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
24教育综合统考外国教育史部分,满满的知识点!让你更快速更方便去了解学习。建议收藏学习!
编辑于2024-04-03 17:45:31外国教育史
古代史
东方文明古国
巴比伦
泥板书舍
古埃及
宫廷学校
僧侣学校
科学教育
职官学校
以吏为师
传统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
文士学校
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知识
数学、天文、地理之类
古印度
婆罗门
古儒学校
教师:古儒
佛教
平民性
古希伯来
第一时期:家庭教育
第二时期:学校教育
教师
拉比
特点
等级性
内容丰富
机构种类繁多
体罚盛行,个别施教
教师地位较高
古希腊
荷马时期
古风时期
斯巴达
内容
五项竞技
赛跑
跳跃
摔跤
掷铁饼
投标枪
阶段
7岁前家庭教育
7-18岁军营生活(五项竞技)
18岁“青年军事训练团”(埃弗比)
20岁实战
30岁获得公民资格
不同
目的:军人
体制:完全由城邦负责
类别:军体教育、武士教育
方法:刻苦训练
女子:重视
雅典
7岁家庭教育
7岁女子在家纺织,男子进入文法、弦琴学校
13岁体操学校
游泳
舞蹈
赛跑
跳跃
摔跤
掷铁饼
投标枪
15-16岁从事各种职业,贵族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
18-20岁青年军事训练团
20岁获得公民资格
不同
目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体制:主动教育,不绝对控制
类别:和谐教育、文雅教育
方法:启发诱导
女子:不重视
相同
管理:国家控制管理教育
内容:重视体育
阶段:对刚出生的孩子进行体格检查
受教育权:排斥对奴隶和非公民教育
古典时期
智者派
荷马时期:又称诡辩家
公元前5世纪后期: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思想特征
相对主义
感觉主义
个人主义
怀疑主义
贡献
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确定“七艺”中的前三艺
文法
修辞学
辩证法
培养政治家
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
德育论:智慧即德行(知识即道德)
智育论:天文、几何、算数
苏格拉底法(产婆术)
讥讽
助产术
归纳
定义
影响
“苏格拉底方法“遵循的原则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但是”苏格拉底方法“也有其适用范围,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通过启发讨论的方式学习,也不是所有学生都具有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兴趣
柏拉图
教育目的:培养哲学王
“学习即回忆”:人认识就是回忆,学习是不断地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理想国》中的教育
儿童早期教育
男女平等
寓学习于游戏
天文、几何、算数、音乐列入“七艺”(后四艺)
最早提出考试
拒绝翻新音乐体育
亚里士多德
灵魂论与教育
灵魂分为两个部分
理性的部分
非理性的部分
灵魂有三部分组成
营养的灵魂:植物
感觉的灵魂:动物
理性的灵魂:人
要求
体育
德育
智育
和谐教育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首次提出并论述了教育效法自然的原理
希腊化时期
古罗马
共和早期
形式:农民-军人
内容:道德-公民
共和后期
希腊语学校
拉丁语学校
高等教育:修辞学校
帝国时期
目的:官吏和顺民
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
教师改为国家委派
教育思想
西塞罗
雄辩家培养方法:练习
著作:书名短
昆体良
教育遵循儿童天赋
德行是首要品质
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学前教育
双语教学(希腊语、拉丁语)
重视实践性
教学理论
班级授课制思想萌芽
专业教育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
启发诱导、提问解答
教师
德才兼备
宽严相济
有耐心、多勉励
教学艺术
因材施教
西欧中世纪
基督教
修道院
最典型
主教学校
好、少
堂区学校
多
世俗
宫廷教育(国王)
七艺
文法
修辞
辩证法
智者派
天文
算数
几何
苏格拉底
音乐
柏拉图
问答法
骑士教育(贵族)
世俗教育/家庭教育
0-7家庭教育
7-14礼文教育/侍童教育:贵妇
14-21侍从教育:贵族领主,骑士七技
骑马
游泳
投枪
击剑
打猎
吟诗
弈棋
忠诚
中世纪大学
经济复苏,城市复兴,市民阶层兴起
自治教授与学习中心
职业训练,培养专业人才
萨莱诺大学(医学)、波隆那大学(法律)、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海德堡大学、科隆大学
国际性、自治、学位制度、先生大学(巴黎大学)与学生大学
神学、医学、法学、文学
城市学校
新兴市民阶层
手工业:行会学校
商业:基尔特学校
最初:行会商会,逐渐:市政当局
世俗性质
读写算,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
近代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人文主义
意大利
倡导人文主义教育
形式主义化:西塞罗主义
弗吉里奥
昆体良
通才教育
维多里诺
西塞罗
快乐之家
北欧
昆体良主义
伊拉斯谟
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并重
人文主义基督教化
基督教人文主义化
特征
人本主义
注重个性发展,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
古典主义
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注重古典课程学习
世俗性
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
宗教性
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
贵族性
教育对象多为上层子弟,教育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目的是培养上层人士
新教
路德派
教育实践
梅兰克顿:改革高等教育,编写教科书,“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
斯图谟:改造中等教育,拉丁文、希腊文(文科中学)
布根哈根:初级学校
马丁路德
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国家化)
国家普及义务教育(义务化)
加尔文(派)
日内瓦学院
普及、免费的教育(首倡者)
天主教
耶稣会学校
罗耀拉
《耶稣会章程》《教学大全》
高水平师资
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亲密的师生关系
国家史
英国法案
17-18世纪
初等教育
教会负责的慈善教育
中等教育
公学
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在公共场所进行,以培养一般公职人员为目的
古典语言学习
毕业后升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文法学校
古典教育
毕业后升入大学
高等教育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
苏格兰一些大学:稍微注重自然科学
19世纪
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
重要
1870
内容
国家对教育享有补助权和监督权
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5-12岁儿童强制性初等教育
承认以前各派教会所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
学校里普通教学与宗教相分离,凡公款补助的学校不允许强迫学生上宗教课
影响
英国初等国民教育制度基本形成
到1900年,基本普及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公学改革
文法学校改革
古典学科
现代中学创办
实用学科
高等教育
新大学运动(内容)
伦敦大学学院
自然科学
不再实施宗教教育
大学推广运动(对象)
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20世纪上
20世纪下
法国法案
17-18世纪
初等教育
基督教
中等教育
耶稣会
高等教育
巴黎大学
19世纪
教育管理体制:帝国大学令
帝国大学
总监
中央集权
大学区制
初等教育
费里法案
义务化
世俗化
免费化
“一世免费”
基佐法案
中等教育
国立中学
市立中学
现代中学
高等教育:巴黎高师
20世纪上
职业教育:1919阿斯蒂埃法
重点
国家管理职业教育
设立职业学校,雇主国家各出一半钱
青年有义务接受职业教育
教学内容包含普通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1947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重点
六大原则
社会公正,平等受教育权利
教育和训练方式平等
基础为普通教育
学校给予学科指导
6-18义务教育免费
师资培养加强,提高教师待遇
三个阶段
6-11基础教育阶段
12-15方向指导阶段
决定阶段
学术型
技术型
艺徒制
影响
法国教育史上“第二次革命”
20世纪下
中等教育:1959教育改革法
重点
6-11初等
11-13观察期教育
13-15方向选择
普通型
长期
短期
职业型
长期
短期
高等教育:1968富尔法案《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
自主自治
民主参与
多科性结构
现代化:1975哈比改革《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
重点
确定教育管理,学校成立组织,参与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工作
内容现代化,增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分制教学
工具性课程
法语
数学
基础性课程(启蒙课程)
历史
公民
地理
体育课程
中央:1992课程宪章
中央集权
政府公报(课程标准)
学生中心
综合改革
德国法案(背)
17-18世纪
教育管理体制:中央集权
初等教育
较早普及初等教育
巴西多开办泛爱学校
中等教育
文科中学
实科中学
骑士学院
高等教育:新大学运动
哈勒大学
哥廷根大学
19世纪
高等教育:洪堡改革柏林大学
自主
研究
习明纳
师范教育:哈勒,师范养成所
20世纪上
德意志帝国时期和魏玛公国时期
20世纪下
1959总纲计划
4年基础教育
2年促进教育
3种学校
主要学校
实科学校
高级中学
完全中学
学术中学
“423”
1964汉堡协定
基础教育
促进阶段/观察阶段教育
三种中学
主要学校
实科学校
完全中学
1976高等学校总纲法
无特殊情况不得延迟毕业
美国法案
17-18世纪
殖民地时期的教育
出现少数文实中学
独立战争后确立地方分权
18-19世纪
初等:公立学校运动
贺拉斯·曼
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学校
强迫入学
免费教育
中等:文实中学
富兰克林
高等:赠地学院
《赠地法案》/《莫里法案》/《莫雷尔法案》
农业和机械艺术学院
开启了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先河
20世纪上
1918《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等教育七项目标
职业
公民
健康
道德品格
适当使用闲暇
高尚的家庭成员
基本方法
“职工见到显高方法”
六三三学制
综合中学(文科、实科、职业)
八年研究(30校)
1933-1941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大学和中学关系委员会
初级学院运动
好进
高中毕业生
就近入学
学费较低或免费
好学
学的内容比高中稍微多一点
好出
可以继续读四年制大学的后两年
可以就业
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哈伯)
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史密斯-休斯法案》
中央政府拨款
州政府合作
职业
管理
20世纪下
20世纪50年代,《国防教育法》(1958)
背景
国内:进步教育运动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国外: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朝野震惊
加强“新三艺”教学
自然科学
数学
现代外语
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增拨大量经费
设立国防奖学金
强调天才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三经天职”
意义
影响重大
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结构主义改革
发现学习
发现学科基本结构
20世纪70年代,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
生计教育
马兰
职业教育
劳动教育
核心
阶段
1-6年级:了解与选择
7-10年级:探索与学习
11-12年级:职业决定阶段
返回基础
基础知识与技能
学
练
教
考
管
20世纪80年代,《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3)
内容
加强五门“新基础课”教育
社会科学
计算机
自然科学
英语
数学
“设计直营树”
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对学生的成绩和行为表现采取更严格的可测量的标准
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和实施,政府、家长以及全体公民都要为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提供必要的财政资助
改进对教师培养,提高教师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
“五艺提标准 政府改教师”
意义
优
标准化测试
教学要求统一
激发公众热情
缺
忽视学生个性
缺乏灵活性
潜在辍学人数增加
日本法案
19世纪明治维新
初等教育:《小学令》
寻常小学
高等小学
中等教育:《中学校令》
寻常中学
高等中学
高等教育:《帝国大学令》
师范教育:《师范教育令》
寻常师范学校
高等师范学校
20世纪上
《教育敕语》
《大学令》:公立、私立等多样化
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
20世纪下
教育基本法
尊重教师,提高教师待遇
发展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国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培养人格健全的公民,培养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男女同校,受教育机会均等
“尊师发家禁宗教,九年义务人格均等”
学术自由
政治教育是培养有理智的公民
学校教育法
教育管理:废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小学初中:六三三四单轨学制
高中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大学以学术为中心,教授高深学问
俄国法案
17-18世纪
彼得一世改革
创办实科学校
改善初等教育
创办科学院
创办莫斯科大学
《国民学校章程》
19世纪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
《国民教育部女子章程》等
20世纪(苏联)
建国初期:统一劳动学校章程
第一级:五年
第二级:四年
相互衔接,没有等级性
综合技术劳动教育
20年代:综合教学大纲、劳动教学法
取消学科界限,以劳动为中心,实行综合教学大纲
实行“劳动教学法”,废除教科书,甚至提出“打倒教科书”口号
使用工作手册、活动课本、杂志课本等
教学组织形式上取消班级授课制,实行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
30年代: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读写算能力
系统知识的传授
讲授式教学方法
恢复班级授课制
思想史
重点人物
夸美纽斯(17世纪)
《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教育目的
宗教性:为永生做准备
现实性:认识一切事物
教育作用
人
社会
教育原则
根本性原则: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直观性(金科玉律)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从宗教教育中分开
健康教育
教育管理
班级授课制
学年制
督导制
影响
独立形态教育学
类比自然的方法
但类比自然中有很多机械成分
没有抛弃引证《圣经》的做法
卢梭(18世纪)
理论基础
性善论
感觉论
自然教育理论
类型
自然的
事物的
人为的
目的
自然人
独立自主
自由平等
自食其力
原则、方法
消极教育法
不干预
防范外在不好影响
实施
0-2
身体的养护,在农村
2-12
感觉锻炼,简单德育,反对读书
12-15
智育
15以后
德育
公民教育
女子教育
评价
哥白尼式的革命
时代局限
裴斯泰洛齐(19世纪)
教育实践
新庄平民的救星
斯坦兹孤儿之父
布格多夫国民学校的创办人
伊佛东的人类教育家
教育目的
手
脑
心
和谐教育论
完整的人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化
方法心理学化
内容心理学化
要素教育论
德育
孩子对母亲的爱
智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数目:1
形状:直线
语言:发音、单词、语言
体育
关节活动
目的心理学化
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评价
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家
实践影响
理论影响
时代局限
赫尔巴特(19世纪)
理论基础
伦理学
公平
正义
完善
仁慈
内心自由
“公正挽人心”
心理学
统觉
当新的刺激发生时,感觉表象就通过感觉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唤起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的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阈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
兴趣
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
教育目的
可能的目的
发展多方面的兴趣
必要的目的
形成公平、正义、完善、仁慈、内心自由的道德观念
课程
兴趣与课程
经验的兴趣
思辨的
数学
逻辑
“数落”
文法
审美的
文学
绘画
“文慧”
经验的
物理
化学
“雾化”
自然
地理
“死神经”
同情的兴趣
宗教的
神学
“生”
社会的
历史
政治
“理正”
法律
同情的
外国语
本国语
“外奔”
“总色情”
统觉与课程
相关原则
集中原则
数学
历史
儿童发展与课程
文化纪元理论
教学
教学进程理论
统觉
感官的刺激
新旧观念的分析和综合
统觉团的形成
教学
单纯提示的教学
分析教学
综合教学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兴趣
注意
期待
要求
行动
“筑起腰型”
教学
明了
联想/联合
系统
方法
“明恋西方”
德育
教育目的
根本目的是为了形成公平、正义、完善、仁慈、内心自由的观念
教育性教学原则
不存在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道德教育是通过,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具体内容(儿童)
管理
教学
训育
四个阶段
道德判断
道德热情
道德决定
道德自制
六个实施
维持的训育
起决定作用的训育
调节的训育
抑制的训育
道德的训育
提醒的训育
杜威(20世纪)
教育本质
教育即生活
教育要与儿童生活保持一致
教育要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
学校即社会
教育即生长
教育要促进学生的个体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经验是个体与环境直接的相互作用,经验与理性不是相对立的
教育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在它本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内在目的
反对:外在、固定、终极的教育目的
主张:生长为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课程
对传统课程的批判
只注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
分门别类课程割裂了儿童经验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社会精神匮乏
从做中学
直接性主动作业取代传统教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是对立的
教材心理学化
教学
反省思维
思维五步法
感兴趣的活动
产生真实的问题
占有资料从事观察应对问题
展开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选择一种方法检验
德育
个人和社会
旧个人主义
新个人主义
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
学校德育之三位一体
学校生活
教材
教法
思潮
近代教育思潮
自然主义教育思潮
发展阶段
萌芽
亚里士多德,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萌芽
提出
维多里诺,等人文主义者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倡导“引证自然”
形成
夸美纽斯,明确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为自然教育
发展
裴斯泰洛齐,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进一步将自然教育思想深化
福禄培尔,认为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内在”生长法则
主要内容
教育目的
在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基础上,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良社会,增进人类幸福
儿童发展分期
教育教学应建立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之上,并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
主张先发展儿童的身体和感官,后发展理性和抽象思维
课程论
接近自然,学习广博的自然与生活知识,促进儿童的自然发展
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是根本的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都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教学原则
影响
积极
为教育理论科学化奠基
重要
自然主义教育家确立了儿童的主体地位
重要
具有反封建的革命进步意义
消极
有些自然主义教育家对于“自然”的概念界定不清晰
有些自然主义教育家用自然的规律机械地论证教育规律
重要
有些自然主义教育家未能深刻地揭示教育的本质
缺乏严谨的论证
科学教育思潮
斯宾塞
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强调科学知识的价值
赫胥黎
科学教育
自由教育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国民教育目的在于,向所有人提供平等、满足需求的教育
国民教育原则
公平性
普及性
免费性
独立性
广泛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
裴斯泰洛齐
赫尔巴特
论述题
目的
赫尔巴特,可能的目的与必要的目的
裴斯泰洛齐,完整的人
内容
裴斯泰洛齐
德育、智育、体育
赫尔巴特
统觉
原则方法
裴斯泰洛齐
要素教育法
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赫尔巴特
教学阶段
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
新教育运动
阶段
兴起
英国,雷迪,阿伯兹霍尔姆学校
德国,利兹,乡村教育之家
法国,德莫林,罗歇斯学校
发展
新教育联谊会
七项原则
增进儿童内在精神力量
尊重儿童个性发展
男女儿童教育
鼓励儿童自制
要求儿童尊重别人也保持自己的尊严
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
儿童的天赋自由施展
“内个男子尊作呦”
衰落
1966新教育联谊会更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成为新教育运动结束的标志
理论
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
反对赫尔巴特的思辨教育学
主张通过与儿童发展有关的科学研究成果促使教育科学化
实验阶段
提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验验证
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不同,心理实验在实验室中进行,教育实验在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
采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进行教育研究
“反对、主张、怎么做、特色、方法”
凯兴斯泰纳
公民教育
国家任务
维护国家内在和外在安全及公民身心健康
向伦理化社会发展
公民教育
目的: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社会本位)
劳作学校
公民教育(目的)
职业教育(途径、手段)
劳作学校(机构)
三位一体
蒙台梭利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独特的心理胚胎期
心理具有吸收力
发展具有敏感期
发展具有阶段性
“配戏敏捷”
自由纪律和工作
感官练习
触觉为主
读写算练习
实际生活练习
进步教育运动
阶段
产生
“进步教育之父”帕克创造“昆西教学法”
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
发展/成型期1918-1929
进步教育协会
《进步教育》杂志
七项原则
儿童有自由发展的自由
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动机
教师是指导者,不是布置作业的监工
注重学生发展的科学研究
儿童身体发展
适应儿童生活的需求,加强学校社会合作
进步学校在教育活动中起领导作用
转折
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
儿童中心转向社会职能
改造主义出现
衰落
1944进步教育协会改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1955解散
1959苏联卫星上天
理论
帕克,昆西教学法
儿童为中心
学校的社会功能
学习课程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创新精神和自我探索精神
“个性共创“
约翰逊,有机教育学校
有机教育方法:教育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
学校的目的:提供儿童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作业和活动
教育目标:一般的发展而不是知识的分量(按年龄分生活班)
“字母表”
沃特,葛雷制/分团学制/二部制
学校分为四个部分
工厂和商店
教室
礼堂
体育运动场
“工商教立体”
五种课程
家政和工艺
团体活动
科学
学术工作
“加工团体学”
游戏
帕克赫斯特,道尔顿制
两大原则
自由
合作
公约式学习
将各教室改为各科教室或实验室,各作业室配该科教师一人
表格法掌握学生进度
华虚朋,文纳特卡计划
共同的知识,读写算,自学,考试
创造性、社会性的作业,小组活动不考试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放弃固定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的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
四种类型
生产者设计
消费者设计
问题设计
练习设计
四个步骤
决定目的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评判结果
现代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
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
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培养“社会一致“的社会精神
教育教学应以行为科学为依据
教师应进行以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教学上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师致改中心” 目标、内容(精神)、中心、依据、教师
新传统主义
要素主义
巴格莱、里科弗、科南特
要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教给下一代
强调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核心地位
学生学习要专心、努力
重视天才教育、学业考核
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师生才训素”
永恒主义
赫钦斯
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人天性中的共同要素——理性。对人进行人性的教育,从而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进步和完善,培养这些共同的要素,最好的方法是阅读经典著作
学生学习以教师教学为主
永恒的古典学科应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目中师性”
新托马斯主义
马里坦
宗教
结构主义
布鲁纳
发现学习
人本主义(现代人文)
罗杰斯、马斯洛
终身教育
人一生各阶段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其他人物
各国近代教育家思想
英国
洛克
《教育漫话》
白板说
“十之八九都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
家庭教育
绅士教育
斯宾塞
教育“完满生活做准备”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直接保全自己
生理学
解剖学
间接保全自己
逻辑学
力学
数学
社会科学
生物学
化学
抚养、教育子女
心理学
生理学
教育学
社会政治
政治学
历史学
闲暇爱好
文学
艺术
赫胥黎
自然科学
法国
爱尔维修
教育万能论
拉夏洛泰
国家办学
三级教育制度
法国大革命教育改革方案
国家教育制度(国家化)
普及教育(普及化)
世俗化
科学化
德国
第斯多惠
"德国教师的教师“
“为真、善、美服务“
形式教学和实质教学存在内在联系
教育遵循文化原则
俄国
乌申斯基
“俄国教师的教师”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实科课程
培养教师最好的途径是创办教育学
美国
贺拉斯·曼
教育目的:政府、社会、人民(积极向上)
宗教教育
师范教育
日本
福泽谕吉
教育作用
育人
强国
德育
智育
体育
苏联教育家
马卡连柯
集体教育
前景教育
平行教育
赞可夫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教育实验
发展性教学原则
高难度
高速度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
使所有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能获得一般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
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列宁
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探求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克鲁普斯卡娅
少先队组织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环节(教学设计)
标准:具体条件下的最优化
凯洛夫
教学原则