女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
等级性,入学需要有保人
与旧教育仍有瓜葛,根据学生学业成绩与表现奖励相应的科举功名
废科举,兴学堂
1901,慈禧太后重开经济特科
1903,袁世凯,张之洞,按科递减废除科举考试
1905宣布终止科举
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中央教育行政
1905,设立学部,原有的国子监并入其中
地方教育行政
各省设立提学使司,总长为提学使
部分省设立学务处
制定教育宗旨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君恐公务士”
发展留学教育
留日教育
留美教育,庚款兴学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中国教育会,蔡元培
爱国学社,中国教育会为南洋公学罢学学生组建的学校
爱国女学,后定名为爱国女校,蔡元培
变革
民国初年
教育实践
制定教育方针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颁布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学制),参照日本
三段四级
特点
缩短学制年限
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
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废除清末高等教育中的保人制度
一年三学期
文实不分科,只设大学预科
颁布课程标准
废除癸卯学制中的“读经讲经”课
提高唱歌、图画、手工、农业等课程地位
教育思想
蔡元培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改革北京大学教育实践
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改变学生观念,让学生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
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发展研究所,广集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改年级制为选课制
教育独立思想
基本观点
教育经费独立
教育行政独立
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教育脱离宗教独立
评价
教育必须接受社会的物质支持并传播一定的政治和社会价值体系,它因此依附于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独立
但是不完全独立并不等于不能相对独立,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决定了它在教育活动中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和自由
新文化运动
平民教育思潮
代表
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主张先改造社会再促进教育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通过教育改造社会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代表
匡互生、周予同
做工的人一定要读书,读书的人一定要做工
王光圻,北京工读互助团
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李大钊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
胡适、张东荪为代表,纯粹工读主义
不过是靠自己的工作去换点教育经费而已
职业教育思潮
最早,陆费逵
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学校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杜威
勤工俭学运动
教育救国、实业救国
寻求革命救国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科学教育思潮
内涵
物质上之知识的传授
应用科学方法于教育研究和对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训练
五四后表现
科学的教育化趋势
把科学知识教给学生,也就是倡导学校的科学教育。这种科学教育也要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教育的科学化趋势
教育越来越讲究方法层面的科学性,也就是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包括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研究、各种心理和教育量表的编制应用
科学教育思潮表现
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各种新教学方法的试验广泛开展
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社会本位
本质上,教育救国论
反对教育的政治和党派性
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
最早,赫尔巴特教学法
收回教育权
1922.3,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教育独立议》
1923.9,余家菊率先提出“收回教育权”的口号,要求对教会学校“施行学校注册法”
1924.6,“广州学生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宣告成立
最大实际性成果:《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
外国人捐资设立的各种学校,要向教育部行政官厅申请认可
学校名称上写“私立”字样
校长应由中国人担任。如果已有外国人担任校长,中国人必须担任副校长
董事会中国人要占一半以上
不能以传布宗教为宗旨
宗教科目不能成为学校必修课
1922年”新学制“
七项标准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注意生活教育
谋个性之发展
使教育易于普及
注意国民经济力
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学制体系
初等
初级小学,4年
高级小学,2年
中等
初级中学,3年
高级中学,3年
高等
大学
大学院
中小学校课程标准
小学取消修身课
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
特点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划分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新学制中的精粹
高等教育缩短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两条附则:天才教育、特种教育
评价
受美国实用主义影响较大,同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调整
具体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如由于缺乏师资、教材、设备等,不得不在其后对所开的综合中学增设大量选科等做法进行调整
新民主主义教育
发端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恽代英
批判教育救国论
以社会改造为教育改造根本目的
自学辅导法
李大钊
教育受经济基础和政治制约
劳工教育
青年教育
中国共产党
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
在职干部教育
干部学校教育
成人教育第一,儿童教育第二
黄埔军校(国共合作时期)
政治教育放首位
现代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教育宗旨
党化教育
三民主义教育
“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方针
大学西迁
西南联大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
西北联大
北平大学
北平师范大学
北洋工学院
国立中央大学迁往重庆
大学改国立,提供资金
战时失学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
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
中等以上学校实行导师制
教育实践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
效仿法国
目的
教育独立
学区内大学统管大、中、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
大学校长组成高等教育会议,为教育最高权力决策机构
评价
教育官僚化
戊辰学制
实行原则
留地方伸缩余地
提高学科标准
提高教学效率
谋个性之发展
满足民生需要
使教育利于普及
根据本国实情
“地方学校各民朴实”
重视义务教育、成人补习教育
中等高等教育发展重质不重量
地方政策向职业教育倾斜(更重视)
学校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稳步发展,抗战时达到顶峰
职业教育
1931,职业教育放入普通中学(同1922)
1932,职业教育再次单独设科
学校西迁
学校教育的管控措施
实行训育制度(导师制)
中学毕业会考制度
现代教育家理论与实践
杨贤江
教育本质
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
课程论
对青年“全人生的指导”
正确的人生观(核心)
干预政治,投身革命
青年必须学习
生活指导
健康生活
公民生活
文化生活
劳动生活
青年问题原因
青年期
社会动荡
黄炎培
学校采用实用主义
职业教育作用
理论
谋个性之发展
为个人谋生做准备
为个人为社会服务做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加生产力做准备
社会
“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
职业教育地位
一贯的
整个的
正统的
“一整桶”
职业教育目的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职业教育方针
社会化
办学组织形式社会化
办学宗旨社会化
培养目标社会化
办学方法社会化
“祖宗没房”
科学化
物质
人事
实践
率先使用心理测验手段进行职业学校招生
职业道德教育
敬业乐群
职业教育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
做学合一
理论与实际并行
知识与技能并重
晏阳初
乡村建设实验
目标
化农民
途径
农民化
四大问题与四大教育
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
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
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
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根本)
三大方式
社会式教育
学校式教育
家庭式教育
定县调查
梁漱溟
中国问题
根源
文化失调
解决办法
乡村建设
实践
建设乡农学校
级别
村学
乡学
组织原则
“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
学校式教育和社会式教育“融合归一”
《村学乡学须知》
教育内容
各校共有:识字、唱歌、精神讲话
自身生活环境需要
陈鹤琴
活教育
目的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要求
建设的能力
健全的身体
创造的能力
能够合作、要服务
“健身造和服”
教学原则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教学步骤
实验观察
阅读思考
创作发表
批评研讨
实验
五指活动
健康
社会
科学
文学
艺术
“建设课文艺术”
实践
1923,鼓楼幼稚园(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
陶行知
教育本质
生活教育内涵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要求
“劳力上劳心”
“行是知之始”
“有教先学”,“有学有教”
否定注入式教学法
实践
南京晓庄学校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山海工学团
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小先生制
“即传即知”
人人都能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
艺友制(师范)
新民主主义教育发展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
苏维埃文化教育方针
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
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
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抗日战争共产党教育方针
统一战线政策
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民办公助”
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
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
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
在职干部教育
随军学校
训导队
短训班
干部学校教育
湖南自修大学
上海大学
农民运动讲习所
共产党早期创办的干部学校
抗大(最重要的干部学校)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教育方针
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
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校训
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
办学宗旨
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才
教育内容
政治思想教育
教育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教学方法
启发式
研究式
实验式
“活”的考试
革命根据地群众教育
冬学(最主要)
夜校
半日校等
革命根据地教育基本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
教育安排
成人教育
干部教育第一
群众教育第二
群众教育
成人教育第一
儿童教育第二
教育内容
始终服从战争需要
以革命战争所需要的内容为主
教育形式
考虑战争条件和政治需要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当时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进行劳动习惯、观点、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注意适应生产需要,根据地的教学根据对象、季节而作灵活处理
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有教育意义和经济意义)
依靠群众办学
群众教育群众自己办
依靠群众力量创办小学
干部教育不脱离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